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建设实际,从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生产相结合、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经验。
关键词:高职;制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16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量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持续发展,将实训、实习基地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值得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探讨的问题。
2006年,我院“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发展,此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办出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
结合,一地多用、资源共享
贵州以“黔药”、“苗药”为代表,以中药、民族药业为主体的医药工业的跨越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为我院制药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我院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短短几年已形成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涵盖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制药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及药学专业学生实训需要,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建设“药用植物识别应用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提取纯化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分析检测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制剂技术生产实训车间”四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几个药剂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兽医药学课程学生校内实训需要,从而一地多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场地利用率,把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
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
设相结合,培养合格“双师”
名师出高徒,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到指导学生操作实训,无一不是依靠教师的作用,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我院药学系现有专任教师25名,其中60%以上是年轻人,都是近几年从高校分配而来的,虽然都是硕士,但缺少在职业岗位上的锻炼经历。依靠实训基地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轮流到实训基地工作,将产学训有机结合起来,是克服教师从校门到校门、锻炼和造就一支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从领办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等都由教师主持,进入实训基地的教师有课时上课,并带学生进基地实训及参加劳动;无课时参加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统筹管理、科技工作等都需要教师考虑安排实施,成败好坏取决于教师,这样一来就迫使教师走“双师”结合发展的路子,迫使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通过实训基地建设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力的目的。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我院药学系已培养出三名教授、四名副教授及一名省管专家、两名地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8年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全省唯一的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制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并圆满完成了首届培训工作。2008年《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成为贵州省省级精品课程;“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促制药专业发展”研究成果获贵州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2009年以该制药实训基地为支撑,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是目前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
相结合,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贵州既是我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大省,传统民族药“苗药”位居我国三大民族药的第二位,又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是中药材大省。贵州民族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我院制药实训基地建设紧贴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根据行业生产特色将制药实训基地建设成上文提到的四个生产实训车间。基本上与“黔药”“苗药”为代表,以中药、民族药业为主体的贵州民族医药工业发展相吻合,在一些项目上形成校企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成为校企之间的桥梁,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与制药企业贵州神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汉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等30余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搭建良好稳定的培训、实训与顶岗实习合作平台,为“双师型”教师的锻炼及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
济发展相结合,特色突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贵州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大省,年使用各类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价值超3亿元,而现有的3家兽药厂,年生产能力不到0.6亿元,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技术,二是缺少人才,特别是缺少高技能人才。武陵山区(包括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曾为农业部扶贫点)是生态畜牧大区,年使用各类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价值超2亿元,而仅有的2家兽药厂年生产能力不到0.4亿元,不能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对兽药及兽药添加剂的需求。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是职教人的责任,我院将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校办企业“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形成以“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为龙头的集“教、学、做、研、推、训、产”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开发、研制、生产出“铜农”牌兽药五大剂型(水针剂、粉针剂、片剂、粉散剂、溶液剂)共计50余个品种,得到贵州省政府、教育厅、科技厅、经贸委,铜仁地区行署、科技局、经贸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计一代”的创新药物开发体系。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及学校人才、成果、专业优势,立足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及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办好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强做大校办产业支撑实训基地发展,形成了“校内有工厂,教师是师傅,车间似教室,学生是员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学院办学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互利双赢”和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产学结合、工学一体”,达到了“以教育人、以产促教、以研创新”的目的。
实训基地建设支撑教
科研发展,成效显著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并先后成立了“医药研究所”、“兽药研究所”研发机构。教师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逐渐培养了科研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我院制药专业教师先后获得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地厅级教科研课题17项;先后获省、地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外观专利1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教材9部;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科学研究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及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快速发展,药学系3名教授、1名省管专家、2名地管专家等无一不是佼佼者;促进了课程设置改革创新,围绕贵州丰富的药用植物及民族药业展开的一系列开发应用研究促进了特色鲜明的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植物药分离与纯化技术、植物药质量分析检测技术、植物药制剂生产技术等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项目带动促进制药实
