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呈现出“依托两约、立足两洲、控制海洋、挤压俄国、遏制中国、独霸世界”的明显特点。

近年来,战线过长、能力不足,称霸全球野心太大、资源有限等矛盾,始终是制约美国安全与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再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让美国的综合国力伤筋动骨,面对诸多挑战“捉襟见肘”。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军事战略的调整非常重视,经过充分的酝酿,2012年初,美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防务战略重点》的美国军事战略报告。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呈现出“依托两约、立足两洲、控制海洋、挤压俄国、遏制中国、独霸世界”的明显特点。“两约”是美国军事主导世界的基础,指《北大西洋公约》和《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两洲”指欧洲和亚洲;“控制海洋”则是美国在重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同时,又将势力延伸至印度洋,海洋在其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增加。为维护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对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的对手都不放过。对军事大国俄罗斯,采取挤压政策;对高速发展的中国,采取“经济上交往,政治上演变,军事上遏制”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它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重新认识战略环境,着力应对全新领域出现的多元化威胁。美国提出其面临的5种主要安全威胁为:极端主义暴力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多极化趋势对美国造成冲击,“失败国家”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美国新军事战略特别强调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共领域”对未来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确保全球公共区域以及全球关联区域内的进入和自由调动”。“全球公地”正成为美国维持其既有优势、谋求未来霸权的新领域。今后美军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一是要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自由地进入和调动,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军的永久性使命;二是要继续保持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绝对优势,大力发展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手段,以适应在这些领域出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将采取稳健、务实的防务政策,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保护国家利益与安全。如安全合作、稳定行动、非正规战、国土防御和民事支援,加强国防部与联邦政府其他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盟国的广泛联合,将常规作战行动与民事行动相结合,以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保护当地民众安全、医疗服务和自然灾害救援等手段,通过“软实力”效应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
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设想,推出“1+”新战略设想。美国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原则已经长达50多年。冷战后虽然美军从未同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两场战争”,但出现了伊拉克战场与阿富汗战场的同时存在。这两个战场,很快就使美军疲于奔命、底气不足,特别是为美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以至于在利比亚战争中主动退出指挥和作战。鉴于此,美国在新军事战略中推出了“1+”战略,即“一战一威慑”战略,即美国将参加并打赢第一场战争,同时将长时间扰乱第二个攻击者的行动,从而为结束第一场战争赢得足够的时间,然后再集结兵力进行第二场战争。美国新军事战略更加强调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合作。美国在必要时可以单独行事,但未来的希望在于联盟,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立足点是联盟。北约仍是美国最基本的盟友,但美要加强与非盟、东盟及其他组织合作,使美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兵力,并能使用外国的基地、港口和机场。从冷战后至今,美国不断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借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多国部队干预某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如出兵波黑、空袭南联盟、打击利比亚等,这种“模式”极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模式。
强调虽然面临预算压力,美国仍将努力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同时将军事重心进一步转向亚太地区。加强和优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核心内容之一。综观近年来欧亚地缘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与亚洲相比,美在欧洲大西洋地缘军事中总体保持相对战略收缩态势,而在亚洲太平洋地缘军事中则总体保持相对战略扩张态势。美国对北约这个由其主导的最大军事集团的使命也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转型,完全改变了北约原来专防欧洲的地缘军事传统,将其军事触角伸展到了中亚乃至中东,不仅接替了美在阿富汗的单边主义军事行动,还强化了其对该地区的军事渗透和扩张。美在亚洲太平洋地缘军事中加紧构建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在不断强化美与日、韩双边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加紧推进美、日、韩三边军事联盟关系的发展和深化。美还将构建这一军事合作体系扩展到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力图最终形成由美主导的日、韩、东盟、印、澳等共同组成的涵盖整个亚太地区的双边与多边互补交织的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从当前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驻军数量看,美对亚洲太平洋的军力部署已远超对欧洲大西洋的军力部署。当前在该地区仍然保持着15万的驻军。在东北亚地区,美也保持着10万驻军。而美在冷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大西洋的驻军都一直维持在10万人的规模。从军备情况看,美对亚洲太平洋的部署也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超对欧洲大西洋的部署。从军演规模和频率看,美近年来对亚太地区的投入之多也让人刮目相看,堪比其冷战时期对欧洲大西洋的投入。在亚太地区,美日关系、美印关系、美澳关系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在亚洲太平洋战略体系的三大支柱,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保证了美国在整个面向亚洲、太平洋世界的权力基础与战略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把包括印度洋和大洋洲的国家体系统一纳入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之中,这可以说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计划。
