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不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 达
  生于大兴安岭南麓,有50%达斡尔血统的纯达斡尔族,喜欢传统的民间的旧事物,也喜欢科幻的洋气的新世界,将此现象视为某种分裂症,自认为是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怪胎”。以风为文、马为梦、酒为歌的姑娘,请不要用泛称“美女”称呼她,如果不想叫她的名字,可以给她取任意可爱的昵称。
  年是个怪物,对我来说,越来越是。我已两年没有回我的家乡——莫力达瓦过年了。这两个年,一次是在成都迎接了它,一次在北京对它不理不睬。
  小的时候,年对我来说是新衣和鞭炮,一个令我期待不已,一个令我恐惧不堪。当然还有饺子,可我对饺子多半持着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是一个吃货,我先于吃货成了一个喜新厌旧的臭美妞。
  大概是二年级的光景,新衣的标签被母亲无情地撤销了,她撤销的方式并不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来宣告,而是选择了沉默的“不作为”方式。那年老姨还没有出嫁,还是我们娘仨一起在寒冬里踩着冻雪穿梭在市场里办年货的时候,跟鸡鸭鱼肉饮料啤酒一样,新衣于我来说不可或缺。直到那年除夕夜,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属于我的流程被省略了,我先是惊诧不已,而后气急败坏。母亲的解释是:以前过年买新衣是由于我生长飞速,现在速度有所减缓,我可以捡大我十岁的表姐的旧衣服穿了。所以说,我对年的期待还能有多大呢?毕竟那时我不懂得母亲以微薄的工资支撑一个家的艰难。
  母亲、老姨和我三个人一起过年是我对年最初的真实记忆。三个人都不是大嗓门,也不是喜欢喋喋不休的人,最多在看春晚的时候略作评论——有时是调侃、有时是批判、有时是赞扬。我们每年多出来的欢乐笑声还真要感谢赵丽蓉、赵本山、牛群、冯巩这些笑星们。兴许是因为家里的清冷让母亲觉得不大符合过年的气氛,她总爱买些鞭炮。过年的季节是深冬,我们院子里的果树都像脱发脱得无药可救的秃头,原本浓黑的土地着上一件雪白的棉袄,偌大的院子被一条水泥小径一分为二,没有果树的一边挂着一根晾衣绳,它还有一个兼职,就是用来挂鞭炮。
  母亲是一个非常喜欢仪式感的、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女人,她要掐准时间,在饭菜都准备就绪后叫上我跟老姨一起站在院子里燃放鞭炮;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女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一个聪明的“女汉子”——火柴太短危险,她每每都举着一根一端橘红的香点燃鞭炮,让仪式感显得更加浓烈。我每次都站在一旁,用两个食指狠劲堵住耳朵,目睹红色的鞭炮皮一点一点散落在白雪之上,像是给年这个家伙颁了一朵一朵小红花……
  我们这只有一个人钟爱火药的“三个火枪手”一起生活的日子也没能延续太长时间。1995年,老姨远嫁到通辽,偌大的平房就剩下我和母亲两人。于是,第二种形式的年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在我们“三个火枪手”的一位成员“单飞”之后,我亲爱的大姨和她身后的一大家人每逢过年便邀请我和母亲,有时不等到过年,中秋节、端午节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团聚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到大姨家吃年夜饭的情景,那也是老姨嫁出去后第一次在外过年,她打来了拜年电话,我就是在那个情景下学会了我们民族话怎样说“哭”,当然哭的人是我。我得承认我当时有一种被背叛和被抛弃的双重忧伤,母亲告诉我:总有一天你也要嫁人的。
