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一时的徐水“大跃进”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提出在1963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河北徐水县,曾经风靡全国。成为“共产主义试点县”。毛泽东高度评价徐水的经验,亲自到徐水实地考察。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纷纷来徐水学习“取经”,甚至引起了赫鲁晓夫的关注。那么,河北徐水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穷县,成为一个“明星县”的呢?它后来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县徐水是如何引起高层注意的
  
  河北徐水县古代称武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群众生活很苦,十年九旱。解放前下关东的很多,要饭的也很多。建国以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一直是缺粮县,吃过全国28个省的粮食,1957年在河北省还是“黑旗”县、“三类”县。在“大跃进”运动中,徐水因毛泽东来这里视察而饮誉全国,成为“大跃进”运动中的“明星县”。
  河北徐水县是一个只有31万人口的小县,除去老弱病残、妇女和各种脱产人员,能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实际不到10万人。徐水县委县政府抓住广大农民根治水旱灾害的迫切要求。开始大搞水利建设。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之际的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徐水组织了一支10~13万的劳动大军。打破社、乡界限搞大协作,实行全县劳动力的统一调配。为此,徐水县委提出了“行动军事化,作风战斗化”的口号,把全县能调动的劳动力集中使用,按军事编制组成大队、中队。在工地搭棚宿营,并组织了随营食堂。接着,徐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旱春种,成立了田间指挥部,划分战区,实行劳动力集体吃、集体住,开始了所谓的全民军事化。从1957年11月起,全县人民苦战三个月,实现了农田水利化,治理了27座山头,打了5000眼井。挖了500多里水渠,用工3万个,挖了2400万土石方。这些土石方如果铺成一米厚三米宽的路形式,可以从北京通到武汉。
  1958年2月,负责农林口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到保定,听取了河北省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汇报。在听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所作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汇报后,谭震林给予高度评价。3月11日,人民日报以社论的形式,介绍了徐水的经验。
  3月14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奉命赶到徐水,帮助徐水总结经验。之后,陈正人起草了关于徐水经验的《关于河北省徐水县实现农田水利化情况的报告》,呈送中央领导。陈正人在报告中说,“徐水县的经验,使我体会到,对于社会主义的群众高潮,必须有足够的估计。”3月21日,毛泽东在成都出席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他看了陈正人起草的《关于河北省徐水县实现农田水利化情况的报告》和谭震林主持起草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水利建设的初步安排的报告》,作出批示:“此件连同谭震林的报告付讨论。徐水县的经验普遍推广。”4月17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对徐水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4月19日,河北省委发出了《河北省委关于学习徐水县委组织农业生产大跃进领导经验的总结的通知》。从此,徐水县成了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大跃进的典型。这就为中共中央在徐水县搞共产主义试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行动军事化”:徐水的大革命
  
  在“大跃进”中。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毛泽东听说山东营南县有个叫大山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深翻土地而增产,就鼓励各地搞耕地深翻。说“深翻土地。大有味道,宁可一亩地花一百个工、几百个工也要干”,要用人海战术,在五年时间里把耕地全部深翻一遍。为了实行深翻,徐水面临着很大的劳力缺口,需要更多妇女投入农业生产中。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有的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了办食堂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听后大受启发。立即给县委打电话,提出要大办食堂。徐水县委马上召开会议,对办食堂进行具体研究,认为办食堂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有效办法,也是实现生产大跃进的有效措施,乃决定在普遍实行劳动大协作的同时大办食堂,尽快实现全县食堂化。
  7月1日,张国忠召开徐水县紧急电话会议,发动了一场生产方式的大革命,农村生活方式的大革命,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思想共产主义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核心是“行动军事化”。与此相配合,徐水县委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将之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后,公共食堂在徐水迅速普及开来。为了迅速在全县普及公共食堂,徐水县委连续召开了四次电话会议,批评了在办食堂工作上的消极收缩“右倾保守”思想,统一了认识,建立食堂工作迅速推向高潮。为了加强食堂工作,徐水县委书记处确定一名书记专管食堂工作。县商业局成立了生活服务指导科,同时抽调粮食部门的20余名干部下派到乡担任后勤部主任,各社和连队(即生产队)也设立后勤部。到7月16日为止,徐水全县很快建立公共食堂177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以上。此外,还分别建立了野外战斗随营食堂1410个,幼儿食堂119个,老年食堂248个。这样,徐水全县很快实现了食堂化。公共食堂的饭菜花样相当单调。质量也比较低下,基本以少量的蔬菜和玉米糊制的面粉为主。蔬菜基本由公社自己种植,而面粉是将玉米芯浸泡在石灰水里,待其软化后再磨烂制成淀粉。至于所谓的“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对广大社员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
  “大跃进”运动开始以来,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参加农业生产。伴随大办水利,县、社大办工业,以及随后出现的全民大办钢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抽调去参加“野战兵团”,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的确需要比以前更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办公共食堂和托儿所等所谓家务劳动社会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毛泽东对徐水的肯定
  