在全球其他地区,美国认为大部分欧洲国家已由“安全消费国”成为“安全生产国”,在美国继续承担北约“集体防御”义务的同时,盟国要分摊更多的安全责任。美国将继续与俄罗斯保持接触,维持正常关系。同时,美国不会放弃在中东地区的驻军和军事优势,重心仍将是打击极端主义与保护以色列等盟友,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保持最低程度军事存在,强调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第一次将中国列为主要对手和“假想敌”,并提出了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作战设想。美国新的军事战略调整,除地域上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外,假想敌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第一次以发表正式军事战略的方式,确认了所谓美军未来将集中对付的两大军事“假想敌”——中国和伊朗。此前,美国是将伊朗视为假想敌,仅仅称中国和俄罗斯为“战略对手”。虽然美国从未停止过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但是新战略白纸黑字地强调“长期而言,中国成为区域强权,将多方面潜在影响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将中国从“战略对手”升级为“假想敌”,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近几年,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试图拉拢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一些亚洲国家,利用乃至制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巩固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存在。当然,美国作为一个全球霸权国家,新战略有针对中国的意思不假,但绝不仅限于此。它是包含军事与政治外交在内的全盘长期战略,中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已。“空海一体战”是支撑美国新军事战略的一套作战理论,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澳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以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此举指向,不言而喻就是中国。美军的备忘录写道:“这场博弈将使美国空军、海军、太空和特种部队与一个拥有各种手段的军事竞争对手为敌,这些手段包括多维‘反介入’网络,太空控制能力,弹道与巡航导弹,攻击潜艇部队……”美军参谋人员甚至为假象中的中美冲突设定了时间点:2028年。美国还计划建立亚洲导弹防御系统,提高空中打击能力,加强对中国的情报活动,配合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表面上看,美国在亚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是针对朝鲜,实际上是直指中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曾透露,美国防部拨专款研发的新型隐形远程轰炸机就是“着眼于确保能够穿透中国的防空网络”,成为美国“空海一体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付不断发展的中国军事能力。美国全球战略向亚太东移,将军事目标选定中国,主要出于战略威慑目的,而非出于现实打击目的。总的看来,今后美国对军事打击目标的选择将比以前更慎重,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会比以前缩小。虽然,美国硬打击将相对减少,但软打击则会相对增多。作为美国新军事战略中潜在敌人的中国,将会在天战、网战、心战、隐战、特战等领域,进一步面对美国的军事威慑。
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特点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全球战略的本质在于竭力使世界其他各国纳入其所引导的轨道,维持与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确保美国所倡导的民主价值体系畅通无阻,捍卫美国的全球利益。具体而言就是:弱小国家不能产生对美国不利影响的社会政治基础;中等国家不能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负面作用;地区性大国要防止其军事力量增强与扩张,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遏制其各方面可能有损美国利益的举动;对世界大国要既合作又防备,包括和平演变,以最大可能地实现美国的利益,确保不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保证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保证美国国内各方面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不被挑战;保证其他国家的发展不构成对美全球或国家利益的威胁。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显,力争全面主导亚太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调整主动权。美国战略重心从大西洋向亚太地区转移是由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东移所决定的。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战略是美为全面巩固21世纪美国在亚太和全球主导地位的“世纪领袖型”战略。奥巴马提出,“美国将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投入,在21世纪坚定地扮演亚太地区领袖的角色,并承担地区安全与稳定责任。”美国的目标是在亚太地区“扮演更大和更为长远的角色,以便重塑亚太地区和它的未来”。传统上美国亚太政策视野主要关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不包括中亚、南亚和西亚。奥巴马政府明确将南亚次大陆包括进来,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安全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大亚太的视野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战略框架。奥巴马政府对什么是亚太地区或者说美国心目中的“战略亚洲”的地理概念做出了重新定义:“亚太”或“亚洲”,就是指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的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国家。经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以传统同盟体系为“基础”,以东盟核心国家为“抓手”,以干预热点问题为契机,以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为核心内容,以确保美在亚太主导地位为最终目标的亚太新战略基本成型。自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已从战略构想转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最重要任务。
