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财政学》课程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本文针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有的特点与不足,分析了制约财政学教学效果优化的因素,并提出了教学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讲授式;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财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教育部确定为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以来,在高等财经教育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学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的感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优化。
一、财政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式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形成了“听课→记笔记→整理笔记→背书本和笔记→考试过关”的应试型学习模式。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过于被动。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以讲授式进行财政学教学,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倾向理论化。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是由于多数教师缺乏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从理论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与财政活动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也缺乏丰富、鲜活的案例。
2.教师的教学方式刻板,缺乏课堂互动性。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
有机统一,只有二者有机的统一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其实《财政学》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对于所有学生来讲,并不一定会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用到,那么,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到底是什么呢?收获的应该是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进一步就体现在思维上。
3.教师的教学考核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考试具有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导向的作用。单一的考核方法,会使学生形成单纯背记书本和笔记的学习方式,并且死记硬背的知识遗忘速度也较快。财政学课程教学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试卷评分以标准答案为准,使主观题丧失了其本身具有的考核灵活性。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由于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欲求与好奇,学生逐渐丧失主动学习能力,尤其是分析、判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逐步下降。
二、财政学教学效果优化的限制性因素
1.案例教学缺乏教学素材。优化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素材的丰富性、鲜活性,但是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素材搜集有一定难度。难度之一在于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部分外国教材中的案例不适用于国内的课堂教学。财政学科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兼容多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各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不同,决定了很多教学素材是不具有通用性的。
2.财政制度与政策的快速变化。财政学课程虽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核心,但是通过此课程也可使学生对我国的财政制度及政策有一个普及性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素材可以反映我国财政基本状况,因此要求所使用的素材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由于我国财政制度及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在教学素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
3.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除了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合理地选取教学素材以外,还建立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财政学教学效果还受到教学对象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建议
针对以上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效果优化的限制因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加以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加强教学内容的准确度。财政学课程中所讨论的问题有些是尚无定论的,比如“教育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还是纯公共产品?”,这对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观点一是“教育史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观点二是“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观点三是“教育是私人产品”;观点四是“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准确度,虽然所选取的教材可能持其中的某一种观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2.挖掘教学知识点的深度。挖掘教学知识点的深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为学生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知识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度。财政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理论研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枯燥干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度在理论内容基础上,加入一些比较鲜活、具有趣味性的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展开教学。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政学之前的课程构架及知识结构不同,因此,课程教学要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
2.通过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升课堂趣味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基础上,近些年,兴起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3.将传统的经验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有些结论是可以通过经验分析推论出来,但是经验分析的推理没有运用图形和公式推到的经济学分析直观。因此,将传统的经验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思维。
(三)教学考核的优化
考试对学生可以起到学习激励作用,学生会根据课程的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等安排自己的学习。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依靠短时记忆通过考试,在考试过后的不长时间内就将所学知识遗忘得干干净净。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学生通过填空、记忆公式、往正确的方程式里填入数字或者把正确的词汇填入论文来取得A等成绩,但他们理解得很少。下课时间一到,他们很快就将学过的大部分知识忘得一干二 。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中,不应该仅仅以知识点为考核内容,更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财政学课程的考试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可以对有唯一标准答案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主观题则可以更好地起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主观题的设计中,要更多地联系实际问题,以一些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作为考试内容,这也可以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自我能力的锻炼,避免引导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道路。
关键词:财政学;讲授式;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财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教育部确定为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以来,在高等财经教育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学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抽象的感觉,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优化。
一、财政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式
传统的财政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围绕课本知识点展开,教学过程中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形成了“听课→记笔记→整理笔记→背书本和笔记→考试过关”的应试型学习模式。教师被置于传授者的地位而显得过于主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过于被动。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以讲授式进行财政学教学,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倾向理论化。财政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是由于多数教师缺乏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从理论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知识点与财政活动实践联系不够紧密,也缺乏丰富、鲜活的案例。
2.教师的教学方式刻板,缺乏课堂互动性。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
有机统一,只有二者有机的统一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其实《财政学》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对于所有学生来讲,并不一定会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用到,那么,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的到底是什么呢?收获的应该是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能力进一步就体现在思维上。
3.教师的教学考核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考试具有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导向的作用。单一的考核方法,会使学生形成单纯背记书本和笔记的学习方式,并且死记硬背的知识遗忘速度也较快。财政学课程教学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试卷评分以标准答案为准,使主观题丧失了其本身具有的考核灵活性。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由于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欲求与好奇,学生逐渐丧失主动学习能力,尤其是分析、判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逐步下降。
二、财政学教学效果优化的限制性因素
1.案例教学缺乏教学素材。优化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素材的丰富性、鲜活性,但是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素材搜集有一定难度。难度之一在于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部分外国教材中的案例不适用于国内的课堂教学。财政学科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兼容多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各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不同,决定了很多教学素材是不具有通用性的。
2.财政制度与政策的快速变化。财政学课程虽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核心,但是通过此课程也可使学生对我国的财政制度及政策有一个普及性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素材可以反映我国财政基本状况,因此要求所使用的素材具有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由于我国财政制度及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因此在教学素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
3.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除了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合理地选取教学素材以外,还建立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财政学教学效果还受到教学对象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三、优化财政学教学的建议
针对以上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效果优化的限制因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加以优化: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1.加强教学内容的准确度。财政学课程中所讨论的问题有些是尚无定论的,比如“教育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还是纯公共产品?”,这对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观点一是“教育史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观点二是“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观点三是“教育是私人产品”;观点四是“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准确度,虽然所选取的教材可能持其中的某一种观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2.挖掘教学知识点的深度。挖掘教学知识点的深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为学生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知识基础。
3.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度。财政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理论研究,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枯燥干涩,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度在理论内容基础上,加入一些比较鲜活、具有趣味性的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1.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展开教学。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政学之前的课程构架及知识结构不同,因此,课程教学要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
2.通过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升课堂趣味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基础上,近些年,兴起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这些新兴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3.将传统的经验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有些结论是可以通过经验分析推论出来,但是经验分析的推理没有运用图形和公式推到的经济学分析直观。因此,将传统的经验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思维。
(三)教学考核的优化
考试对学生可以起到学习激励作用,学生会根据课程的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等安排自己的学习。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是在考试前临阵磨枪,依靠短时记忆通过考试,在考试过后的不长时间内就将所学知识遗忘得干干净净。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学生通过填空、记忆公式、往正确的方程式里填入数字或者把正确的词汇填入论文来取得A等成绩,但他们理解得很少。下课时间一到,他们很快就将学过的大部分知识忘得一干二 。因此,在财政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中,不应该仅仅以知识点为考核内容,更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财政学课程的考试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可以对有唯一标准答案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主观题则可以更好地起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主观题的设计中,要更多地联系实际问题,以一些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作为考试内容,这也可以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自我能力的锻炼,避免引导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