训基地发展,互利双赢
制药专业教师先后主持了贵州省人才基金、省长基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省地合作项目及财政部成果产业化等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地厅级教科研项目17项,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立项项目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在500余万元的制药实训设备中,有一半以上是用科研项目经费购买的。科研项目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可喜局面。2008年制药实训基地主持完成的获铜仁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草珊瑚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被作为贵州省省地科技合作项目“资源植物草珊瑚二次开发及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立项,建设实施期三年,每年科研经费160万元,实现由政府主导、职院主持、企业参与的省地科技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对职院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使项目带动促进教学的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鉴定
相结合,双证通过率100%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我院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良好的实训设备及操作场地。我院可开展中高级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每年以该制药基地为基础,对毕业生、社会人员、企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已有816人通过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毕业生双证通过率100%。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产品服务等,我院在贵州省及武陵山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实训基地建设支撑顶岗实训、勤工助学
我院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运转结合现有制药厂生产进行产训结合,学生除上课训练时间外,利用下午课外活动、节假日等可长时间参加顶岗实训。一方面可节省实训耗材,另一方面,得到真实生产训练,同时进行勤工助学,学生实训后由药厂补助班费、生活补贴等。真正做到“校内有工厂、教师是师傅,车间似教室、学生是员工”的人才培养特色。教师既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厂长、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完成生产与管理任务,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学生进厂实训实习,面对真实的生产岗位、生产工艺,感受师傅的训导,真岗实干,既是学生又是生产工人、技术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使他们获得了实际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实训由纯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
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促进
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推动作用,使我院制药专业发展迅速。我院现已有五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从2006年的289人发展到现在的996人,已毕业496人,并与贵阳医学院联办药学专业五届,人才培育成效显著。通过对近五年制药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需要。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知识结构及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的满意率达到92%以上。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工种鉴定中级工通过率达100%,高级工通过率达到95%以上,技师通过率达到20%以上,“双证”通过率100%。
参考文献:
[1]郁建生,杨冰.办好校办产业、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8):70-73.
[2]杨政水.强化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04,(8):25-28.
[3]郁建生.产学研结合对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6,(7):35.
作者简介:
郁建生(1954—),男,贵州铜仁人,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兽药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关键词:高职;制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1-016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量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如何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持续发展,将实训、实习基地做大做强、做出特色,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值得职业技术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探讨的问题。
2006年,我院“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发展,此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办出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
结合,一地多用、资源共享
贵州以“黔药”、“苗药”为代表,以中药、民族药业为主体的医药工业的跨越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为我院制药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我院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短短几年已形成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涵盖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制药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及药学专业学生实训需要,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建设“药用植物识别应用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提取纯化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分析检测技术生产实训车间”、“药物制剂技术生产实训车间”四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几个药剂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兽医药学课程学生校内实训需要,从而一地多用、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场地利用率,把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
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
设相结合,培养合格“双师”
名师出高徒,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到指导学生操作实训,无一不是依靠教师的作用,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我院药学系现有专任教师25名,其中60%以上是年轻人,都是近几年从高校分配而来的,虽然都是硕士,但缺少在职业岗位上的锻炼经历。依靠实训基地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轮流到实训基地工作,将产学训有机结合起来,是克服教师从校门到校门、锻炼和造就一支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从领办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等都由教师主持,进入实训基地的教师有课时上课,并带学生进基地实训及参加劳动;无课时参加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统筹管理、科技工作等都需要教师考虑安排实施,成败好坏取决于教师,这样一来就迫使教师走“双师”结合发展的路子,迫使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通过实训基地建设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力的目的。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我院药学系已培养出三名教授、四名副教授及一名省管专家、两名地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8年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全省唯一的中等职业学校“生物制药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并圆满完成了首届培训工作。2008年《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成为贵州省省级精品课程;“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促制药专业发展”研究成果获贵州省第七届教学成果奖;2009年以该制药实训基地为支撑,我院“植物药生产技术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是目前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
相结合,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