经济优先,外交、军事手段与文化渗透紧密配合。在以往的美国全球战略中,偏重军事安全因素,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不高。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采取了多管齐下、经济优先、外交军事等并重的新做法。为确立和强化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主导权,奥巴马政府着力在双边渠道和地区层次拓宽与域内各国经济联系,打造以美为主的各个区域经济圈。近年来,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 和“跨大西洋自贸区协议”(TTIP)为两翼,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主体,美国“一体两翼”自贸区建设已经悄然展开,为美国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撑起了两根支柱。从这两个协议所涵盖的地理区域(跨两洋共39个国家)、经济总量(GDP占世界2/3以上)和美国所主张的“高标准”来看,美国推动TPP和TTIP的目的和动机远超过其经济复苏和恢复就业的目标,而是带有更深刻的全球战略含义。为保障经济优先的战略,美国充分利用外交、军事手段与文化渗透,确保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和平与稳定”。美国认为,首先要依靠外交来保护经济利益,而外交的强大是因为有军事力量提供的强有力支持,也就是说,“军事力量,及使用军事力量的可信度,是保护我们关键利益的基本条件。”换言之,能够按美国的意愿通过合作,即通过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最好,否则,美国便会毫不犹豫地对不“合作”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发出军事威胁,甚至直接动用军事力量,直至当事国“愿意”合作,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为止。另外,美国的文化战略攻势以及挟经济科技优势而形成的文化强势,也为美国经济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民主与人权等价值观为旗号,巩固现有联盟,构建新的同盟,孤立并排斥“抵制民主的国家”。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纵观全球,在欧亚大陆西端,美国不断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为夯实美“重返”亚太战略的根基,美不断深化构建新型的同盟、伙伴等合作关系。奥巴马新的联盟战略,即所谓的双管齐下战略(two-pronged strategy),或超越联盟战略(beyond alliance strategy),就是一方面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美国在亚洲的盟国的双边同盟关系,将其作为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确保美国在亚洲利益,应对中俄崛起的基石。另一方面,加强与亚洲其他大国,尤其是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合作,首先是在克服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这项战略超越了以往单纯扎根于双边同盟的战略。奥巴马称,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联盟,“是美国在这个地区安全存在的基础”。但是 “还缺乏制定一个加强地区安全和稳定战略的基础”,“需要寻找与中国和本地区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创造一个为地区稳定和繁荣的环境”。

近年来,战线过长、能力不足,称霸全球野心太大、资源有限等矛盾,始终是制约美国安全与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再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让美国的综合国力伤筋动骨,面对诸多挑战“捉襟见肘”。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军事战略的调整非常重视,经过充分的酝酿,2012年初,美国政府公布了题为《可持续的美国全球领导:21世纪防务战略重点》的美国军事战略报告。美国的全球军事战略呈现出“依托两约、立足两洲、控制海洋、挤压俄国、遏制中国、独霸世界”的明显特点。“两约”是美国军事主导世界的基础,指《北大西洋公约》和《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两洲”指欧洲和亚洲;“控制海洋”则是美国在重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同时,又将势力延伸至印度洋,海洋在其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增加。为维护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对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的对手都不放过。对军事大国俄罗斯,采取挤压政策;对高速发展的中国,采取“经济上交往,政治上演变,军事上遏制”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它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重新认识战略环境,着力应对全新领域出现的多元化威胁。美国提出其面临的5种主要安全威胁为:极端主义暴力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多极化趋势对美国造成冲击,“失败国家”造成的全球性问题。美国新军事战略特别强调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共领域”对未来国家安全和繁荣的重要性,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确保全球公共区域以及全球关联区域内的进入和自由调动”。“全球公地”正成为美国维持其既有优势、谋求未来霸权的新领域。今后美军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一是要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自由地进入和调动,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军的永久性使命;二是要继续保持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绝对优势,大力发展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手段,以适应在这些领域出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将采取稳健、务实的防务政策,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保护国家利益与安全。如安全合作、稳定行动、非正规战、国土防御和民事支援,加强国防部与联邦政府其他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盟国的广泛联合,将常规作战行动与民事行动相结合,以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保护当地民众安全、医疗服务和自然灾害救援等手段,通过“软实力”效应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
