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无薪水的一级警司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68754,是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一级警司李学民的警号。输入这个代表着警察身份的警号,可以从公安部警员信息系统中查出李学民的身份证号和籍贯,以及工作单位等信息。
  身着警服的李学民早在1990年即被分配到淮阳县公安局工作,1993年通过考试被转为国家干部,1997年被省公安厅授予一级警司,1999年被县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
  近20年过去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学民竟然没有工资。身着警服,干着警察的工作却没有工资,这究竟是为什么?而他又是靠什么来养家糊口的呢?
  
  子承父业当警察
  
  1990年秋,媒人给淮阳西关22岁女子王凤琴介绍认识了个对象,是警察。第一次相亲,王凤琴的家人对男方并不太满意,因为她是家中的独女,并且在县城一家纺织厂上班:“主要是俺妈嫌他个子有点矮,但我愿意,因为他看起来人老实,工作又好。”
  这个警察就是李学民。他当时刚从部队回来被安排到淮阳县白楼派出所工作。对于白楼派出所,李学民并不陌生,因为当兵之前,他就在这里干过一年合同警,而他父亲李敬海则是这個派出所的老所长。但他上班时,父亲已经退休了。
  刚到派出所上班的李学民被安排分管身份证工作,所内有警情了,他随时与其他同志一起出警。但上班一个月后,李学民却迟迟没领到工资,他到公安局政办室去问,当时的政办室主任让他再等等。
  听话的李学民回到派出所继续上班,耐心等待。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是只上班没工资,而比他分到公安局还晚的同事都领到工资了,只有他没有工资。与他同一年从部队回来的一位同事已经顺利领过好几个月的工资了,而他的手续也与李学民一样,只带着民政局的介绍信到公安局报的到。此后几年,每有部队退休回来安置到公安局的同事上岗,他都会偷偷打听,问人家的编制是咋搞到的,但大家都说编制是组织上的事,自己没跑。他再次到政办室催问,还是那位负责人却让他自己去找编制。他与父亲一起找到了当时的县长,县长说:“编制问题是组织上的事儿,你个人不用找。”
  考虑到李学民的特殊情况,当时的白楼派出所所长在治安费中挤出200元,每月发给李学民,而警服则由局里统一配发,“除了不发工资,其他待遇,李学民与正式干警并无任何区别”,时任白楼派出所副所长的杨长彬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感觉关键还是在于李学民跟他父亲人太老实,他父亲还太正直,不愿意给人送礼说好话,该走的小路没走。”
  因为是正式干警,每次有出警任务,总是由李学民带着其他合同警一起出警,因为他有执法权。
  
  招警考试第二名
  
  1993年,公安系统组织招录转干,要统一考试,李学民的名字被公安局层层上报后,顺理成章领到了考试复习资料及准考证,而他的不少不符合条件的同事,却没能获准参加。由于一直在基层工作,再加上认真学习、准备,考试成绩出来后,公示的结果显示,李学民的成绩在淮阳排第二。
  1993年11月2日,经过县人事局审核,县委领导研究,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李学民被正式转为国家干部。
  本想着转干后工资就有着落了,可等到月底,仍然没有他的工资,他去找公安局领导,领导说工资上的事儿不归公安局管,让他去找财政局,找到财政局领导了,人家又说归人事局管,跑了一圈,都说不归自己管。而就在此时,李学民听要好的同事讲,曾在酒桌上听一位县领导喝醉后称:“李学民的工资啥时候也办不成,因为他档案里的东西我撕了,人事局、公安局都有我的朋友帮忙。”李学民无法查证这位领导酒后是否吐了真言,但他从侧面了解到,这位领导的亲戚与他同一年进的公安局,当月就领到工资了。
  1994年元月,李学民被公安局派往周口培训20天,主要是培训“行政管理学、国家机关公文写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培训结束没多久,2月23日,李学民接到了有省公安厅厅长王明义亲笔签名的授衔命令,授予他二级警司警衔。
  虽然转了干,虽然授了衔,但并没有改变李学民没有工资的现实,他依然与其他合同警一样,每月领200元钱,至于这200元钱算啥,没人能说得清楚。而由于他妻子所在工厂的效益也开始变差,家里两个女儿上学后的开支逐渐增加,李学民开始四处借债维持生活,“说出来怕丢人,有一年大年三十,为了挣钱,我没在家过年,租一辆车送一个生意人回徐州,下着大雪,回来的路上,我两眼泪就没干过”,李学民痛苦地回忆说。
  
