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作中一曲情深意长的恋歌,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如何在《乡愁》一课中运用情境教学发表观点,从“用音乐创设情境”“用朗读感知情境”“用讲解深入情境”三个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乡愁 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结合教学内容本身来创设情境,激发并调动学生情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运用多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感染学生情绪,当学生进入情境时,便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就使学生在一种强烈的内驱动力推动下,乐而求知,兴奋探索。因此说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性是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下面,我结合所授的《乡愁》这篇文章具体阐释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作中一曲情深意长的恋歌,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满含深情地概括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思念之情。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充分重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环节采用诵读感知、赏析品味、联想想象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内涵,达到提高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赏析中陶冶性情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
在构思教学环节时,我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做到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将课文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境寻真是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课前教室里回荡着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深沉幽婉的《思乡曲》贯穿在朗读的始终,不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都配以乐曲,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内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另外,在设计多媒体背景时特意选择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面,共同营造一种思乡念国的氛围。在讲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回味无穷之感。
二、用朗读感知情境
就语文学科而言,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教学中我也极为重视感情投入,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御课堂,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我也极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等以情导情,使他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导课时我这样导入:由《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引出乡愁,然后说“故土难忘,游子思乡,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日趋强烈……我的语调饱含深情,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入境。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还是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到好处。在导入课文时,我特意朗读了余光中的两段思乡的名句,其中一句是“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这样的朗读可以说是以情导情,使学生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人们常说:“读的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我范读时饱含深情,整首诗需要用深沉的语调,舒緩的语速、深挚的感情来朗读,我在范读时自己先进入情境,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把学生引入所描述的境界,比如在朗读每一小节末尾两句时,虽然所写内容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不同,我就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很好地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恋国之思,特别是读到丧母之痛时,我就用泣声来朗读“外头”“里头”把诗人丧母之痛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我的朗读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用讲解深入情境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解何为意象即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接着讲解何为创设意象即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现乡愁,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了四个意象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乡愁。接着通过想象四幅画面感知诗歌图画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中作者写出了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基础上也更深的理解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
为了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写一写。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试着自己体会各个要点的妙处,即让学生去领悟这首诗,用真情和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带领学生用情去品读课文,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境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诱发学生主动性放在首位,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课堂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我体会到教师要以美去激发爱,以情来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愁 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结合教学内容本身来创设情境,激发并调动学生情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运用多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感染学生情绪,当学生进入情境时,便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样就使学生在一种强烈的内驱动力推动下,乐而求知,兴奋探索。因此说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性是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下面,我结合所授的《乡愁》这篇文章具体阐释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作中一曲情深意长的恋歌,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满含深情地概括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思念之情。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充分重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环节采用诵读感知、赏析品味、联想想象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内涵,达到提高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赏析中陶冶性情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
在构思教学环节时,我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做到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将课文的此情此境化为学生的我情我境。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入境寻真是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课前教室里回荡着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深沉幽婉的《思乡曲》贯穿在朗读的始终,不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朗读都配以乐曲,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内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另外,在设计多媒体背景时特意选择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画面,共同营造一种思乡念国的氛围。在讲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回味无穷之感。
二、用朗读感知情境
就语文学科而言,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教学中我也极为重视感情投入,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特级教师于漪讲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声情并茂,她上课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御课堂,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我也极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等以情导情,使他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导课时我这样导入:由《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引出乡愁,然后说“故土难忘,游子思乡,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日趋强烈……我的语调饱含深情,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入境。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还是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到好处。在导入课文时,我特意朗读了余光中的两段思乡的名句,其中一句是“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这样的朗读可以说是以情导情,使学生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人们常说:“读的好,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我范读时饱含深情,整首诗需要用深沉的语调,舒緩的语速、深挚的感情来朗读,我在范读时自己先进入情境,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把学生引入所描述的境界,比如在朗读每一小节末尾两句时,虽然所写内容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不同,我就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很好地把握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恋国之思,特别是读到丧母之痛时,我就用泣声来朗读“外头”“里头”把诗人丧母之痛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我的朗读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用讲解深入情境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解何为意象即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接着讲解何为创设意象即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现乡愁,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了四个意象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乡愁。接着通过想象四幅画面感知诗歌图画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中作者写出了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涵基础上也更深的理解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
为了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所表达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写一写。
总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试着自己体会各个要点的妙处,即让学生去领悟这首诗,用真情和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带领学生用情去品读课文,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境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诱发学生主动性放在首位,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课堂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我体会到教师要以美去激发爱,以情来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