支教英雄白芳礼,风烛残年撑起贫困生一片蔚蓝的天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蹬三轮车的老人,但他在天津、河北沧州却家喻户晓。他从74岁开始,用蹬三轮车攒的钱资助贫困学生。18年间,他先后捐助了35万元。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5角钱计算,白芳礼付出的是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18周的劳累……
  这位可敬的老人,是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之一,曾获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被誉为“当代武训”。
  2005年9月23日,白芳礼因病逝世,享年92岁。曾经被他资助过的学生和知道他事迹的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沉痛悼念这位令人景仰的支教英雄。
  
  生命从74岁开始,从帮助别人开始
  
  1913年白芳礼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独闯天津卫,靠蹬三轮车糊口。解放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又是靠蹬三轮车成了劳动模范。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是大学生。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白芳礼虽然不识字,他却很喜欢知识,尤其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7年,白芳礼回沧州农村老家走亲戚,路上遇到一群哭哭啼啼在地里干活的小孩子。白芳礼问他们大白天为什么不上学,孩子们哭得更厉害了。其中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说,家里没有钱供他们上学,学校也没有钱给老师发工资……白芳礼又问他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一双双亮亮的眼睛齐声说:“喜欢!”白芳礼受到了很大触动。
  从老家回去后,白芳礼一连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没有文化一直是他心中虽大的遗憾,难道他的遗憾还要在下一代身上延续吗?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他向家里人宣布,要把自己攒下的5000元养老钱捐给老家的这所小学。
  那一年,白芳礼74岁。当时,5000元算得上挺大一笔钱。儿女们不理解他,反对他的做法。白芳礼当时就发了脾气,“谁要是不同意,我就和他断绝关系!”
  很快,白芳礼把钱捐给了学校。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匮送到了白芳礼家,然而,这次捐钱并不是他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他生命的一个全新的起点。他重新蹬起了三轮车,决定把余生的劳动所得全部捐给贫困学生。白芳礼说:“以前的74年都算白活,我的生命从74岁开始,从我知道帮助别人开始。”
  打定主意之后,白芳礼每天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八几点钟才收下,就连冬天也不例外。回家后,他总是认真地把钱点好,然后仔细地记在账本上。那时候,他每天能赚二三十元。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白芳礼的小女儿白金风搬到了老人的住处。一天晚上,1l点多仍不见白芳礼回家,白金凤有些着急了。由于没有通讯工具,出去找又怕走两岔,只好在家中焦急等待。当白芳礼顶着风雪推开房门时,白金风那颗悬到嗓子眼儿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口中嗔怪着父亲;“爸,你不要命啦!这都几点了!”白芳礼却笑眯眯地从兜里往外掏零票子,五毛一块地细细数起来。记完账后,白芳礼对女儿说,“凤,你猜猜我今天赚了多少?嘿嘿,六十来块钱呢!怎么样……”白金凤转身给老人热菜的时候,眼泪掉了下来。她真的理解不了父亲的所作所为,又不是没儿没女没人骨,为啥要遭那个罪呢!可白芳礼却认定这样活着自在、坦然。这次事件发生后,白芳礼“撵”走了女儿,坚持一个人住。他不想让孩子们为他担那份心啊!
  有一次,白芳礼拉完客人后,不小心摔到了地上,将腿摔成了骨折,虽然痛得他冷汗直流,但他硬是一声没吭地又坚持拉了几天活。直到走不动了,才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去了医院。因延误治疗,他的腿伤始终没有痊愈。
  
