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这样做孩子就会喜欢上幼儿园

来源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当代幼儿园教师最缺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如何跳出传统思维去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工作中的种种困惑怎么解决?在蔡伟忠博士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原始手稿中,我们看不到冗长的理论阐述,只有生动鲜活的“具体方法”,让教师们在轻松阅读之余茅塞顿开。
  蔡伟忠博士,知名美籍国际教育专家,任法国Ludo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顾问,广东省心理学会婴幼及学前研究部副会长,广东省幼儿园讲师团发起人和第一届首席导师。
  3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为0~8岁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参与规划设计、指导的幼儿园达400多所,其中包括较高端的国际级幼儿园,也包括资源贫乏的山区幼儿园。出版《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幼儿建立常规的道与法》《80、90后养娃全攻略》《幼儿园30个大型主题活动精选》《幼儿园户内外环境设计手册》等畅销书籍。
  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是老师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喜欢上幼儿园的孩子才容易发展正常的常规、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可以说这是让老师以后工作相对轻松的第一步。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不但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还要根据我国幼儿园的特点制订家访的策略和班级环境等。我把我的经验归纳到以下的问答里。
  1.为什么有些新生不喜欢上幼儿园?
  孩子要与父母分开,身边都是陌生的人,周围环境的改变会让孩子以为父母不要他,孩子有天生的动物保护本能,去到陌生环境情绪不安稳,有危机感、自我保护意识是正常的。所以老师应该理解孩子这种反应,针对孩子的心理给予支持、关注和安慰。
  2.是否要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这背后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我们希望新生适应幼儿园环境是因为只有情绪安稳的孩子才能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利于老师的管理,所以只有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孩子才能安心接受教育。除了这个基本原因外,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建立孩子对适应新环境的正确心理素质。
  3.和孩子建立感情能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但老师是否要像妈妈一样爱孩子?班里这么多孩子。如何能够——建立感情?
  只有喜欢老师的孩子才会喜欢上幼儿园、才会好好听老师的话,所以和孩子建立感情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老师必须跟每个孩子在感情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新生来说,就像“妈妈的好朋友”的角色,所谓“妈妈的好朋友”是感情上的迁移,即在情感上尽快建立对老师的熟悉感觉,把妈妈的熟悉感情迁移过来,而不是取代妈妈的感情。
  班里这么多孩子,如何能够——建立感情?首先是分工,每个老师要负责一部分孩子,不可能所有孩子的感情都依附在一个老师身上,不然这个老师就会忙得不可开交了,根本无法应付,一般分工的方法是三个老师每人负责和1/3的孩子建立亲密感情,必须让每个孩子在最短时间内与其中一个老师建立密切的关系,觉得老师很亲切、很可靠,孩子的行为就会在正常的状态下发展,以后就相对容易施教。
  4.老师首次和孩子交往时需要注意什么?
  相信你也同意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认为老师第一次接触孩子要很认真做准备,成功给孩子留下良好的印象。我的方法是这样:家访前要告诉妈妈这样跟孩子讲:“某某老师是妈妈的好朋友,找不到妈妈的时候,找某某老师等于找到妈妈一样。”于是妈妈就把孩子对她的感情迁移过去给老师,然后老师要用正确方法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交往。
  5.第一次家访为什么重要?目的是什么?
  第一次家访的意义非常大,因为这是你给家长的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要非常重视第一次家访,在第一次家访建立你的专业形象,这是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做第一次家访时能够了解、掌握孩子的家庭情况。
  第一次家访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五点:
  ①给家长留下一个专业、亲和的印象,建立彼此第一次的关系。
  ②掌握孩子家庭的权力核心。
  ③初步了解孩子的情况。
  ④通过家访初步了解父母的情况。
  ⑤收集一些教育资源。
  所以不要把第一次家访当作是例行工作,匆匆忙忙地做过就算,这是对你以后工作有极大影响的环节。
  6.能否具体介绍第一次家访的步骤?
