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发现,许多当年的战场,如今已位处城市的中心。当年的碉堡,还有一些留存了下来。这些碉堡上的弹痕依旧,从另一种角度装点着今日的城市。恰如毛泽东一阕《菩萨蛮》中所写到的:“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关山如此,霓虹灯下的大都市亦然……
旧碉堡,能留存到今天的,殊属不易。以赣南一带当年红军所筑的碉堡“永固楼”为例,如今绝大多数都已看不出踪迹。在江西信丰县新田镇百石村围栋山山顶,就留存着这样的遗迹。如果不是当地村民几代人口口相传,这处已经长满树木杂草、依稀是个建筑模样的所在,确实很难认为是幢碉堡。
还有一些碉堡,由于当年采用了钢筋结构,较为坚固,又并非处于市中心,倒也留存了下来。譬如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南京紫金山抵抗日寇时所用碉堡,至今还算完好。
上海目前留存下来的碉堡,与赣南、南京都不尽相同。
从当年的筑造者来说,赣南的碉堡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建,用途主要是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南京的碉堡是国民党政府为了拱卫当时的首都,特别是为了战备而建,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也派了一点用处;上海的碉堡则分为三种,一种是抗战前所造,一种为日寇侵华期间所建,还有一种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所建。
岁月荏苒,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原本位处郊野、少人问津的地方成为闹市。在这一过程中,确实拆除了不少碉堡。
尽管上海的这些旧碉堡并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建,但其见证了历史。抗战前所建,也是当年为了国防战备需要而建,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起到了作用;日寇侵华时期所建,主要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寇怕美军从上海登陆而建,在日本投降后移交给国民党军;国民党军接防上海后,在日军遗留碉堡基础上,又在当时的上海外围大量建造碉堡,用于与解放军的战争。
岁月荏苒,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原本位处郊野、少人问津的地方成为闹市。在这一过程中,确实拆除了不少碉堡。目前,上海能夠留存下来的战时碉堡,大多已经收入2017年公布的《3445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未来如有新发现的旧碉堡,亦会妥善处理。
带火光的坟包
“上海的防御工事经过日本、盟邦和我们几次修建,纵深三十多里,一万五千多个碉堡,三四百辆坦克,七八千门大炮,再加上近三十万训练有素的军队,这就足够共产党啃半年了。”这是1959年出品的故事片《战上海》中汤恩伯的台词。不知是汤恩伯当年夸大了,还是故事片的剧本夸大了,实际上,1949年4月上海之战前,上海的碉堡数量并没有一万五千多个。
上海解放后,曾经专门清点过国民党旧碉堡的数量,共4000余座,主要分布在如今的宝山、浦东、闵行等区。国民党军确实借助这些碉堡等永备工事,造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很大伤亡。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牺牲的7613名解放军将士,有一大半都倒在了当年的碉堡攻坚战中。

1949年1月,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为了秉承蒋介石“旨意”守住大上海,开始进一步加强碉堡建筑。他派遣工兵指挥部,会同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及淞沪警备司令部机关,成立“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开始了“大上海工事”计划。当时,汤恩伯号称这一计划以阎锡山在太原所筑阵地为蓝本,参考了斯大林格勒塔基卡原理。开工前,汤恩伯还曾派其工兵指挥官柳际明飞往太原实地考察。
不得不说,当时汤恩伯学习阎锡山,是有那么一点儿道理的。1948年7月,晋中战役胜利后,整个山西省除了太原、大同,其他地方都已经解放。解放军乘晋中战役胜利之势,于1948年10月中旬完成集结,发动太原战役。可阎锡山集中国民党第30军,以及他留用的日本军人为骨干组成的暂编第10总队,进行多次反扑。凭借险要地势、坚固的碉堡群,阎锡山军还在国民党空军配合下,向解放军阵地施放毒气弹、燃烧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16日发出缓攻太原的命令。这一决定,更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稳住傅作义集团——毕竟太原、大同已是两座孤城,早晚可以拿下。而如果率先拿下这两座城,在平津的傅作义集团很有可能弃守南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无论汤恩伯是否想到对手在下这么一盘大棋,反正太原战役打了三个月,城市还在阎锡山手里,他就认为这是值得学习的。汤恩伯还任命绍兴人吴本一为“大上海工事”工程的经理处长。由吴本一联系上海当时最大的营造厂——陆根记营造厂的老板陆根泉。“碉堡五千,活动碉堡三千”的订单,让陆根泉狠狠捞了一票。
不过,此前曾负责过南京洪公祠“军统”机关大楼兴建的陆根泉,倒是没玩“豆腐渣工程”那一套。譬如按照工程标准,先是挖地基,再是铺上大石头,然后再铺上一层道砟,再铺上水泥,再在上面用木板做壳,浇筑碉堡墙体——一般厚度在30厘米以上,内有直径12-14厘米的主钢筋,和6-8厘米的辅助钢筋,主钢筋一律用螺纹钢或者方钢。每座碉堡都有5个枪眼,每个枪眼有90度的射击角度。学习了太原经验的汤恩伯,还搞出“子母堡”等花样经。在复兴岛的小范围军事会议上,汤恩伯曾向蒋介石汇报:“为更好发挥活动式子母堡群的火力威力,大部分地堡的射孔平行于地面,并在地堡上铺设草皮、庄稼等伪装。要使共军部队临到近前发现工事却无法后退,使其所谓的人海战术,在这数百米范围内遭到最大的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