  1958年8月4日,在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解学恭、河北省副省长张明河。保定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和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河北徐水县视察。
  下午四点半钟,毛泽东首先来到徐水县南梨园乡的大寺各庄农业社。毛泽东问全县的收成。张国忠回答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十二亿斤粮食,平均每亩产两千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夏山药三十五万亩。毛泽东惊讶地说:“要收那么多粮食呀!”毛泽东算帐说:“你们全县三十一万多人口,怎么吃得完那么多粮食啊? 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啊?”大家一时被毛泽东问住了。张国忠答道:“粮食多了换机器。”毛泽东说:“又不光是你们粮食多,哪一个县粮食都多!你换机器,人家不要你的粮食呀!”李江生说:“我们拿山药造酒精。”毛泽东说:“那就得每一个县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啊!”毛泽东笑着说,左右环顾地看看大家。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张国忠也笑道:“我们只是光在考虑怎么多打粮食!”毛泽东说:“也要考虑怎么吃粮食哩!”很多人都在私下里互相小声说着:“主席看问题看得多远,看得多周到啊!”“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毛泽东又笑道,“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而实际上,1957年徐水的粮食亩产才刚刚138斤,其中夏粮亩产仅有70斤。毛泽东指示徐水县委要早抓明年的粮食规划,要多种小麦。多种油料作物,种菜也要多品种,这样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在毛泽东视察后的当天夜里,徐水县委就召开了全县大型电话会议。当天晚上。又召开全县电话会议,传达了毛主席视察徐水的指示。全县30多万人沸腾了,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各乡纷纷宣誓,保证小麦亩产超过两千斤,并要使各条战线放出的“卫星”,把“天上的星星都遮没”。各个乡社都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宣誓,保证今年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各个战线都要有无数卫星发射上天,毛泽东视察过的大寺各庄,当天夜里就宣布成立人民公社,宣布树木全部归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从而为全县实现公社化,向共产主义过渡带了头。
  8月5日,徐水县委召开了全县共产主义思想文化跃进大会。张国忠在会上作了《向共产主义进军》的讲话。张国忠向社员群众讲解说:“什么叫共产?共产就是大车、牲口全部归公。……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的,其余都是公有的,这就叫共产。共产共产,越共越好,一共就富了。”会后,徐水县委宣布全县248个农业社转为人民公社,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8月22日,徐水县委草拟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徐水县委提出“今冬实现灌溉机械和加工机械化,明年实现耕作机械化,农村初步电气化:1963年实现高度机械化和电气化”。“1959年每人平均占有粮食2000斤,食油20斤。肉类50斤。1963年每人平均主要生活资料初步实现各取所需。”“1959年,30岁以下的文盲都消灭。到1963年,达到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再过5年,30岁以下的人都达到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成为专家。”
  
