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记不是背诵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jf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没有文化根基。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古书,任何一段,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然稍稍带讲解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要背。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关于脑科医学这点,我也不是专家,只是大概提一下,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就更细腻、更精详。
  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能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现在的教育,假如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像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再去背书,用的方法是强记,不是背诵。因为他已经成人,就是强记,背诵是小孩,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内涵,并不知道的,就是会唱、会念,这个叫背诵。背诵是脑子表层的作用。比如一个小孩子学普通流行的歌曲,随便一听就背来了,他不要用心的,就永远记得了,这就是背诵。硬记的不算数。
  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差饷),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地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統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其他文献
“你以为,你逃得掉么……”古老而沙哑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在天空中盘旋。  空猛地睁眼,四周一片迷茫,无边无际。  “这是哪里?你是谁?”空向着天空大喊。  那声音沉默了一会,带着威严的语气重新响起,却又夹杂着一丝惋惜,又似哀叹。  “注定是要承受这一切的啊……其实也都一样,不过是一个空虚的肉体、漂泊的灵魂。命运,早就被牢牢套住,该怎么逃?”说着,一道黑影从远处渐渐走近,愈发清晰起来。  那是一只黑猫
乔治·桑,1804年出生于巴黎。在同时代人的眼中,她的生活方式惊世骇俗。她靠写作养活自己,和丈夫离婚,与男人和女人恋爱。她独立生活,我行我素地穿梭于巴黎和法国其他地方——高兴时经常穿男装,抽雪茄也是常事。她质疑社会,拒绝社会的性别分类。在一个普遍认为只有男人才该拥有职业生涯和野心,并实现自我愿望的世界中,她是成功的。   高尚的知性主义贯穿于“披头族”的目标和态度中,而艾伦·金斯堡的眼镜是对它的
1988年的元旦对于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天晚上,我买了两张票,请哈文看演出。她还真来了。站在一片核桃林旁边,我说:“哈文,我是个很认真的人。我爸说,让我上大学找个女朋友,我看你挺好的,就愿意你当我女朋友。凭我这条件,你吃亏吗?要么你现在就宣判我‘死刑’,我就再没这念想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要么你就……”本来我是打好腹稿的,说着说着就即兴发挥了,最后一弯腰,从地上拔起一朵野花,“你要是同意,就把这
搞笑的胖子  事实上,从古至今,胖子撑起喜剧的半边天,而且他们无须说什么、做什么,只要足够胖。因为胖而引人发笑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电视和电影发明之前的数百年:舞台时代的喜剧演员里,胖子总是最受欢迎的那个,只要他走上台来,观众席里就已经升起隐隐的笑声。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大银幕、小银幕全面登场,娱乐领域的载体改头换面,可是胖子的喜剧效果依旧只增不减:美式传统喜剧里,从动画片《恶搞之家》《辛普森
1  小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老想着打棒球,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觉得我可怜,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帮我买了棒球手套。  但母亲根本就不准我打棒球,就连拥有手套也会惹她生气。  我家只有两个房间加一个厨房,一个房间四叠半,另一个房间六叠。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这类时髦玩意,没处藏手套。  不过走廊尽头,有个勉强算是
苏妄言:参加婚宴,被同桌一个不太熟的已婚人士问:“每次喝喜酒有没有一种想结婚的冲动?”我想了想认真回答:“你每次参加别人葬礼有没有一种想死的冲动?”然后我全程安静地吃了一顿饭……  慕容复:今天去个陌生的路口值班,我准备趁着车流量少时练习一下变换红绿灯。结果发现钥匙打不开路边信号灯控制器的箱子……正当我庆幸自己未雨绸缪的用力硬撬时,对讲机里的领导突然问我在路边做什么?我照实回答后,领导说:“提前练
每年秋天,我们一家人都会回到老家。对我而言,老家就意味着村后一座月牙山,村前一条庄浪河,还有横亘在山、河之间的那一片沃野。坐在山上,迎著风可以远眺蜿蜒的河流与火。下到河里,可以捞起两条指头粗的泥鳅,还能听到池塘芦苇丛里一片聒噪的蛙声。  记忆最深的还是秋天的故乡。田野里处处弥漫着丰裕的气息。麦收后的田地被整饬一新,泥土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慵懒而疏松,散发出秋天独有的温糯的气味。黄灿灿的玉米棒子从地里
是鷂鹰教会歌声游泳  是歌声追溯那最初的风  我们交换欢乐的碎片  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家庭  是父亲确认了黑暗  是黑暗通向经典的闪电  哭泣之门砰然关闭  回声在追赶它的叫喊  是笔在绝望中开花  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  是爱的光线醒来  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  李洋摘自“中华诗库”
电影《飞驰人生》的主人公张驰要跑一个拉力赛,可是没有领航员。一般可以认为他栽定了,领航员是赛车手的眼睛,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1462道弯没人能背下来。  但是张驰就背下来了。电影里是这么说的:巴音布鲁克,1462道弯,109公里。耍小聪明,赢得了100米,赢不了100公里。你问我绝招,绝招只有两个字,奉献!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我每天在脑海里开20遍,5年,36500遍,我能记住每
1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