  正式干警留下
  
  1996年年底,根据上级安排,白楼派出所与火车站派出所合并,白楼派出所正式干警全部并入火车站派出所,合同警一律辞退,李学民被合并到火车站派出所,属正式干警。
  到火车站派出所后,李学民成为一名户籍警,每日正常上班,为辖区居民办理户籍,依然是没有分文工资。“因当时的火车站派出所经费紧张,无法像以前在白楼派出所时那样给李学民从治安费中挤出200元来,所以,李学民那一阵子完全是‘义务工’”,与李学民同一时期同在火车站派出所的一位王姓同事说。
  1997年3月,考虑到李学民的实际情况,公安局领导决定调他到刚成立的巡警大队工作,因为巡警大队可以每月从治安费中给他解决200元钱。当时的巡警队有70多人,只有10多名正式干警,出警都要由正式干警带队,李学民当时任二中队的一个班长。
  当时的李学民已经从二级警司升为一级警司,并且发有持枪证及警官证。由于巡警队正式干警少,所以李学民的工作担子格外重,往往哪儿有事往哪儿跑,有时几天都回不了一次家,可仍然是只上班不发工资。每到月底发工资时,他都偷偷躲出去,等同事们领完工资了再回去,偶尔才能领到队上照顾他的200元钱,而他的妻子,由于工厂倒闭已经下岗在家。
  为了生计,下岗的王凤琴买辆三轮车,决定卖卤面。因为没有固定摊位,王凤琴在家做好卤面后推到街上到处吆喝着卖,有时与执勤的李学民擦肩而过,但她不敢与丈夫打声招呼,“怕影响他工作”,但巡警队的同事们都认识王凤琴,有时清理街道时,会手下留情,“都知道他没工资,家庭困难,我们在一起喝酒吃饭,从来都不让他掏钱”,李学民在巡警队时的一位老同事说。
  有时李学民节假日也会脱去警服,帮妻子上街卖卤面,但他从来不敢轻易抬头,生怕碰见熟人。后来,妻子改做炸糖糕、菜角,李学民就趁晚上下班的空闲,帮妻子在家干活,而妻子则会把所有收入都交给丈夫:“他是男人,又是警察,身上不带钱会中?不定有个啥事儿哩。”王凤琴无奈地含泪道:“人家嫁个男人都是要男人养活哩,我倒好,结婚这么多年了,都是我得养活他。”
  李学民没有停止向各部门反映情况,一有空闲,他都会揣上自己写的材料找各相关部门的领导,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他也曾多次下决心“不干”,可做了一辈子警察并被评为政法系统省级劳模的父亲却极力反对:“要相信组织,组织不会亏你一辈子的。”
  
  正式干警当保安
  
  父亲的反对显然没能阻止李学民想要离开的决心,因为随着两个女儿的一天天长大,家中的开销越来越大,再加上城管对城区小商小贩的严管,妻子的生意也日渐难做。
  1998年年底,根据上级要求,巡警队非正式人员全部解散,留下的十几名正式干警除了应付正常的110指挥中心出警任务外,还要办理一些治安案件,而此前在基层派出所积累了丰富办案经验的李学民再次得到巡警队领导的重用,他办的案子被巡警队列为样板,要求其他民警学着他的样子办案。
  领导的重用没能改变李学民没有工资的现实,因为辞退了所有的非正式民警后,留下的全是正式民警,李学民“蹭”了好几年的治安费也随之烟消云散,他的工资再次成为零。
  2003年年底,终于下定决心的李学民在一家私营企业里找到了一份做保安的工作,每月500元钱。由于李学民的特殊情况,时任巡警队的有关领导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再给他安排出警任务,但有时上面检查时会提前通知他回去应付一下,有时都是我们替他签的到,又不发一分钱工资,你咋要求人家天天上班?”当时的一名巡警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好景不长,2005年3月,巡警大队与防暴大队合并为特巡警大队后,李学民被调到刑警大队工作:“主要还是因为他办案水平高,踏实肯干,并且文字功底好,会整材料。”案审中队一位负责人说。
  虽然工作变动了,肩上的担子重了,但没有工资的事实依然没有改变,这期间,他曾多次被抽调到异地去打黑,每当局领导点名让他去时,他心里都很矛盾,因为没有一分钱工资,每个月的饭钱都要伸手向做小生意的妻子要,异地打黑,可以免费吃饭,但同时又因为自己没工资,也没有各样意外保险:“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孩子老婆可该咋办?”说到此处,李学民禁不住号啕大哭。
  2006年3月,他参与侦办淮阳最大的入室抢劫案时,一口气记材料记了6个小时,记到最后,自己累得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其中90起入室抢劫的调查、取证他全部参与,最终两名罪犯被判死刑,一名死缓,还有几名有期徒刑。
  2007年,再也耐不住性子的李学民跑到了周口市,把自己的情况向市公安局及政法委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上级领导过问后,淮阳县公安局与当年12月26日也出具了一份编号为淮公(2007总378号)报告。这份名为“关于请求解决李学民同志工资编制”的报告直接送到了县政府,报告称“李学民同志自1990年在公安局參加工作至今,因种种原因一直未纳入正式财政编制。鉴于该同志的特殊情况和一贯工作表现,请县领导研究解决该同志的工资编制事宜”。
  满怀期望的李学民一直盼望着好消息传来,但等了几个月后,县领导的研究决定却是,每月仍然发给200元钱,至于这200元钱算不算工资,李学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
  
