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传播的荧屏实践与现实共鸣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都市家庭情感剧《小欢喜》通过聚焦教育话题,展现了繁华都市社会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家庭传播景观,将现实世界与荧屏世界相互勾连,弘扬了主流话语层提倡的优良家风。
  【关键词】《小欢喜》;家庭传播;情感共鸣;家国情怀
  都市家庭情感剧《小欢喜》主要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作为故事呈现的个案,讲述备战高考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体验、冲突与调适。同时,镜头关注到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之间的互动,从而揭示家庭传播的发展过程。通过聚焦教育核心话题,《小欢喜》展现了繁华都市社会中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家庭传播景观,将现实世界与荧屏世界相互勾连,力图打造一种视听节目的家庭传播新样态。
  一、家庭传播与视听节目的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①可见,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研究聚焦于社交媒体上的家庭代际互动,②以及某一群体的家庭代际互动实践行为。③同时,有学者将“看电视”与“尽孝道”联系起来,考察了“看电视”如何镶嵌在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即电视消费是一种具有个人化意义与功能的孝道实践行动。④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家庭传播与网络视听节目的相互融合,将超越传统电视媒体的单一生产与传播,有助于打造更多观众喜爱的荧屏实践作品。
  二、荧屏展示:一种讲述家庭故事的呈现形式
  近些年来,家庭故事作为家庭传播中的核心要素逐渐被纳入到视听节目作品的呈现中,由于主题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天然的创作内驱力,成为视听节目的重要话题。
  (一)内容叙述:关系建立与形象塑造
  亲子关系是家庭传播的重要关系之一,究竟如何建立一种和谐关系对于父母一代来说,往往呈现出两种状态,即成为父母还是成为朋友。其中涉及到不可忽视的权力因素。传统意义上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父母以权威地位凌驾于孩子之上,两者的角色关系是不平等的。《小欢喜》中母亲宋倩和女儿乔英子的关系,就明显体现出母亲将女儿视为永远长不大的宝贝,约束其生活与学习。而另一种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两者之间成为无话不聊的挚友,其中的权力因素并不会影响到两者地位的落差。《小欢喜》中父亲方圆与儿子方一凡的相处,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父亲的权威霸道,而是与孩子成为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进行反思,实现亲子关系的平等相处。
  同时,《小欢喜》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赋予了每位演员不同性格特征,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触的角色画面。方圆是一个崇尚自由与快乐生活的父亲,与脾气暴躁却内心柔软的童文洁形成对比;爱女深切的宋倩由于与前夫乔卫东离婚,而对于女儿乔英子的过度保护,导致母女之间产生诸多矛盾;以事业心为重的季胜利与善解人意的刘静,面对儿子季杨杨的“陌生”,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和相处之道。上述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关系的建立得以形成,并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在地影响家庭故事的讲述与呈现效果。
  (二)符号表达:文化符号的编码与解码
  长久以来,“高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符号,见证了几代人的文化共同记忆,并不断延续丰富的文化内涵。⑤电视剧《小欢喜》正是考虑到“高考”的文化符号魅力及多重意义,以此为主题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三个备战高考家庭的故事。在剧中,都拥有各自的高考标签,林磊儿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乔英子是家长眼里放心的孩子,方一凡是典型的“学渣”人设,而季杨杨则是底子不错却对学习不太感冒的孩子。可以发现,不同人物各自的角色标签,既受到电视剧情节内容的限制,又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相接近,实现了视听节目作品的创作意图。
  此外,剧中还涉及到诸多文化符号的表达。“学区房”是其中之一。通常,“学区房”是指在学校附近区域的房产,具有极高的稀缺性,成为父母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剧中,宋倩拥有北京地区的五套学区房,具备天然的教育优势。“学区房”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教育资源的争夺,也折射了现实社会中父母的焦虑与渴望。通过对“学区房”的文化符号生产,不同观众能够理解当下社会的诸多议题,并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与时代发展背景,借由电视剧中的符号表达来重新反思日常生活问题。
  (三)场景转换:现实生活与荧屏世界的勾连
  《小欢喜》展现了繁华都市社会中的诸多家庭景观,并涉及广泛的社会热点话题,例如失业、婚姻、疾病、友谊等,反映了多元的讨论议题和关注焦点。《小欢喜》的播出平台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视媒体,还有网络平台,观众可以通过不同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剧的内容随时随地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实现了一种跨屏传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涉及自身的诸多难题,“感同身受”被视听节目生产者纳入到考量之中。而在电视剧《小欢喜》中,方圆面临单位的辞退,被迫尝试能够获得经济收入的网约车工作;宋倩则与乔卫东离婚,而选择独自抚养女儿,成为女儿生活中的细心管家;刘静面对突如其来的乳腺癌而重新认识生命,并与乔英子成为了“知心朋友”;童文洁与宋倩因为孩子之间的误会,导致差点失去多年的友谊和“闺蜜之情”。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经历被反映在镜头前,使得故事的讲述场景转移到了视听媒介上,形成一种现实与虚拟的相互勾连,并凸显了场景在视听节目作品中的功能发挥。