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设想,推出“1+”新战略设想。美国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原则已经长达50多年。冷战后虽然美军从未同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两场战争”,但出现了伊拉克战场与阿富汗战场的同时存在。这两个战场,很快就使美军疲于奔命、底气不足,特别是为美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以至于在利比亚战争中主动退出指挥和作战。鉴于此,美国在新军事战略中推出了“1+”战略,即“一战一威慑”战略,即美国将参加并打赢第一场战争,同时将长时间扰乱第二个攻击者的行动,从而为结束第一场战争赢得足够的时间,然后再集结兵力进行第二场战争。美国新军事战略更加强调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合作。美国在必要时可以单独行事,但未来的希望在于联盟,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立足点是联盟。北约仍是美国最基本的盟友,但美要加强与非盟、东盟及其他组织合作,使美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兵力,并能使用外国的基地、港口和机场。从冷战后至今,美国不断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借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多国部队干预某些国家的内部事务,如出兵波黑、空袭南联盟、打击利比亚等,这种“模式”极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模式。
强调虽然面临预算压力,美国仍将努力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同时将军事重心进一步转向亚太地区。加强和优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核心内容之一。综观近年来欧亚地缘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与亚洲相比,美在欧洲大西洋地缘军事中总体保持相对战略收缩态势,而在亚洲太平洋地缘军事中则总体保持相对战略扩张态势。美国对北约这个由其主导的最大军事集团的使命也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转型,完全改变了北约原来专防欧洲的地缘军事传统,将其军事触角伸展到了中亚乃至中东,不仅接替了美在阿富汗的单边主义军事行动,还强化了其对该地区的军事渗透和扩张。美在亚洲太平洋地缘军事中加紧构建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在不断强化美与日、韩双边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加紧推进美、日、韩三边军事联盟关系的发展和深化。美还将构建这一军事合作体系扩展到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军事合作,力图最终形成由美主导的日、韩、东盟、印、澳等共同组成的涵盖整个亚太地区的双边与多边互补交织的新型多边军事合作体系。从当前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驻军数量看,美对亚洲太平洋的军力部署已远超对欧洲大西洋的军力部署。当前在该地区仍然保持着15万的驻军。在东北亚地区,美也保持着10万驻军。而美在冷战结束以来在欧洲大西洋的驻军都一直维持在10万人的规模。从军备情况看,美对亚洲太平洋的部署也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超对欧洲大西洋的部署。从军演规模和频率看,美近年来对亚太地区的投入之多也让人刮目相看,堪比其冷战时期对欧洲大西洋的投入。在亚太地区,美日关系、美印关系、美澳关系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在亚洲太平洋战略体系的三大支柱,从地缘战略的角度保证了美国在整个面向亚洲、太平洋世界的权力基础与战略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把包括印度洋和大洋洲的国家体系统一纳入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之中,这可以说是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计划。
在全球其他地区,美国认为大部分欧洲国家已由“安全消费国”成为“安全生产国”,在美国继续承担北约“集体防御”义务的同时,盟国要分摊更多的安全责任。美国将继续与俄罗斯保持接触,维持正常关系。同时,美国不会放弃在中东地区的驻军和军事优势,重心仍将是打击极端主义与保护以色列等盟友,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保持最低程度军事存在,强调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第一次将中国列为主要对手和“假想敌”,并提出了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作战设想。美国新的军事战略调整,除地域上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外,假想敌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第一次以发表正式军事战略的方式,确认了所谓美军未来将集中对付的两大军事“假想敌”——中国和伊朗。此前,美国是将伊朗视为假想敌,仅仅称中国和俄罗斯为“战略对手”。虽然美国从未停止过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但是新战略白纸黑字地强调“长期而言,中国成为区域强权,将多方面潜在影响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将中国从“战略对手”升级为“假想敌”,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近几年,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试图拉拢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一些亚洲国家,利用乃至制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巩固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存在。当然,美国作为一个全球霸权国家,新战略有针对中国的意思不假,但绝不仅限于此。它是包含军事与政治外交在内的全盘长期战略,中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已。“空海一体战”是支撑美国新军事战略的一套作战理论,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澳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以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此举指向,不言而喻就是中国。美军的备忘录写道:“这场博弈将使美国空军、海军、太空和特种部队与一个拥有各种手段的军事竞争对手为敌,这些手段包括多维‘反介入’网络,太空控制能力,弹道与巡航导弹,攻击潜艇部队……”美军参谋人员甚至为假象中的中美冲突设定了时间点:2028年。美国还计划建立亚洲导弹防御系统,提高空中打击能力,加强对中国的情报活动,配合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表面上看,美国在亚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是针对朝鲜,实际上是直指中国的中远程弹道导弹。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曾透露,美国防部拨专款研发的新型隐形远程轰炸机就是“着眼于确保能够穿透中国的防空网络”,成为美国“空海一体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付不断发展的中国军事能力。美国全球战略向亚太东移,将军事目标选定中国,主要出于战略威慑目的,而非出于现实打击目的。总的看来,今后美国对军事打击目标的选择将比以前更慎重,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会比以前缩小。虽然,美国硬打击将相对减少,但软打击则会相对增多。作为美国新军事战略中潜在敌人的中国,将会在天战、网战、心战、隐战、特战等领域,进一步面对美国的军事威慑。
