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教学让我们摘下扩音器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常态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扩音器悄然闯了进来,很多老师头戴麦克风,腰间别着个小喇叭,着实有点大师的风范,殊不知使用扩音器除了能“嗓门”变大之外,还有很多不利的地方。
  一、语音失真难交心
  真实洪亮的声音是体育老师的本色,抑扬顿挫的语言就像有着磁性一般深深吸引着学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对于老师借助扩音器上课,固然能增加声音的分贝,起始阶段学生也会因为老师“嗓门”的突然增加而饶有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然对老师的大“嗓门”日趋麻木。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增加授课声音强度并不能把这些学生的心拉回课堂。老师用上扩音器以后,语音效果有的像是老师掉了颗门牙;有的变成了大舌头;有的则男声变成了女音。总之,被“小喇叭”放大后的声音总像是走了调,听着很别扭,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再感到亲切,学生跟老师的距离也越趋遥远。事实上,老师应该在自身的语言艺术上多琢磨,话不在多,管用才行;语言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响亮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更喜欢老师“原汁原味”的声音。
  二、形象受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深深吸引着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体育教师的仪表、语言、教态、眼神、面貌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然而事实不可否认,体育老师如果头戴麦克风,腰间别着个小喇叭,随着上课声音分贝的增大,站在学生面前事实上已是底气不足。个别辅导时,“小喇叭”时而在学生耳边“炸响”,时而语音变调,在学生眼里,他们变得像导游;更像那些摆地摊的生意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高大的形象骤然间荡然无存,就连任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原先羡慕(或嫉妒)的体育老师形象也不再拥有,体育老师的形象又从何谈起?
  三、示范引领打折扣
  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学法。如果运用示范不当,则会造成事与愿违,影响教学的效果。试想,老师头戴麦克风,腰间别着个小喇叭,如何在学生众目睽睽之下做出标准的示范呢?就算是示范的时候摘下来的话,那一堂课要重复这样的动作多少次呢?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又要浪费掉多少时间呢?学生的注意力会转向哪里?教学的效果何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大打折扣。
  四、精讲多练成泡影
  体育课堂教学,一直提倡“精讲多练”。精讲,是为了多练,是为了练对要领,练得有效。思考老师热衷于使用扩音器上课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缓解嗓子疲劳。但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老师上课上到嗓子发哑,从某种程度上考虑,是不是上课时老师的话讲多了呢?老师话多的课堂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这样说,扩音器的使用会形成一种习惯,随着老师授课本音强度的降低,老师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话说多了,就有可能长时间陷在上课语言啰嗦的泥潭中。相反,累则思变,当我们的老师上完课总感觉到自己的喉咙疼痛、效果一般时,往往会进行自我反思: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身心疲惫?只有让我们的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把精讲多练落到实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体育老师使用扩音器上课其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为了自己更为了学生。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期使用扩音器,弊远大于利。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与细菌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疾病,而目前临床治疗药物普遍存在的毒副作用及肿瘤和细菌的耐药问题,导致这两类疾病的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开发新型抗肿瘤和抗菌药物显得十分迫切。近年来随着肿瘤和细菌感染治疗新靶点的不断发现,基于结构和机制的新药设计已成为靶向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发现的主流,许多这类药物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并显示出比传统化疗药物更强的特异性和更低的毒性。喹喔啉酮是许多生物活性化合物
抑郁障碍导致的疾病负担逐年增加,抑郁障碍患者常合并有失眠症状且其发生率相当高,有研究显示,至少90%的抑郁障碍患者伴随失眠,而常常单用苯二氮草类药物疗效欠佳,严重的失眠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