  各方说法
  
  公安局
  2009年11月25日上午,李学民与妻子一起来到他上班了近20年的公安局,这一次,他与妻子下定了决心:“工资问题不解决,不打算再上班了。”
  管政工的刘书记称自己调到公安局才两年,所以对李学民只上班没有工资的情况“不太清楚”,他让管政工的袁姓工作人员从档案室调出了李学民的警衔信息表,以及此前向上级反映情况所打的报告。
  针对李学民的特殊情况,刘书记说,参加工作是真的,转干也是真的,授衔也是真的,但至于为啥没工资,这要调查。
  人事局
  李学民夫妇随后又来到县人事局,纪检书记刘海平和工资股负责人张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找出了李学民的档案,一页页翻看。
  在李学民的档案中,不仅有李当兵、转业的所有手续,还有招工表及1990年所做的每月72.5元的工资表,并且直到1994年,他的工资还上调到了80多元。
  这就让李学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人事局档案中有他的工资表,那为啥他自上班到现在就没领到过一分钱呢?
  对于李学民的疑问,自称在人事局工作20多年,但刚分管工资这一块儿工作的刘海平称:“当时派出所干警的工资发放由乡财政负责发放,乱得很,直到2002年才纳入微机管理,正式公安干警的工资全部由县财政发放,但此时不知啥原因又没有了李学民的工资,所以一直到现在都再没有他的工资表了。”
  刘海平同时还发现李学民的档案中还缺少了编制,至于为啥没了编制,他也说不清原因:“但每年公务员考核都还考核着呢?每年都有,你看这不是他的考核表?”刘海平边翻档案边说。
  管了好多年工资的张超也称,“太奇怪了,从没听说过类似的事”。
  刘海平向李学民详细讲述了他上班所要经过的程序,首先是民政局向劳动局发安置介绍信,劳动局同意后编制办给编制,然后档案才转到人事局,人事局接收后财政局才给发工资:“你就没编制,财政局会给你发工资?”
  刘海平随后带李学民夫妇到编制办去查,工作人员刘威证实“确实没李学民的编制”。
  诸多疑问
  虽然已退休多年,住在乡下,但85岁的老警察李敬海依然喜欢在自己戴的棉帽上别着警徽,干了一辈子公安的他至今仍对自己当初为儿子办理上班手续时的失误而耿耿于怀。
  当时李敬海为儿子办各样手续时,根本没想到会缺少编制这一说,而且当时没有任何人提醒他去办,他认为编制应该是组织上去办的事儿,县长多年后也曾亲口对他讲过。
  “既然我符合条件,又有我的招工手续,公安局又安排我上了班,为啥档案里就没有我的编制?假若没编制无法发工资,那我刚上班前几个月档案里的工资表又该如何解释?既然没有编制不算正式人员,那为啥公安局又通知我考试转干、授衔?”一肚子的疑问在困扰着李学民。
  前阶段公安局招合同制巡警,李学民想让初中毕业无钱继续读书辍学在家的大女儿去,女儿却说:“虽然我喜欢穿警服,也喜欢警察这个职业,但我不想当警察。”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位17岁的姑娘郑重地对记者说:“工资没保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