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图像还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多层含义,本文力图对原始宗教背景下鱼的信仰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关键词 鱼图像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鱼”是我国绘画表现最早持续最长的题材之一。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地沟类型的彩陶中,就已经发现了涂画在陶器表面的鱼纹图像。商代的甲骨文中象形的“鱼”字,已作为相对固定成熟的字符使用;商周青铜器上保留有族徽性质的鱼纹。秦至隋唐鱼图像作为“灵物”或“神物”在画像石、画像砖、绘画、漆器、玉器等艺术形态中有大量表现。宋元至明清,鱼图像逐渐走向世俗化,在民间年画、壁画、陶瓷等艺术品中被作为寓意富足有余的吉祥图像被大量表现。
在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穴居洞窟的集体狩猎到定居农业的刀耕火种,原始先民的理性思维不断地发展成熟,形成了最早的对于周围事物的崇拜心理——“万物有灵论”。而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原始宗教意义上的图腾崇拜,原始先民将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视为近亲,作为本部落的护佑神加以崇拜。同时,鱼图像也是史前彩陶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的表现题材之一,其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反映出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原始先民所赋予鱼图像的生殖意义的崇拜。
“万物有灵”一词源于拉丁文——“animi”,其原意是指一切自然存在物中的神秘属性,即神灵。原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无法解释,也无法掌控,从而产生出了对于周围事物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他们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己所处的大千世界。因此,在他们看来自然界里未被认识的所有事物都是具有神力的。从而产生出了对万物的崇拜心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中将原始先民的这种灵魂观念称之为“万物有灵论”。
在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论”的泛神信仰以及巫术仪式的基础上,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产生了原始宗教。现今在发现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以及穿孔兽牙,这些随葬品说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了原始宗教的信仰观念。显而易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能否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则是原始人类面临大自然挑战的首要问题,马林诺夫斯基曾说:“我们倘能明白食物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主要系结,倘能明白人因得到食物是会感觉到命运与天意的力量的,则我们便能明白原始宗教使食物神圣化是有怎样文化的意义,或简直说怎样生物学的意义了。我们在使食物神圣化这件原始的宗教行为上,见到高级宗教所可发展的雏形,那就是依靠天意,感谢天意,信托天意的感觉。”(1)原始人类也正是在衣食之忧的客观条件下促成了原始宗教形成的基础,而食物神化的过程则在鱼图腾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图腾”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英国商人朗格的书中,其在著述印第安人相信人与动物是有血缘亲属关系时首先使用了这一词语。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给图腾下的定义:“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现象——通常是动物或者植物存在着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由此可见,氏族社会伴随着图腾信仰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区分各个部落最为明显的标签。在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大都对图腾崇拜有着严格的禁忌,他们基本不会侵害或者食用代表图腾形象的事物。
海通在其《图腾崇拜》一书中论述到:“可以断言:哺乳动物、鸟、昆虫、鱼、爬行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人造物,甚至是人本身,总之,无论是大动物还是小动物,无论是可以食用的还是不可以食用的,也无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都可以成为图腾。”(2)可见在自然和集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始人,把世界外部的众多事物视作近亲或者祖先,扩大着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依赖。特别是鱼这种最为常见的史前生物,其自由无束的生存状态以及强大旺盛的生殖能力,都促使着原始人类将其视为崇拜图腾的形象。研究发现几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很可能已经将鱼纹视为图腾崇拜的象征,著名学者石兴邦认为:“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人面鱼纹,似有‘寓人于鱼’或者‘鱼生人’,或者‘人头鱼’一的含义……”(3)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说“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动物,所以在我国古代,男女青年若称对方为鱼,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可见鱼崇拜包含着人们对于幸福、兴旺的渴望。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食物来源不足,居住环境也十分有限,造成原始人类的死亡率很高,其平均寿命不过二十几岁,所以原始居民对生殖繁衍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鱼类是原始先民最为常见的食物之一,成为原始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特别是鱼的强大生殖能力直接促使原始居民对其产生了崇拜心理,他们认为对于鱼的崇拜可以使鱼的生殖能力转移到本族女性身体之中,从而祈求获得后代的繁衍和生命的永生。
鱼图像之所以大量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之中绝不是偶然性的,首先是因为鱼类作为原始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在史前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鱼类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以及自由无束的生存状态直接促使原始居民对其产生了崇拜,所以在较早的史前文化类型彩陶中出现了大量的写实风格的鱼纹图像。最后,由于在新石器时代受到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开始把鱼奉为氏族部落的守护神,形成了有关于鱼的图腾信仰,并在彩陶艺术中将鱼的图像转化成几何符号的变形,到最后形成了抽象化的寓意象征。
注释:
(1)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25.
(2)[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3)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M].陕两人民出版社,1979:197.
