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是一个热情率真、能歌善舞的民族,几千年来,苗族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古朴、粗犷、富有原始的山野味道,表达着苗族人民真挚、淳朴、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过很大的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曾经记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是史料上自明代起才有记载。
苗族舞蹈有十几种之多,支系繁多分布较广。在苗族舞蹈众多的支系中,盘皇舞是海南苗族世代流传的最古老的舞,海南苗族其他的舞蹈都是由此演变衍生。盘皇舞是为祭祀盘古而舞,展现了苗族民间的独特风采。
有关盘古的神话,很早就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苗族、瑶族先民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明清时期,被迫迁入海南的苗族人因思念家乡,每当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便在村头设坛焚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并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祭拜完毕,由文、武各一名大道公手持刻有象征吉祥物的“龙”木剑,头戴龙头,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的形式跳起盘皇舞。
盘皇舞分三个部分,即上元舞、中元舞和下元舞,其另一名称“三元舞”正是因此得名。上元舞和中元舞主要表现的内容是再现苗族祖先的发展历程,下元舞则是歌颂先祖的恩德,祈求他们在天之灵的庇佑,保佑现在的子孙平安福康。整个舞蹈节奏并不复杂,鼓点和舞步都是节奏比较紧凑的“三拍子”,因此现场气氛也比较活跃。跳盘皇舞的人数不限,但参与的人数越多,场面越壮观,可观赏性越强。 盘皇舞的上元舞、中元舞和下元舞的动作基本一样,但难度会随着舞蹈情绪的深入逐步增加。在跳中元舞时身体下屈的幅度要比跳上元舞时更低,而下元舞弯腰幅度还要向下,所以,对跳舞的人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在跳下元舞的时候,我们担心马老伯的腰身不方便,可是老人面色红润,身段柔软,丝毫不费劲地完成了动作。怕累到老人,我们示意打鼓的马大哥休息,老人听到鼓声停了,有些不悦,跳得正在兴起,正是意犹未尽呢。
马永光介绍说,早期的盘皇舞对道具十分讲究,如木剑上要刻有龙鳞和邓、赵、马、关“四大元帅”的姓氏,皮鼓要用鹿皮制作,盘古的头像要用沉香木制作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的舞蹈已经从单纯的祭祀舞蹈演变成了民间传统舞蹈。尽管现在表演性的舞蹈程序已经简化,不过舞者还是要穿上自己缝绣的民族服装,并且要披上一条手工刺绣的彩带,彩带下面有彩色穗子,这样舞者起舞可以时而手握彩带两端,上下翻飞,时而手持彩带中段,庄严凝重,边走边舞出8字舞步,重复8次,然后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做出各种祈求的姿势。稍后,会有一位身穿龙袍、头戴“盘古”面具者大摇大摆地走到这些队伍中间,身后有一人持木剑(或敲皮鼓)者尾随,对其进行嬉逗,其他舞者则分成2个小队,交叉成8字,围绕着他俩环跳,并逐步缩小圈子,到最后结束。
这些跳舞的队员们都出自哪里呢?我好奇地问。马永光说,舞蹈队的队员和他一样都是本村的村民,平时下田上山劳作,闲暇之余就会参加舞蹈排练。以前这个舞蹈是不外传的,而且是传男不传女的,跳舞的时候如果有女子的服饰也是要男子穿上女子服装装扮表演的,但是现在为了发扬光大,招收的对象已经很广泛了,只要有兴趣,不分性别都可以参加学习。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跳这种古老的传统舞蹈了,盘皇舞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自己因为从小随父亲表演,对盘皇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才决定组建这个舞蹈队,把盘皇舞传承下去。当初组建舞蹈队很困难,道具服装都要自筹,队员要一个一个做工作。不过,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村民们已经意识到“盘皇舞”的价值,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再现了苗族的发展史,他们在村领导的支持下申请了非遗项目。2012年6月,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命名马永光为“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三元舞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1月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命名马永光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盘皇舞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村里也拨出了一部分经费支持盘皇舞蹈队的正常运转,马永光还经常带着舞蹈队应邀出去表演,很好地弘扬了苗族的传统文化。
