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来源 :地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lo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是除流水之外塑造地球景观的第二大流体,以其为外营力形成的风沙地貌在全球干旱区广泛分布,超过40%的全球陆地面积受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与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风沙地貌,但风沙地貌研究比国际研究晚半个多世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发展的3个阶段:初创阶段(1949—1977年)、充实发展阶段(1978—1999年)和国际化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现在中国风沙地貌研究的水平整体与国际并行,部分领先。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风沙地貌研究工作包括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区域综合研究、中国独特风沙地貌发育演变过程、戈壁地貌学研究、沙丘二次流以及地外星球的探索研究。中国风沙地貌学研究有在未来领跑国际研究的潜势,但风沙地貌学家必需有4个方面的战略思考,即综合集成、地球系统科学引领、全球视野和深空时代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艺术基金会数量迅速上涨,艺术基金会的发展备受关注。与西方相比,我国艺术基金会在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与各方力量的互动关系仍显不足。在新公益视阁下,以社会服
利用化学发泡法与空心玻璃微球填充法,制备出具有不同泡孔结构的环氧树脂基微孔发泡材料,研究了发泡工艺对发泡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工艺下泡孔结构对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结
针对模内层压产品层压材料与塑料基材容易剥离脱落的问题,基于界面机械互锁理论和扩散理论,研究了模内层压产品层间界面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层间结合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