关键词 鱼图像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鱼”是我国绘画表现最早持续最长的题材之一。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庙地沟类型的彩陶中,就已经发现了涂画在陶器表面的鱼纹图像。商代的甲骨文中象形的“鱼”字,已作为相对固定成熟的字符使用;商周青铜器上保留有族徽性质的鱼纹。秦至隋唐鱼图像作为“灵物”或“神物”在画像石、画像砖、绘画、漆器、玉器等艺术形态中有大量表现。宋元至明清,鱼图像逐渐走向世俗化,在民间年画、壁画、陶瓷等艺术品中被作为寓意富足有余的吉祥图像被大量表现。
在史前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穴居洞窟的集体狩猎到定居农业的刀耕火种,原始先民的理性思维不断地发展成熟,形成了最早的对于周围事物的崇拜心理——“万物有灵论”。而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原始宗教意义上的图腾崇拜,原始先民将某种动物、植物或是无生物视为近亲,作为本部落的护佑神加以崇拜。同时,鱼图像也是史前彩陶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的表现题材之一,其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反映出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的发展以及原始先民所赋予鱼图像的生殖意义的崇拜。
“万物有灵”一词源于拉丁文——“animi”,其原意是指一切自然存在物中的神秘属性,即神灵。原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无法解释,也无法掌控,从而产生出了对于周围事物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他们认为在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自己所处的大千世界。因此,在他们看来自然界里未被认识的所有事物都是具有神力的。从而产生出了对万物的崇拜心理。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书中将原始先民的这种灵魂观念称之为“万物有灵论”。
在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论”的泛神信仰以及巫术仪式的基础上,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产生了原始宗教。现今在发现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以及穿孔兽牙,这些随葬品说明“山顶洞人”开始出现了原始宗教的信仰观念。显而易见,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能否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则是原始人类面临大自然挑战的首要问题,马林诺夫斯基曾说:“我们倘能明白食物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主要系结,倘能明白人因得到食物是会感觉到命运与天意的力量的,则我们便能明白原始宗教使食物神圣化是有怎样文化的意义,或简直说怎样生物学的意义了。我们在使食物神圣化这件原始的宗教行为上,见到高级宗教所可发展的雏形,那就是依靠天意,感谢天意,信托天意的感觉。”(1)原始人类也正是在衣食之忧的客观条件下促成了原始宗教形成的基础,而食物神化的过程则在鱼图腾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图腾”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英国商人朗格的书中,其在著述印第安人相信人与动物是有血缘亲属关系时首先使用了这一词语。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给图腾下的定义:“图腾崇拜是半社会——半迷信的一种制度,它在古代和现代的野蛮人中最为普遍。根据这种制度,部落或公社被分成若干群体或氏族,每一个成员都认为自己与共同尊崇的某种自然现象——通常是动物或者植物存在着血缘亲属关系。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被称为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成员都以不危害图腾的方式来表示对图腾的尊敬。”由此可见,氏族社会伴随着图腾信仰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区分各个部落最为明显的标签。在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大都对图腾崇拜有着严格的禁忌,他们基本不会侵害或者食用代表图腾形象的事物。
海通在其《图腾崇拜》一书中论述到:“可以断言:哺乳动物、鸟、昆虫、鱼、爬行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人造物,甚至是人本身,总之,无论是大动物还是小动物,无论是可以食用的还是不可以食用的,也无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都可以成为图腾。”(2)可见在自然和集体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始人,把世界外部的众多事物视作近亲或者祖先,扩大着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依赖。特别是鱼这种最为常见的史前生物,其自由无束的生存状态以及强大旺盛的生殖能力,都促使着原始人类将其视为崇拜图腾的形象。研究发现几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很可能已经将鱼纹视为图腾崇拜的象征,著名学者石兴邦认为:“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人面鱼纹,似有‘寓人于鱼’或者‘鱼生人’,或者‘人头鱼’一的含义……”(3)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一文中说“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动物,所以在我国古代,男女青年若称对方为鱼,就等于说‘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可见鱼崇拜包含着人们对于幸福、兴旺的渴望。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食物来源不足,居住环境也十分有限,造成原始人类的死亡率很高,其平均寿命不过二十几岁,所以原始居民对生殖繁衍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鱼类是原始先民最为常见的食物之一,成为原始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特别是鱼的强大生殖能力直接促使原始居民对其产生了崇拜心理,他们认为对于鱼的崇拜可以使鱼的生殖能力转移到本族女性身体之中,从而祈求获得后代的繁衍和生命的永生。
鱼图像之所以大量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之中绝不是偶然性的,首先是因为鱼类作为原始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来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在史前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鱼类强盛的繁衍生殖能力以及自由无束的生存状态直接促使原始居民对其产生了崇拜,所以在较早的史前文化类型彩陶中出现了大量的写实风格的鱼纹图像。最后,由于在新石器时代受到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开始把鱼奉为氏族部落的守护神,形成了有关于鱼的图腾信仰,并在彩陶艺术中将鱼的图像转化成几何符号的变形,到最后形成了抽象化的寓意象征。
注释:
(1)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25.
(2)[苏]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3)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M].陕两人民出版社,197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