借用一句鲁迅的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愿我们的苗族盘皇舞,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舞出别样的风采!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过很大的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曾经记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是史料上自明代起才有记载。
苗族舞蹈有十几种之多,支系繁多分布较广。在苗族舞蹈众多的支系中,盘皇舞是海南苗族世代流传的最古老的舞,海南苗族其他的舞蹈都是由此演变衍生。盘皇舞是为祭祀盘古而舞,展现了苗族民间的独特风采。
有关盘古的神话,很早就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苗族、瑶族先民向来崇奉盘古,把盘古看作自己的祖先。明清时期,被迫迁入海南的苗族人因思念家乡,每当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便在村头设坛焚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并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祭拜完毕,由文、武各一名大道公手持刻有象征吉祥物的“龙”木剑,头戴龙头,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的形式跳起盘皇舞。

盘皇舞分三个部分,即上元舞、中元舞和下元舞,其另一名称“三元舞”正是因此得名。上元舞和中元舞主要表现的内容是再现苗族祖先的发展历程,下元舞则是歌颂先祖的恩德,祈求他们在天之灵的庇佑,保佑现在的子孙平安福康。整个舞蹈节奏并不复杂,鼓点和舞步都是节奏比较紧凑的“三拍子”,因此现场气氛也比较活跃。跳盘皇舞的人数不限,但参与的人数越多,场面越壮观,可观赏性越强。 盘皇舞的上元舞、中元舞和下元舞的动作基本一样,但难度会随着舞蹈情绪的深入逐步增加。在跳中元舞时身体下屈的幅度要比跳上元舞时更低,而下元舞弯腰幅度还要向下,所以,对跳舞的人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在跳下元舞的时候,我们担心马老伯的腰身不方便,可是老人面色红润,身段柔软,丝毫不费劲地完成了动作。怕累到老人,我们示意打鼓的马大哥休息,老人听到鼓声停了,有些不悦,跳得正在兴起,正是意犹未尽呢。
马永光介绍说,早期的盘皇舞对道具十分讲究,如木剑上要刻有龙鳞和邓、赵、马、关“四大元帅”的姓氏,皮鼓要用鹿皮制作,盘古的头像要用沉香木制作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在的舞蹈已经从单纯的祭祀舞蹈演变成了民间传统舞蹈。尽管现在表演性的舞蹈程序已经简化,不过舞者还是要穿上自己缝绣的民族服装,并且要披上一条手工刺绣的彩带,彩带下面有彩色穗子,这样舞者起舞可以时而手握彩带两端,上下翻飞,时而手持彩带中段,庄严凝重,边走边舞出8字舞步,重复8次,然后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做出各种祈求的姿势。稍后,会有一位身穿龙袍、头戴“盘古”面具者大摇大摆地走到这些队伍中间,身后有一人持木剑(或敲皮鼓)者尾随,对其进行嬉逗,其他舞者则分成2个小队,交叉成8字,围绕着他俩环跳,并逐步缩小圈子,到最后结束。
这些跳舞的队员们都出自哪里呢?我好奇地问。马永光说,舞蹈队的队员和他一样都是本村的村民,平时下田上山劳作,闲暇之余就会参加舞蹈排练。以前这个舞蹈是不外传的,而且是传男不传女的,跳舞的时候如果有女子的服饰也是要男子穿上女子服装装扮表演的,但是现在为了发扬光大,招收的对象已经很广泛了,只要有兴趣,不分性别都可以参加学习。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跳这种古老的传统舞蹈了,盘皇舞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自己因为从小随父亲表演,对盘皇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才决定组建这个舞蹈队,把盘皇舞传承下去。当初组建舞蹈队很困难,道具服装都要自筹,队员要一个一个做工作。不过,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村民们已经意识到“盘皇舞”的价值,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再现了苗族的发展史,他们在村领导的支持下申请了非遗项目。2012年6月,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命名马永光为“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三元舞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11月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命名马永光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盘皇舞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村里也拨出了一部分经费支持盘皇舞蹈队的正常运转,马永光还经常带着舞蹈队应邀出去表演,很好地弘扬了苗族的传统文化。

借用一句鲁迅的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愿我们的苗族盘皇舞,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上舞出别样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