  全国唯一一家“支教公司”;把支教事业做大做强
  
  1994年,白芳礼已经81岁高龄了。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捐资会上,他把整整一个寒冬赚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代表全校300多名贫困生向他致敬.白芳礼一听一个学校就有这么多贫困的学生等待捐助,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他想:现今贫困学生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赚的钱能帮的人实在太有限了!回到家,老人整整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敲开了女儿的家门。
  一开门,只见白芳礼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一身霜露,女儿赶忙把父亲迎进屋里。待儿女们到齐了,白芳礼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家里那两间老屋卖掉,再借点钱办个公司支教的想法。儿女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白芳礼乐不可支。
  很快,“白芳礼支教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就设在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小售货亭,外面悬挂着南开大学送给白芳礼的铜匾——“无私资助志在其才”。开业伊始,白芳礼就对雇佣的员工阐明了公司的宗旨:规规矩矩赚钱,所得的每一分税后利润都毫无保留地捐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逐渐从一个摊位发展到了十几个摊位,最多一次除去成本、上钱和税,竟余下1万多元的利润。而身为董事长的白芳礼却从来没过过一天清闲口子。原来,白芳礼从一开始就将公司全权委托给了别人。而他依旧每天蹬三轮车拉活,还给自己规定了月收入1000元(日赚30至40元)的任务。用他的话来说,“每天多赚二十几块钱,够几个穷孩子吃饭了。”
  当时,白金风恰好下岗了,向父亲提出要到支教公司工作,立即遭到了白芳礼的拒绝。为此父女俩吵过两次架,白芳礼说,“这个公司不姓白,姓教育,赚的每一分钱都要用来资助孩子。这个公司的员工干的是良心活,靠自发。你不能来,你一来就为私了,我不要自己的家人掺和。”就这样,白金凤被父亲“绝情”地拒之门外。后来,白金凤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行为,两人才和解、
  由于白芳礼并没有医保,又一大把年纪了,家里人曾劝他留一点钱,以防不测。白芳礼却把公司赚来的钱毫无保留地捐给了贫困学生。他认为,解决孩子们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才是当务之急,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房子卖了,白芳礼又不愿麻烦儿女,便在这些铁皮棚子住了下来。此后十来年,无论酷暑还是寒冬,白芳礼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所谓“床”,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后来市政府号召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了,支教公司自然关闭了。房子卖了,铁棚子也没有了,为了方便拉活,白芳礼就用几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捐助贫困学生时出手甚是大力,对自己却极其苛刻,他从头到脚的行头都是捡来的,衬衣、外裤是捡的,脚上穿着两只不一样的鞋,袜子也是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配对穿的。看上去活像个 乞丐。他的一日三餐也经常是馒头加凉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最困难的时候,他手里一分钱也没有,只靠吃糖块充饥。
  当市开大学的一名贫困生看到这位资助他的爷爷已是风烛残年、露宿街头、极尽节俭的时候,这位天之骄子的眼睛噙满了泪水,接钱的双手禁不住颤抖起来。
  支教这些年来,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不舍昼夜,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他为支教可谓鞠躬尽瘁。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
  