  ①电话约访
  电话约家访时要说明三件事:一要跟家长说好老师什么时候过来、几个人过去、家访的目的是什么,我建议的目的是“和父母商量最适合孩子的教育计划”。
  二是要告诉家长这个过程:让孩子先观察大人的聊天,让他先观察陌生人,老师可以远远地跟孩子打招呼,他愿意回应就回应,不愿意回应也没关系,给他亲切的笑容就可以了,让孩子看到老师跟爸爸妈妈很亲热地聊天。最后妈妈要介绍给孩子:“这个老师是妈妈的好朋友,假如找不到妈妈,你找到老师就像找到妈妈一样。”还要父母准备十张左右孩子的大头照和一些孩子的旧物品,例如婴儿时候的衣服、奶瓶等。
  ②了解孩子
  当我们到孩子家里时,眼睛要看,耳朵要听。
  看家庭的常规怎么样,通过家庭环境看这个孩子过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要听什么?了解孩子过去跟谁一起生活的,饮食习惯怎么样,有没有秩序感,是否有从小培养的良好的时间规律,吃喝拉撒的时间规律好不好。还有就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关键就是对“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做”的观念强不强。
  ③了解父母
  这一步是要了解父母的素质,是通情达理的,还是不怎么讲道理。有了这些资料,你就可以设计更个性化的家长工作。除了了解父母的素质,老师还要了解家里谁是权力核心,是誰说了算,你就知道以后遇到问题该做谁的工作。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小窍门。
  ④教育家长
  告诉家长如何为孩子进园之前做好安排,吩咐父母千万不要用幼儿园吓孩子,让他憧憬、向往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是开心、好玩的地方。   同时要把孩子刚去幼儿园可能发生的情况先说出来,例如孩子回家说被老师打了,可能只是老师点名摸他的头,孩子不会表达而已;还有去幼儿园后饮食习惯可能会有变化等等。
  最后,跟父母要一些孩子旧的物品。孩子看到熟悉的东西,觉得环境有迁移,家里的东西幼儿园也有,于是环境就没有这样陌生;这些东西可以做教具,旧衣服可以拿到“娃娃家”给娃娃穿衣服。
  7.家访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除了基本的衣着打扮等要注意外,还有三点我想提醒老师的:
  ①红包。我认为作为一个专业老师,家长给的好处切记不要收,否则会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增加麻烦。
  ②记录方法。一般家访时都是两个老师,要预先准备好一个表,这个表很简单,用一些暗号记上你对家庭的评价,例如孩子是属于A、B、C当中的哪一种,A是能力高的,B是能力中等的,C是能力差的;父母也同样,A是亲和、容易说话,B是一般般,交了学费你就别麻烦我,C是不好说话的,交了学费就要吩咐你这个那个。
  ⑨注意安全。毕竟社会是复杂的,家访时要注意安全,家访到孩子家里如果发现没有孩子,只有男主人在,可以改日再登门。
  8.老师和孩子交往要注意什么,孩子才会喜欢上幼儿园?
  老师和孩子交往有几方面要注意的,首先是沟通,沟通需要的是亲和的态度,表情要让孩子感觉很舒服。学会用丰富的表情和孩子沟通是第一步,接着就是肢体动作和示范,小班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是听不懂老师的语言指令,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高,孩子学习方式是模仿为主,所以老师的语言就必须配合肢体动作,结合示范和明显的动作。
  然后是建立感情,等他对你产生好奇,主动和你交往,这样就容易建立你与孩子之间初步的关系。也有些老师会用奖励小红花或者小糖果让孩子喜欢她,我认为真正有效建立感情的方法是“同理心”,即时让孩子知道你明白他的感受,让他知道老师理解他、支持他。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依赖的、可靠的,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知道你在谈论他,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感qing 。
  最后就是老师必须要以正面的方法引导孩子,我很相信孩子是“说”出来的。所以千万不要负面标签孩子。一个吃饭吃得慢的孩子不会因为老师批评他是班里吃饭最慢的而改过,反而会越来越慢。
  9.为什么要为新生特别设计活动室的环境?
  要为新生特别设计活动室的环境是因为只有通过环境才可以有效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最初没有规矩的意识,但是规矩的意识只能用环境塑造,而环境能够起到老师的作用,等于是另外一个隐性的老师,这个隐性的老师能够做到很多真老师做不到的,比如有一些孩子情绪不好,可以设计一些小空间的环境,这些小空间能够让情绪不好的孩子在里面得到安全感,这样就创造了一个让孩子能够过渡情绪的环境,让他从家里很熟悉、很有安全感的环境来到陌生环境后有安全感。所以老师要认真准备新生入园前的活动室环境。
  10.应该如何设计新生的活动室环境?
  新生的环境设计的原则是“硬环境严格、软环境宽松”,硬环境是指时间安排、空间规划和使用物品的规则等,软环境是老师的态度。硬环境尽量做得细,因为我们不想用语言去支配孩子,而是用环境塑造。
  设计新生的活动室环境还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需要,投放的材料是他们立即能够玩起来、无需指导的。环境使用的说明应该清楚直观,我把其他的要点归纳如下:
  ①设计一些适合孩子的环境,什么叫“适合孩子的环境”呢?即家里的延伸,这样孩子情绪相对容易稳定。
  ②创造一些封闭的小空间,孩子之间互相受干扰降低,情绪也相对不容易受其他孩子影響。
  ⑨在区域布局中我们会选择一些适合新生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我们会比较重视,一是“娃娃家”,另一个是隐私区,即是小空间,让情绪不安稳的孩子躲进去,孩子会很喜欢这种小空间。
  最后,在环境中一定要把所有材料的位置固定清楚,然后要有明确的标志,标志一定要清清楚楚,比如有一筐雪花片,筐上必须有雪花片的标志。活动室里面必须充满着明确的标志,比如材料放在哪儿、活动区可以最多几个人进去等都要有清清楚楚的标志,这是建立孩子生活常规的方法之一。
  11.运用活动室环境有没有特别的技巧?