  大姨家一共有五口人,他们夫妇二人以及我三个表哥姐,加上我们母女——七个人凑成一桌年夜饭。大姨家的年夜饭每年都在除夕下午三点左右开席,但是三点之前我们不被允许先到他们家去“添乱”,尽管母亲总想去“打个下手”。家族的人多半是喜静惮嚣之人,尽管7个人过年在别人看来应是略显冷清的,可有时我也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享受着这种冷清,亦或是习惯了它。
  我和母亲出发之前会在家里的门上、墙上、玻璃上把母亲经过精心挑选的对联和福字贴好。她以前总是习惯磨一碗糨糊,同样是仪式性很强的感觉,对联和福字对她来说是团圆好运的象征。
  大姨不像母亲,即便是除夕,她的大半时间也是要付给厨房的,甚至比平时的时间更长,她不在乎放不放什么鞭炮,因为他们家还有一个人很擅长张罗这事——我的小表哥。母親作为年夜饭前“鞭炮仪式”主持人的身份便被小表哥“夺取”了,除了鞭炮,小表哥还会附赠二踢脚等炮仗。然而,这并不能削弱母亲对鞭炮的“热衷”。
  在我们达斡尔人的习俗中,并没有过年子时吃饺子的传统,但是嫁过汉人的母亲将这个流程加入到我们家的年之中,大姨家也效仿。我觉得大姨家的效仿是看中了它的实用性,因为下午三点多吃了饭,午夜还不睡,那一定是很饿的。
  这顿饺子属于我和母亲两人,她通常会一个人在厨房准备面馅,还习惯在饺子中包两枚硬币,传说吃到硬币的人来年会交好运、发大财。我总是边帮她包饺子边说,你包两枚是作弊,我们家就俩人,很容易就一人吃一个呢,别人家都是一大帮人包一个,那才准。可当我们不论谁吃到硬币的时候,我们都笑着坚信第二年会交好运。我们家只有两个人,不论是哪个交了好运发了大财,对于另一个人也意味着同样。
  就是这顿饺子,才得以保全了母亲除夕夜的“鞭炮仪式”,当她把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以后,又会拎着鞭炮下楼,我则在楼上的阳台“见习”,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见习”显得多么冷酷。
  我从不敢去想象那样的情景:2012年初春,母亲一个人前往大姨家吃年夜饭,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个人吃着包着硬币的饺子,我不知道她有没有一个人到楼下去放鞭炮,如果没有,那么没有鞭炮声的除夕对于她是不是安静得可怕……
  2013年的春节,我和母亲都在北京。除夕夜,在我租住的小屋里没有对联,没有鞭炮,没有包硬币的饺子,我们一起在电脑上看了春晚的直播后就睡下了。大姨连着几天都打来电话,我突然意识到,连续十五年都会在除夕的傍晚前准时出现在她面前的我们,在那个时刻离她那么远,她心里是不是空落落的,可能还有些担心,我们在一个并不熟悉的城市过着陌生的年。
  2013年7月份我回到家乡去探望他们,大姨照顾外孙非常疲惫,但还是邀请我到家里亲手为我做了一顿饭:鱼、排骨、炖鸡、凉菜。我知道大姨是因为总也见不到我,把思念和爱都浓缩在这几个菜里。
  临走的时候,她和表姐都问我,过年还回来吧?于是,年,变成了一种期待。我大概是在那个时刻,在她们问我的时刻,突然对年有了新的认识。不论是新衣还是鞭炮、不论是对联还是饺子,那都是一种连接的方式,把每一个亲人连接在一起;那都是一种期待,一种名义,在我们羞于对亲人说出那句“我很想你”的时候,可以问一句:过年还回来吧?