  2001年,年近90岁的白芳礼已无力再蹬三轮车,就在车站给人看车,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就把钱捐了出去。这是他捐出的最后一笔钱。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
  下面是白芳礼数年来捐献的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市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1995年开始,三年间为红光中学贫困的藏族学生捐款近5万元,资助天津大学学困难学生金额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贫困学生,约3.4万元
  此外,白芳礼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3届世乒赛、天津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他的捐款总额已经超过35万元。
  2004年,白芳礼重病在床,对来看他的人们说:“我的能力有限,明年我的收入能多一点的话,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2005年5月,白芳礼被确认为肺癌晚期,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此后,回家休养。8月下旬,白芳礼开始出现发烧、腿肿等症状,并伴有痰阻、呕吐和胃出血。9月23日早8时10分,白芳礼开始出现气短和脉搏微弱的现象,几名子女围在父亲身边,轻轻呼唤着他,昏迷山的老人艰难地抬起头,久久地注视着床头的照片,那是他和学生们的一张合影,照片中,他面容慈祥,孩子们笑颜如花。这是老人眷恋的最后一眼,而后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一颗火热的心停止了跳动,白芳礼老人带给这个社会的温暖和真情将被人们永远铭记,他的支教经历更会让全人类对奉献的定义为之颠覆:不要因为渺小而低估自己帮助他人的能力,即使是再单薄的力量,只要善念不死,爱就不会泯灭。
  编辑 刘丽娜
  E-mail∶linall04@126com
其他文献
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如何将尴尬巧妙化解呢?幽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说,幽默是缓解紧张尴尬、避免人际冲突的灵丹妙药。    俞敏洪:戏谑式幽默    遇到尴尬时,可以通过戏谑来舒缓气氛,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尴尬自然荡然无存。  2009年6月2日,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应邀来到同济大学演讲。其貌不扬而又不修边幅的俞敏洪一上台,就激起了场
夸耀    一位农场主向人夸耀他的庄园很大很大。他说: “如果我开车绕我的庄园一圈,那得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一位听众同情地说:“是啊,我也有过那么一辆破车。”    翻译    加州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宗银行抢劫案,抢匪刚刚把钱藏好,就被警长逮捕了。由于抢匪是从太平洋的那一边偷渡过来的,又不会讲英文,警长只好去请一个人来当翻译。经过一阵疲劳轰炸式的拷问,抢匪坚持不肯说出钱藏在哪里。没办法,警长只好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然而,在精神文明方面,我们又比发达国家落后多少年呢?这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难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人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和经济同步,其提升的幅度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当我们对国人的挤车抢座、排队加塞儿、乱丢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小便甚至人心冷漠见死不救已经到了熟视无睹的时候,不妨到国外去看看国人的遭遇,在比较中寻找差距。    冷漠的距离感只会加剧人情的冷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束语中写下了一句著名的格言,后来被用做他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就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但是个人的思索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是智者圣人也不例外。在康德的时代,这样的探求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困惑,最终会被归结到一科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试图用它来一劳永逸地结束思索。  这些论证当然已经
去四川什邡采访,遇见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一片废墟中,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正在抽……雪茄?比烟要粗的白色长条。老人说:这是我自己买的烟丝,用纸卷的,呛。  老人穿著洗得发白的劳动服,满是补丁,针脚粗糙。猜想是他戴着老花镜自己补的。旁边摆着一个大海碗,一点油渍都不剩。他刚吃了一碗光头面。  这是什邡市附近的一个小镇,煤场遗址。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这个煤场瞬间倒塌,巨大的烟囱在高空散落,满地都铺了红砖
今年十一,在黄山,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我和儿子及同行的司机从天都峰向玉屏楼游行去。  行过一处几十米的缓坡,忽然前方出现了一条陡峭的人工栈道,及至我们爬上栈道时,前面遭遇一位挑山工。他挑一担米面青菜,脚步沉稳,缓慢,一步一个台阶向上攀登。我们被阻在后面不能快行,我跟在所有人的身后,实在按捺不住,我就冲着挑山工的背影大声地喊:“师傅,让一下行吗?”挑山工嘴里答应着,但并未回头,而是立在原地,用肩膀一
和谐的心灵是外在一切和谐之始    大家可能从小都受到一种教育,就是培养我们的觉悟。觉悟究竟是什么?“觉”下是一个“见”字;“悟”,左边一个竖心旁,右边一个“吾”字。觉悟这两个字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见我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从电脑上就可以了解天体、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斯芬克斯之谜——人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亘古难题。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物质财富呈几何速度增长,但人心的困惑却越
健康强迫症    我们这个时代,卫生信息犹如猿人那时的花果,满坑满谷,唾手可得。这个正合我意,健康是1,哪怕是半截子1,也比别的强,别的都是0,怎么使劲也拧不成8。所以我如饥似渴,努力学习,学以致用。  生命在于呼吸。过去钉一个钉子都要想到帝修反,现在喘一口气想的是可吸入颗粒物。  生命在于吃饭。要吃出纪律,吃出警觉,吃出黑名单:炖肉、烧烤、香肠、酸菜、油糕、松花蛋、溜肝尖、炸薯条……天下食物,凡
洗去了虚荣的爱才会持久    她和他的爱情,一开始便不被看好。她是学生会副主席,他只是体育系一个默默无闻的男生;她白白胖胖,样貌并不出众,他却高大帅气。朋友们说,左看右看,他们都不是同类人。她却铁了心和他成了情侣,只因他们是同乡,又投缘。所谓的投缘,不过是在上学的火车上遇到他,被他风趣的谈吐逗得哈哈大笑。而他,也被她的笑所感染。下车,便主动地帮她扛了行李。大学里同乡不多,一来二去,竞发现两个人的口
问:  我和男友婚前共同出资买了一套房子,我俩私下签了婚前协议,约定房子是共同财产。请问,如果我和男友分手,这个婚前协议当即就会发生法律效力吗?还是说这个婚前协议要在律师的见证下或者要到公证处公证才会产生法律效力呢?  答:  双方婚前共同出资买房,如果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则当然属于共同财产,但如果房屋登记在一方名下,则一般推定为一方财产。双方签订婚前协议,可以起到對内明确房产份额归属的作用,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