  除此之外,《小欢喜》通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情节的“剧透”,吸引了一批观众粉丝,进一步扩大了电视剧以及演员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并针对剧中的某一话题展開讨论,从而为电视剧的完整播出提前提升热度,获得了更多观众追剧。场景的转换正在嵌入甚至影响着家庭传播的故事图景,并在互联网时代重塑网络视听节目的新样态。
  三、现实共鸣:家庭传播与视听节目的社会观照
  作为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剧,《小欢喜》将现实生活的故事场景投射至荧屏之上,借由荧屏反映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观照气息,引发观众在情感追寻、亲子关系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共鸣。   (一)在私人与公开之间寻找共情
  情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生活中的重要润滑剂。家长里短的琐事是家庭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琐事往往具有私人化的意味,例如离婚、患病等等。在《小欢喜》中,当刘静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后,害怕儿子会过多担心而无心备战高考,也不愿麻烦邻居帮忙处理繁多琐事。与上述私人化的琐事相对应的是,婚姻、就业等涉及重要社会议题的领域,更容易被大众公开讨论,并借由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视听节目中的家庭传播故事,就是试图在这种私人表达与公开对话之间寻找一种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最佳形式。通过《小欢喜》的播出,观众从中发现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勾连个人经验以达到共情。
  (二)亲子关系的体验、冲突与调适
  一般而言,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包括体验、冲突与调适等阶段。在体验阶段,往往是亲子关系最好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的相处较为自然舒适,父母与子女之间并未形成权力不平等的地位,就如《小欢喜》中方圆与方一凡,通过日常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体验关系,了解彼此的对话习惯。在冲突阶段,亲子关系产生矛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减少,《小欢喜》中宋倩掌掴乔英子后,两人关系迅速降温,沟通面临中断状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从矛盾中走出来。而在调适阶段,亲子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状态,但与体验阶段相比还有距离感,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才能将关系稳定。
  (三)弘扬家国情怀与优良家风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是出生与成长的地方,也是家风养成的场域;对于社会而言,国家意味着对个体家庭的承载与保障,也是社会良好风气的来源。在《小欢喜》中,三个不同家庭表现出各自的家风特质。方圆与童文洁的搭配,让原本活泼的方一凡和内向的林磊儿天然的弥合,彰显了家风的和谐美好;季胜利和刘静一家通过与季杨杨的相处,逐渐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所想,并理解亲子关系的真谛;宋倩一家则是在乔英子的“天文梦”萌发、坚持、破灭和重生过程中,逐渐发掘孩子的内心本真和原始兴趣,进而帮助实现孩子最初的梦想。可以看到,由于高考的共同目标,三个家庭相互扶持与帮助,完成了家庭的凝聚与重塑,也为良好家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小欢喜》通过聚焦高考教育话题,将诸多家庭传播景观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一方面,呈现了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分歧与融合,并通过对话的方式培养适合亲子关系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小欢喜》反映了三个家庭的个体故事,其背后折射着国家与时代的众多家庭故事缩影。通过视听节目的形式讲述家庭故事,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都市家庭情感剧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2015年2月17日。
  ②薛翔:《微信朋友圈中家庭代际互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③周裕琼:《数字弱势群体的崛起: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7期。
  ④陈婷玉:《爱就是陪他们“看电视”!——成年子女的电视消费与新孝道实践》,《广播与电视》2012年第34期。
  ⑤鄭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作者系《中国主持传播研究》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刘徐州;责任编辑:陈小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中国教育电视台从卫星传输到模拟标清制播、从数字化改造到实现高清无带化的技术演进路径,尝试从路径选择和管理策略的角度,阐述中国教育电视台制播技术体系的构建、技术发展促进电视台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教育电视;路径选择;管理策略  广播电视是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广播电视发展与科技发展始终相生、相伴、相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多视域视角对《共生交往观:文明传播的“中国方案”》进行了解读,以期为华夏文明的优化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华夏文明;共生交往观  华夏文明正在日益被世界所理解和认同,全球华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在被激活,民众的文化自信认知正在被点燃。