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特点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全球战略的本质在于竭力使世界其他各国纳入其所引导的轨道,维持与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确保美国所倡导的民主价值体系畅通无阻,捍卫美国的全球利益。具体而言就是:弱小国家不能产生对美国不利影响的社会政治基础;中等国家不能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负面作用;地区性大国要防止其军事力量增强与扩张,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遏制其各方面可能有损美国利益的举动;对世界大国要既合作又防备,包括和平演变,以最大可能地实现美国的利益,确保不能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保证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保证美国国内各方面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美国全球霸主地位不被挑战;保证其他国家的发展不构成对美全球或国家利益的威胁。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显,力争全面主导亚太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调整主动权。美国战略重心从大西洋向亚太地区转移是由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心东移所决定的。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战略是美为全面巩固21世纪美国在亚太和全球主导地位的“世纪领袖型”战略。奥巴马提出,“美国将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投入,在21世纪坚定地扮演亚太地区领袖的角色,并承担地区安全与稳定责任。”美国的目标是在亚太地区“扮演更大和更为长远的角色,以便重塑亚太地区和它的未来”。传统上美国亚太政策视野主要关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不包括中亚、南亚和西亚。奥巴马政府明确将南亚次大陆包括进来,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安全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以大亚太的视野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战略框架。奥巴马政府对什么是亚太地区或者说美国心目中的“战略亚洲”的地理概念做出了重新定义:“亚太”或“亚洲”,就是指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的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国家。经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以传统同盟体系为“基础”,以东盟核心国家为“抓手”,以干预热点问题为契机,以应对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为核心内容,以确保美在亚太主导地位为最终目标的亚太新战略基本成型。自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已从战略构想转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最重要任务。
经济优先,外交、军事手段与文化渗透紧密配合。在以往的美国全球战略中,偏重军事安全因素,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不高。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采取了多管齐下、经济优先、外交军事等并重的新做法。为确立和强化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主导权,奥巴马政府着力在双边渠道和地区层次拓宽与域内各国经济联系,打造以美为主的各个区域经济圈。近年来,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 和“跨大西洋自贸区协议”(TTIP)为两翼,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主体,美国“一体两翼”自贸区建设已经悄然展开,为美国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撑起了两根支柱。从这两个协议所涵盖的地理区域(跨两洋共39个国家)、经济总量(GDP占世界2/3以上)和美国所主张的“高标准”来看,美国推动TPP和TTIP的目的和动机远超过其经济复苏和恢复就业的目标,而是带有更深刻的全球战略含义。为保障经济优先的战略,美国充分利用外交、军事手段与文化渗透,确保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和平与稳定”。美国认为,首先要依靠外交来保护经济利益,而外交的强大是因为有军事力量提供的强有力支持,也就是说,“军事力量,及使用军事力量的可信度,是保护我们关键利益的基本条件。”换言之,能够按美国的意愿通过合作,即通过以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最好,否则,美国便会毫不犹豫地对不“合作”的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发出军事威胁,甚至直接动用军事力量,直至当事国“愿意”合作,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为止。另外,美国的文化战略攻势以及挟经济科技优势而形成的文化强势,也为美国经济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民主与人权等价值观为旗号,巩固现有联盟,构建新的同盟,孤立并排斥“抵制民主的国家”。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纵观全球,在欧亚大陆西端,美国不断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为夯实美“重返”亚太战略的根基,美不断深化构建新型的同盟、伙伴等合作关系。奥巴马新的联盟战略,即所谓的双管齐下战略(two-pronged strategy),或超越联盟战略(beyond alliance strategy),就是一方面要加强与日本、韩国等美国在亚洲的盟国的双边同盟关系,将其作为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确保美国在亚洲利益,应对中俄崛起的基石。另一方面,加强与亚洲其他大国,尤其是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合作,首先是在克服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这项战略超越了以往单纯扎根于双边同盟的战略。奥巴马称,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的联盟,“是美国在这个地区安全存在的基础”。但是 “还缺乏制定一个加强地区安全和稳定战略的基础”,“需要寻找与中国和本地区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创造一个为地区稳定和繁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