  徐水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
  
  在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后,徐水县一跃成为“大跃进”的明星,成为风靡全国的“共产主义试点县”。据统计,1958年3月至10月30日,先后有40多个国家、930多名外国人和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前来参观。苏联赫鲁晓夫知道后,特派塔斯社记者前来了解情况。记者把在徐水的见闻回去报告了赫鲁晓夫。他讥笑着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的清水汤,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土豆牛肉。贺龙、罗荣桓、聂荣臻三位老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徐水参观。三位老帅看到的是墙上写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口号和画的其大如牛的肥猪,以及几个人才能抬得动的大白菜。幼儿园里,孩子们像背课文一样呆板地回答参观者的提问。敬老院中,没有生活气息,老人面壁呆坐。罗荣桓风趣地对聂荣臻说:“这样的敬老院,我可不来住。”
  9月20日,徐水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布了《中共徐水县委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点草案》。实行“十包”:生老病死、吃穿用品,甚至洗澡、理发、看戏等等;一切都由公社包下来。“草案”规定了实行供给制的范围包括农民、工人、干部、职员(包括教员、商业人员)及一切在徐水的工作人员。“草案”公布后,为了庆贺全县实行全民供给制,举行了示威游行。大家抬着“庆贺全县实行供给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红匾,敲锣打鼓。高喊“拥护供给制”、“以实际行动加速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口号,开始了“共产主义生活”。徐水县委同时宣布同时取消粮票,让大家放开肚皮吃,每人还可以发一张券到供销社去领同等数量的布料。结果一夜之间,全县供销社的布被一“领”而光。
  1958年9月15日,徐水县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后改称徐水人民公社),将分配权控制在总社,经济上由县一级统一核算。9月20日,徐水县委发布了《关于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试行修正草案》,取消了干部、职工的薪金和社员的劳动报酬,对全县人民实行“15包”。从9月份起,干部、工人、职工取消薪金,农民(社员)取消按劳取酬。干部改发津贴,县级每月8元,科局级每月5元,一般干部3元,平民百姓2元。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丧葬等全部由县里统一包起来。
  徐水实行了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也要采取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此后。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权统统被纳入了全民所有制,所有生产资料和大部分生活资料一下子归了公,在很短的时间内,徐水有3万多栋房子被拆除,新房又因资金短缺,建材紧张。只有大寺各庄边拆边建,盖起了39栋300多个居室楼房,外表漂亮而质量却很差。其余大部分村没有建起多少新房,使住房十分紧张,有的社员甚至连过冬都没有房住。为了加快消灭私有制的步伐,有的地方连箱箱柜柜都划为公有,给社员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群众抱怨说:除了一双筷子,一只碗是个人的,其它都归公了。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形式,极大地伤害了广大社员生产的积极性,社员中开始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干活吃饭。不干活也吃饭,干不干都吃饭,“一、二、三”。一、二、三”指按照供给制的分配原则,除了吃饭不要钱,每个社员每月只给一元、二元、三元钱的津贴费,不管怎么干,也只有这么一点点微小的差别。
  两个月后。徐水百姓已经不能放开肚皮吃饭,就连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难以兑现。按照供给制实行15包,但全县全年财政收入总共不足2000万元,与发工资、办副业所需费用相差甚远,根本负担不起来。就连每人每年应发的两条毛巾,也只发了一条,便发不起了。¨月,县里筹集了550万元,给全县公社社员发了一次津贴及部分生活用品款:12月,县里又筹集了90万元,与计划需要相差很大,便挪用了商业上的资金700万元,致使商品资金不能周转。徐水搞了三个月的供给制,不得不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单草收场。   徐水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实行统收统支。统一核算,共负盈亏。全县一级核算,劳力全县统一调配,出现了全县物资和劳力的大平调。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规划,县里根本不考虑资金的紧张状况,共建起工厂30个、小型企业1348个、大学11所、文工团、剧团、医院等也一哄而上,但很快就因资金不足,纷纷垮台,刚刚建起的政社合一的徐水人民公社随之流产。
  负责抓徐水试点工作的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后来回忆说:记得毛主席视察徐水时曾为徐水县亩产1132斤粮食吃不完发愁。而实际上,徐水人民第二年就开始吃糠咽菜了。这都是那个从上到下都“发高烧”的年代。从毛主席到普通农民,都想尽快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然,但这只是善良的愿望而已,它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只能欲速则不达。
  