贵州既是我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大省,传统民族药“苗药”位居我国三大民族药的第二位,又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是中药材大省。贵州民族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我院制药实训基地建设紧贴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根据行业生产特色将制药实训基地建设成上文提到的四个生产实训车间。基本上与“黔药”“苗药”为代表,以中药、民族药业为主体的贵州民族医药工业发展相吻合,在一些项目上形成校企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成为校企之间的桥梁,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与制药企业贵州神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汉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等30余家国内知名制药企业搭建良好稳定的培训、实训与顶岗实习合作平台,为“双师型”教师的锻炼及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
济发展相结合,特色突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贵州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畜牧大省,年使用各类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价值超3亿元,而现有的3家兽药厂,年生产能力不到0.6亿元,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技术,二是缺少人才,特别是缺少高技能人才。武陵山区(包括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湖南湘西,曾为农业部扶贫点)是生态畜牧大区,年使用各类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价值超2亿元,而仅有的2家兽药厂年生产能力不到0.4亿元,不能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对兽药及兽药添加剂的需求。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是职教人的责任,我院将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校办企业“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形成以“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为龙头的集“教、学、做、研、推、训、产”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开发、研制、生产出“铜农”牌兽药五大剂型(水针剂、粉针剂、片剂、粉散剂、溶液剂)共计50余个品种,得到贵州省政府、教育厅、科技厅、经贸委,铜仁地区行署、科技局、经贸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计一代”的创新药物开发体系。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及学校人才、成果、专业优势,立足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及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办好铜仁地区民族兽药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做强做大校办产业支撑实训基地发展,形成了“校内有工厂,教师是师傅,车间似教室,学生是员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学院办学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互利双赢”和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产学结合、工学一体”,达到了“以教育人、以产促教、以研创新”的目的。
实训基地建设支撑教
科研发展,成效显著
以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并先后成立了“医药研究所”、“兽药研究所”研发机构。教师通过在实训基地的锻炼逐渐培养了科研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我院制药专业教师先后获得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地厅级教科研课题17项;先后获省、地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外观专利1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00余篇;参与主编教材9部;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科学研究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及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快速发展,药学系3名教授、1名省管专家、2名地管专家等无一不是佼佼者;促进了课程设置改革创新,围绕贵州丰富的药用植物及民族药业展开的一系列开发应用研究促进了特色鲜明的药用植物识别与应用技术、植物药分离与纯化技术、植物药质量分析检测技术、植物药制剂生产技术等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项目带动促进制药实
训基地发展,互利双赢
制药专业教师先后主持了贵州省人才基金、省长基金、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省地合作项目及财政部成果产业化等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余项、地厅级教科研项目17项,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立项项目促进了实训基地建设,在500余万元的制药实训设备中,有一半以上是用科研项目经费购买的。科研项目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可喜局面。2008年制药实训基地主持完成的获铜仁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草珊瑚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被作为贵州省省地科技合作项目“资源植物草珊瑚二次开发及其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立项,建设实施期三年,每年科研经费160万元,实现由政府主导、职院主持、企业参与的省地科技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对职院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使项目带动促进教学的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鉴定
相结合,双证通过率100%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为我院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了良好的实训设备及操作场地。我院可开展中高级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技能鉴定。每年以该制药基地为基础,对毕业生、社会人员、企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已有816人通过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毕业生双证通过率100%。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产品服务等,我院在贵州省及武陵山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实训基地建设支撑顶岗实训、勤工助学
我院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运转结合现有制药厂生产进行产训结合,学生除上课训练时间外,利用下午课外活动、节假日等可长时间参加顶岗实训。一方面可节省实训耗材,另一方面,得到真实生产训练,同时进行勤工助学,学生实训后由药厂补助班费、生活补贴等。真正做到“校内有工厂、教师是师傅,车间似教室、学生是员工”的人才培养特色。教师既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厂长、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完成生产与管理任务,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学生进厂实训实习,面对真实的生产岗位、生产工艺,感受师傅的训导,真岗实干,既是学生又是生产工人、技术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使他们获得了实际工作的宝贵经验,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实训由纯消耗性实训转变为创造效益的生产性实训。
制药实训基地建设促进
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通过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我院制药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等起到了巨大的引导推动作用,使我院制药专业发展迅速。我院现已有五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从2006年的289人发展到现在的996人,已毕业496人,并与贵阳医学院联办药学专业五届,人才培育成效显著。通过对近五年制药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发现毕业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需要。几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敬业精神、知识结构及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的满意率达到92%以上。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工种鉴定中级工通过率达100%,高级工通过率达到95%以上,技师通过率达到20%以上,“双证”通过率100%。
参考文献:
[1]郁建生,杨冰.办好校办产业、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8):70-73.
[2]杨政水.强化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04,(8):25-28.
[3]郁建生.产学研结合对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6,(7):35.
作者简介:
郁建生(1954—),男,贵州铜仁人,硕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兽药的教学、科研、生产工作及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