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带有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学术寻根与探索,一大批学者正在尝试探究华夏独特的传播智慧,用以丰富传播学学科知识。厦门大学谢清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跨界融合、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和新媒体传播四个维度,对首届海南书博会的新型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圖书博览会;传播模式  互联网时代,随着线上图书销售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转型的重大压力和挑战,传统图书博览会以图书销售、版权交易为两大主业的模式也面临困境,简单的现场图书销售已经不再是图书博览会的主要诉求,如何通过博览会打造新的文化创意品牌、推
期刊
【内容摘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表明大众传播媒体不再是数据传播的唯一渠道,数据也是构建话语权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中国话语权的构建不仅是官方和媒体的任务,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机构与或个人也可以运用合理的话语转化机制和先进技术,在合适的语境中把专业性、学术性话语权转化为中国话语权构建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数据信源;话语权;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疫情被广泛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危机
期刊
【内容摘要】作为一部以爱情纠葛为主线、生态价值观为副线的作品,《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其绵密丰富的故事情节、唯美诗化的影像风格,全方位展现了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画卷与民族团结融合的社会现实。本文从生态人类学视角探索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展现出的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并从生态观、文化观、人情观、多民族融合的发展观四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剧所呈现出来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短视频平台教育类账号为研究对象,提出“短视频+教育”的理念,并结合具体事例梳理“短视频+教育”呈现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类短视频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教育;个人IP;全民学习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作为移动通讯终端的手机给予了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以前所未有的空间。特别是2020年以来,大流量、大需求促进了短视频平台的强势生长,加速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结合国内外VR新闻的最新发展实践,分析了5G时代VR新闻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尝试对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5G技术;VR新闻;创新扩散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美国VPL公司创始人、互联网理论家杰伦·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这一概念,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三维虚拟世界,借助VR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展江等人编著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和赵树旺等人编著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两部同类教材为例,对其编著目标、内容体系、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生词和术语及其释义呈现方式展开研究,通过检视两部教材的共性和差异,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共性;差异;启示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将双语教学作为评估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期刊
【内容摘要】虚拟主播作为二次元文化领域新的业态,不仅催生了一批可以与真实偶像分庭抗礼的虚拟偶像,也推动了一个新的行业——虚拟主播行业的崛起。研究虚拟主播明星机制将有助于虚拟主播明星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有助于推动虚拟主播行业乃至二次元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环节视角可以将虚拟主播明星机制的运行流程分解为:虚拟主播的诞生、虚拟主播的培养与成长、虚拟主播的团队运营三个主要环节。不难发现,虚拟主播明星机制与以往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课程思政面对面》十集系列访谈节目为例,分析了面对重大选题时如何策划制作电视节目,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策略,以期为以后制作此类型节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视制作;访谈节目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实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