  徐水“共产主义试点”的草草收场
  
  1958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毛泽东说:“这个决议上有一句话,是不是妥当,请同志们考虑一下。就是讲,快的地方三、四年,慢的地方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毛泽东开始对“大跃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10月中旬。毛泽东到天津视察,听取了河北省委的汇报,当听到说徐水是“全民所有制”时,毛泽东明确表示,徐水的全民所有制和鞍钢的全民所有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毛泽东当即要求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到徐水调查。
  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又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关于在河北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的情况报告。这份报告尽管对徐水的成绩说了很多肯定的话,但毕竟也指出了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看过这份报告后,没有急于批示,而是将它带到了郑州。
  10月21日,毛泽东在北京听取了刘子厚对徐水调查结果的汇报。这次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浮夸风和“共产风”。毛泽东对刘子厚能够如实反映情况很满意。刘子厚汇报了一亩甘薯亩产不过两千斤,徐水有关方面却说可以产八千斤。还有把几个村的肥猪集中起来以供参观等弄虚作假现象。
  10月29日,河北省委书记处开会讨论徐水工作。会议指出了徐水县共产主义试点过程中,在政策、作风、领导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责成保定行署专员杨培生将省委指示和地委意见,向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作了传达。
  11月2日至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即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对徐水进行了批评,说徐水是“急急忙忙往前闯”,并批评了徐水的浮夸风:“徐水把好猪集中起来给人家看,不实事求是。”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准备以8月份视察过的河北省安国县来取代徐水县来作为典型。实际上,安国县的浮夸风较徐水有过之而无不及。毛泽东对此并不清楚,在听了一些人汇报后便说“徐水不如安国”,并指示“以后要宣传安国。不要宣传徐水”。11月10日晚,郑州会议结束。毛泽东把中办机要室关于在徐水县劳动中所见所闻情况报告又重新读了一遍,心情非常沉重。他将报告批转给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和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承先:“此件是说徐水县的情况的。长处短处都有,请你们研究一下。此种情况,可能不止一个社有。”写完这段话,毛泽东又加了一句:“此件。你们带回去,我不要了。”言语之间。表达了对徐水失望心情,
  11月27日,河北省委和保定地委派出工作组协助徐水县解决共产主义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27日到12月25日,张国忠代表县委检查共产主义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并先后召开几次县委会议总结经验教训。12月31日,徐水县委作出《关于工作中所犯缺点错误向省委、地委的检查报告》。对徐水试点工作中错误的一系列批评和检讨以及《关于工作中所犯缺点错误向省委、地委的检查报告》,标志着徐水共产主义试点的终结。
  从1958年9月中央派人到徐水抓“试点”。到12月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徐水的“共产主义试点”仅存在了4个月便夭折了。
其他文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性格鲜明,数不尽的英雄豪杰。道不完的经典战役。经典中的经典.首推赤壁之战——蜀吴联军以弱胜强
当今时代,电视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每天在几十个频道之间游走,没有吸引人眼球、勾起人收视欲望的好的电视节目,就很难得到受众的青睐。尤其在新闻竞争中,省级台
【正】 报纸要有正确的导向,这是中央对媒体的严肃要求,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办报必须讲可读性,这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媒体对读者应负的责任。明明白白的道理,但在实际
在对基本的DCT域分形图像压缩方法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即基于自适应分类加权最小二乘法的DCT域分形图像压缩方法,并使用基本方法和改进方法对标准灰度图像分
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时代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    一、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
谈话。是人类最普遍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方式。当“谈话”以某种节目的样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在公共注视空间来显现个人生存状态,无论从内涵抑或外延上都显示了“谈话”新的含义。
前一阶段.美英虐囚门丑闻曾轰动一时.使英美当局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对所谓的当事人进行军事审判.才平息舆论的批评。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日军对英美战俘也曾有过类似的犯罪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开始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市场、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
河北省人民医院档案室建于1980年,当时没有独立的场地,没有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馆藏档案数量也非常有限。1996年正式配备了档案专业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在1998年、2002年分别晋升为省级档案管理单位、省级优秀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在此基础上,经过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完善,于2003年又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河北省人民医院在长达50年的发展建设中,医院档案管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就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需要,以新闻素材与新闻稿件为基础.进行组稿、优选、组合等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获得一个新闻集成.并通过电视传播给受众。而从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