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的社会心态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长日记门、局长财产“公示”门……为何各种“门”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像没有停止的迹象?为何围观人数也是越来越多?
  
  观察和理解中国互联网现象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化社会,同时也带来了两股看似相互矛盾的浪潮:一股是全球化浪潮,它似乎要抹平一切差异,使世界变得同质化、扁平化;但是另一方面,被全球化浪潮所裹挟和吞没的每个人、群体、乃至于民族国家又面临着失去自我的焦虑,不甘于这样的结果,于是开始拼命寻找新的自我身份的认同:如果大家都一样了,那么“我”是谁?“我们”又是谁?正是这种寻找自我的愿望幻化为各种形式并成为现在的热门话题,比如知识产权、隐私权、国家利益、公平正义等等,以多元化的价值与声音表达出来,并失去了判断是非的统一标准。因此,只有同时看到价值全球化与身份认同碎片化的并存,看到两者此消彼长、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社会与价值地貌,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时代。世界从总体上看似乎是平的,但仔细一看却布满了深深的鸿沟与裂痕。这是我们观察和理解中国互联网现象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当我们的身份认同无法从正面获得建立的时候,就只好采用了“否定的逻辑”
  
  这种矛盾的趋势与中国特殊的文化社会现状叠加在一起,使中国的互联网显现出别样的景观。
  我们同处全球化潮流之中,也要寻找自己的价值认同,但是人们在社会高速发展与变革中失去了可以凭借的心理依托,找不到一叶可以在疾风巨浪中安身立命的价值小舟,只好伸手去抓那些漂流在身边的任何一根脆弱的稻草聊以喘息。
  总体上看,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没有宗教基础、纲常伦理也在各种冲击之下风雨飘摇、政治价值又无法一下子回应和解决所有巨变中产生的问题,因此,当我们的身份认同无法从正面获得建立的时候,就只好采用了“否定的逻辑”:既然无法从“我们赞同什么”中找到自我,只好从“我们反对什么”中去寻找。
  因此,中国互联网上的价值与身份认同,在“舆论监督”的面纱之下,以不断寻找否定与批判对象的形式建立起来。当对外的敌人出现,这种认同就以民族主义的面目出现;而没有外在敌人的时候,就以批判时事政治、伦理道德、官员行为的面目出现,就像临时抓起的救命稻草,由于不具有稳定性,需要不断地去抓,反而会不断加深自我的不安全感。就像用于止痛的药物,每一次药效过去,下一次都只能使用更大的剂量。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从公款旅游、高价烟酒名表,到强奸嫖宿、日记艳照,越来越火爆、刺激、不堪入目。不是这些事情从前就没有,只是现在,只有这样的事情才能与人们心理不断提高的兴奋点合上拍,从而浮出人们的视线。
  对于林林总总的互联网现象,把它看作与现实无关的虚拟空间,或是现实危机的来源皆不可取,互联网不过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只有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建设性的正面价值,互联网才不会成为单纯的破坏性与否定性价值的载体;只有社会的现实机制理顺了,人们拥有了正常的问题反映与解决途径,互联网才不会成为赌博般吸引眼球的话题引爆点;只有现实中的法律规范有效延伸与适用于互联网,每个人才会在互联网上如同生活中一般检点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作者为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其他文献
本书把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阐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融汇于各个章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规范的框架结构
深刻认识这些重要判断,对于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
为何底层社会的越轨行为层出不穷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会出现被侵犯的感知,而这种被剥夺的感觉会加剧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因而越轨行为来源于其内心的失衡。  社会学家在这一点上又及时补充了社会性原因。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每一个社会都给人们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讲是正确且合法的目标。在理想状态下,社会结构也要为人们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公平、公正的合法化和制度化的手段。社会的合法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