  从我出生到二十七岁,我经历了好几种形式的年。有我记得的,也有忘记的;有亲人从我身边走远,也有亲人走入我的生命。人们总喜欢说“团圆”,可属于我的年从最开始就没有圆过。我并不奢求“圆”,因为这个世界有圆便有缺,团圆两个字,有团便够了。
其他文献
潘云贵  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街边开始有商贩卖这个时节的果蔬。  草莓颜色鲜艳,洗得很干净。茼蒿嫩绿,散发幽幽的清香。  有头发花白的阿婆在卖芋头,芋头很结实,应该是清早刚刚挖的,装在竹篮里,像可爱的婴儿。我想买,可是你不在,我不知道要送给谁。虽然只是跟你吃过一次饭,但我偷偷记下,饭桌上,大大
他过着一生中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摆在眼前的活儿,还和昨天一样多、一样重,也一样轻松。生活就是这样,并不因为你生活了多少个日子就會变得好过。农活儿更是如此,不是你干掉一件它就会少一件。活儿是干不完的,你只有慢慢地干着活儿把自己的一生消磨完。活儿是个好伴儿,尤其农活儿,每年都一样多,一样长短的季节。你不用担心哪一年的活儿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也别指望哪一年会让你闲得没事。活儿均匀地摊在一辈子里。除非你
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渴望和期望,渴望工作上有更高的职位,也渴望被越来越多的人尊重;期望财富不断地增加,也期望身体一直健康、面容姣好……可是世界那么大,那么多的人,不可能每个人的渴望和愿望都得以实现。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总会遇到这种那种困难甚至是苦难和磨难。于是我们有了很多烦恼。  人生并不是和烦恼拼个你死我活,烦恼更大的意义是自我的镜子,折射的是自己内心深处并不自知的薄弱,循着烦恼的指引,去认识自我、
午后站在后院露台晾衣服,闻到阵阵桂花香,循着气味找去,确实是桂花开了。小碎米纷纷散在叶掖,桂花香,很细的一缕清幽,似有似无。  桂树就在近旁,我手里的衣服抖动两下,像五月的风轻翻两翻,桂树稍动,叶面就又静止了。  大隐隐于市,都市僻巷,晾衣服犹有桂香袭来,多么幸福,我不免放下衣服,赴前探探脸去。关于桂花,一时心底想起很多。  都说八月桂花香,那可得看是什么地方。在宝岛台湾,除了暑假日头高照炽烈的七
等着太阳  落下去  等着神奇的事  发生  月亮爬上来以后  我在这个山坡上  睡着了  醒过来的时候  你正用鼻尖  在我的脸上  写字  我想用手  摸摸它们  手指头下面  除了脸颊  卻什么  也没摸到
我不想去上学了,因为我太困、太冷了。学校里也没有人喜欢我。  我不想去上学了,因为学校里有两个同学,他们比我大,也比我强壮。每次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都会伸出胳膊,挡住我的去路,我很害怕。  我很害怕,我不想去上学了。在学校,时间仿佛静止不动了,万事万物皆被挡在外面——校门之外。  比如我家的房间,还有我的母亲、父亲,我的玩具,阳台上的小鸟。我在学校的时候,就特别想念他们,想得要哭。我看着窗外,
湖南省涟源市三一学校(以下简称“三一学校”)坐落在龙山脚下、孙水之滨的茅塘镇,背靠青山,面朝沃野,占地70余亩,是涟源市委、市政府携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先生联合创办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农村寄宿学校,是涟源市政企联合办学实验学校和示范基地,也是中国率先在农村重方言区进行双语(普通话、英语)教学的实验学校。  三一学校前身为涟源市茅塘中学。2009—2010年,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先生捐资2100万
这些年,不止是乡下的人,还有鸟以及树都在撤离村庄。  很多的事物一旦离开,就无法复原,无法返归。比如鸟,如今在乡下想谛听一声鸟鸣,比寻找一颗金子都难。还有树,尤其是那些郁郁葱葱的大树,或成为一张张洁白无瑕的纸,或成为异乡的风景点缀,再也无法回到当初,只剩下小小的子孙伫立在故土之上,和日益嚣张的灌木丛争天斗地。  在当年背离故土的人群里,我也是毅然决然的一个。背负沉重的乡土和梦想,在有鸟鸣清脆的晨曦
相遇时,那人回眸一笑。一次不经意的触碰,一次难忘的对视,几句简单的对白,都是爱情的起源。茫茫人海,和谁相遇,都是偶然。遇見一个人,然后夜夜想起,心情总是激动的,那便是爱情的弦被拨动了。思念缓缓流淌,最后汇聚成河,淹没心田。
破除错觉的方法,是去经历。  认为青春是快乐的,这是一种错觉,是那些失去了青春的人的一种错觉。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他们脑子里充斥了被灌输的不切實际的想法,每次与现实接触时,都会碰得头破血流。似乎,他们是某种阴谋的牺牲者:那些他们读过的精挑细选的书,那些长辈们谈起的因遗忘而蒙上玫瑰色薄雾的往事,都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不真实的生活。  他们必须自己发现,所有他们读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谎言、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