  我在运用环境时会利用“物”和“人”尽快建立孩子对班级的感情。
  利用物的感情建立:例如孩子来到班里,让他挑一把他自己喜欢的椅子,椅子挑回来以后贴上小照片,再给它取一个名字,他就觉得这把椅子是他的了,虽然椅子都是一样的,但他自己选的椅子对他的意义就不一样,贴上照片再给它取一个名字,这把椅子对他而言就是宝贝了。
  利用人的感情建立:例如一般孩子刚来班里时我们都会给他们配对分组,能力高的A组跟能力差的C组配,为什么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配在一起呢?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容易建立感情,如果两个能力一样的孩子配在一起,自然会争吵、抢东西。但是能力高和低一起反而会和谐。这样的组合,孩子很快就有好朋友,这样就建立了人的感情。
  我再补充活动室环境要注意的事项:
  ①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有很多安全隐患是老师没注意的,老师一定要好好处理隐性危险。
  ②玩具材料投放品种一定不要多,以减少孩子抢玩具的概率。
  ⑨每筐玩具的数量不要多,投放一大筐雪花片,活动结束时只能老师收拾,只给他几块,他反而有能力自己收拾。
  12.用了以上的方法,还是有些孩子情绪不安稳喜欢哭,怎么办?
  如果孩子情绪不安稳,要看是什么情况,我的经验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妈妈不在时很安稳,他可以很快融入到群体中,妈妈一来或刚刚离开,他就会哭闹得很厉害,或者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不喜欢去幼儿园,出现这种情况要告诉孩子,妈妈什么时候会来接他,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会再见到妈妈。第二种是真的情绪很不安稳的,妈妈不在孩子哭闹得很厉害,没办法融入群体,真的心理上有需要,对陌生环境无法接受,这种情况还是适当让家人慢慢过渡,不然孩子对环境产生抗拒,老师没办法取代父母的角色,勉强让他分离,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以后会对老师的教育有一定抗拒。   可能还会存在有生理或者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些就要请专家治疗了。
  13.第一个月的计划目标该怎样做?9月辛苦培训的常规国庆假期回来又不成了,怎么办?
  第一个月的计划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的家长是最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而且这时候的家长还没经验,大部分家长都会听从老师的引导,所以制订第一个月的计划非常重要,要考虑到怎样做才对家长、孩子、老师最有价值。第一个月制订的计划是一句话:“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做。”
  目的1:让家长重视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
  目的2:对孩子而言,他能做的让他自己做,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种种经验,以后老师在教孩子学东西时他有经验基础,相对容易理解。
  目的3:对老师而言,孩子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老师就不用再花时间照顾他们生活中的需要,能更加集中精力设计教育方案,进一步提升孩子在学习上的需要。
  假如家长认同这一点,生活中就会注意这一点,国庆假期也就不会太过放松孩子的常规。所以关键是家长重视与否,第一个月用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是比较有效的。
  14.班里这么多孩子。执行第一个月的计划有什么秘诀?
  我国幼儿园的班额比较大,在执行计划前一定要制订策略。
  策略一:一定要跟家庭紧密配合,我认为“小班是教育家长为主,大班才是教育孩子”,跟家庭说明白“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背后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当你说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手的经验对以后学习有帮助,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支持的。得到家长的配合,再给孩子多一点鼓励,执行第一个月的计划就相对比较轻松了。
  策略二:能够用间接指导解决的,就不要用直接指导。善用间接指导能够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穿外套”可以通过大班的孩子指导、家庭教育、区域活动等完成,没必要老师直接指导。而且在大孩子指导过程中不单只是学会穿外套,还学会了向比自己大的孩子学习;家庭教育的时候,孩子学会向父母学习;区域活动学习孩子学会了自学,可以说是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但是刷牙、擦屁股是結果比过程重要,就需要老师直接指导,然后在家庭生活中强化。
  根据我的经验有两点要注意的:
  ①工具要适合孩子运用。
  ②不要操之过及,要循序渐进。
  15.可以详细介绍执行第一个月计划的步骤吗?
  第一个月的计划基本上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做,方法是跟家庭先沟通,每一周安排一些内容,每一项都有一个计划表,一般而言只是吃喝拉撒这几项,还有穿衣服、穿外套等,然后用多种方法完成。步骤如下:
  ①制订第一个月的目标。
  ②设计有效完成目标的方法。有些目标能采用家庭教育解决,或利用其他大班孩子解决,我们就尽量利用其他资源解决。例如孩子不会穿外套或脱袜子,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或接大班孩子一对一教小班孩子以解决问题;但有一些要采用老师指导,比如擦屁股或刷牙等牵涉到很重要的卫生情况时,我们要认真教孩子,例如刷牙是对人一生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的,还有报告说牙齿健康、口腔健康会影响到心脏病及其他种种疾病,可见刷牙能力很重要,很多孩子都是马马虎虎,没有刷到内上齿或内下齿,所以必须老师指导。
  ⑨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并且懂得正确配合老师,在家里鼓励引导孩子,才能够让孩子持续喜欢上幼儿园。
  老师把孩子的进步记录下来给家长,家长就会更配合。孩子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自然就会喜欢上幼儿园。(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