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再记》引我寻找浙江潮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e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都知道我酷爱读书,于是“有没有一本书改变了你的一生”“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吗”这样的问题我听得不少,虽然我还很年轻,不足以上升到改变一生的高度,但幸运的是,确实有这样一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未到千般恨不消
  记不清是2010年还是2011年的夏天,当时的我正在大学读会计专业,和很多人一样,处于现实与理想矛盾尖锐的痛苦期。我打小是个爱好太多的人,对很多领域都有相当的热情,当选择了一个颇为现实的大学专业之后,我遇到了越来越多让我感到理想或者说兴趣与现实总有差距的事情。一边是现实社会对个人的普遍期待,好成绩、好工作、好收入,一边是我心中充满热情但和营生关系不大的东西,艺术、公益、社会公平。到底选择哪边,当时内心的煎熬说是度日如年也不为过。苏轼有一首诗叫《观潮》,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现在回想当时我的大概就处在“未到千般恨不消”的境地。
  在这种心境下,一次偶然逛北京地坛书市时发现了一本台湾作者沈君山写的《浮生再记》,当时对沈君山了解不多,只知道这位沈公子曾经是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书很便宜,不到十块钱,就顺手买下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本随手买下的书竟然解答了我的疑惑。
  作者沈君山与连战、钱复、陈履安齐列“台湾四大公子”,有着显赫的出身,他想要效仿先人沈复在有生之年写出“浮生六记”,这《浮生再记》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主要写了他求学办学、从政和下棋三部分的经历,算是一本散文集和回忆录夹杂的作品,并没有多波澜壮阔的内容,但沈君山的一生不可不谓丰富多彩,老来中风仍乐观向上,正是这种“做我所能,爱我所做”的精神,令其笔下文字妙趣横生,读起来也颇为有趣。
  令我感到幸运的是,《浮生再记》中提到的沈君山的一些内心纠结恰似我当时的心境,只是写书时已年逾古稀的沈先生自然对这些年轻时的困扰有了答案,不似我一般迷茫不前。
  沈君山在台湾读完大学后远赴美国求学,在美国一呆就是几十年,也拿到了学者们梦寐以求的终身教职。但学术并不是沈君山唯一的追求,他自幼学棋,是华人中有名的棋士,由于家庭出身又对政治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尤其是两岸关系的部分,这些在美国难以完成。人近中年,不禁对未来顿感困惑,最终沈君山先生还是决定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回到风雨飘摇的台湾,完成一介学人的使命,这最终让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似乎比较常见,沈君山在《浮生再记》里面提到他的学生施懿辰的故事。施懿宸从小和沈君山学棋,是名噪一时的天才棋手,长大之后却对是否应成为职业棋士而感到困惑,更是在学业和下棋之间左右不定,甚至曾一度哪边都没有做好。沈君山说这些看似背道而驰的东西其实殊途同归,就像一辆车的汽油和机油,营生技巧像汽油,让人跑得快,是生活的基础,兴趣爱好则像机油,让人跑得顺,让奋斗不至于失去方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反而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好也不失趣味,这是沈君山在整本书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当然,最终施懿辰也因老师的教导而解开困惑,勇于向前,现在已经是台湾大学颇有名气的年轻教授。
  读罢后我仿似醍醐灌顶,会计学不就是沈君山所说的营生技巧吗?看似功利的专业和真正的兴趣所在公益,不一定要非得抛弃一方,我完全可以让两者和谐共处。想通了后,心境也不再似“未到千般恨不消”般迷茫,此后几年我把专业的财务知识带到公益实践中,创办了自己的公益组织,也在圈子中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打开了新篇章。至于其他诸如摄影、音乐等等的爱好,一样还是没有放弃,过去以此为业总感到困扰,现在变成纯粹的爱好反而收获了更多的快乐。这本《浮生再记》也一直常伴身边,随手就会翻看两页,过去的迷茫逐渐消失。
  奇妙的因缘
  大学快毕业时,我和大家一样面临着出国、考研还是找工作的抉择,虽然也有满意的工作去向,但是心中仍然犹豫不定。犹豫是因为大学四年在公益圈的实践给我留下了许多疑问,比如真正面向受助者的服务领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此前的我对此一无所知。几番权衡下,我最后决定到台湾继续读书深造,再花几年时间来探索一下心中疑问的答案。
  选择台湾的学校深造,除去专业上的考量之外,这个抉择和《浮生再记》不无关系。还记得当时初读《浮生再记》,书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让我对这个小岛顿生好感,一心想看看沈君山笔下那“花莲的白灯塔”是否真如传说般动人,文艺点说是个情结。
  在台湾的日子确实带给我一份久违的新鲜感,接触到全新的研究领域自然干劲十足。也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些讲座、沙龙,陆续见到了诸如北岛、蒋勋、白先勇等文化名人,甚至在一些小规模聚会上有过比较私人的交流,这都是之前不敢想象的缘分。虽然我心中隐隐渴望能有机会跟沈君山先生交流,可惜他已于几年前罹患中风,大部分时间处于类似植物人的状态,基本丧失了交流能力,更不可能举办公开演讲。
  当我已经对与这位“引荐”我来台湾读书的贵人相见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恰好辅仁大学一位许教授邀请我去新竹家里作客,交谈之下才知道许教授的先生是新竹清大副校长,也是当年沈君山做新竹清大校长时一手提拔的骨干,我一下子感觉离沈君山更近一步了。
  老师提议去新竹清大校园散步观光,我欣然应允。新竹清大是台湾顶级学府,此前我从来没有来过,只是知道这是沈君山先生的故地。新竹清大校园里饱含个人色彩的景点有两个,一个是老校长梅贻琦博士的梅园,另一个就是沈君山先生的奕园,顾名思义和围棋有关。奕园的兴建一方面是沈君山个人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是清大对这位老校长贡献的纪念,只可惜奕园建成时沈君山已经因中风无法到场见证。
  和许教授夫妇一起走到奕园门口,我随口说出过去读过沈君山的书,也知道奕园的一些事情,所以一直很想来拜访,老师对我知道沈君山多少有些惊讶。
  近些年台湾学生是不怎么读沈君山的,终究沈先生也是上个时代的故人,做校长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可能除了新竹清大学生之外,年轻人都没听说过这个人。聊天中提及沈先生病重后的晚年,多少也有些人走茶凉的凄凉与寂寞,老师言及沈老的病房就离他家不远,这些年鲜有人来探望,病人的日常起居也只是由雇佣的护工负责,最常来的可能还是马英九,当年马英九和沈君山都是行政院的政务委员,有过几年的同事之谊。   1988年沈君山离开行政院,给时值台湾政坛明星的马英九留下一首告别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君山英九辩三通。君山不知何处去,英九依旧笑春风。我在《浮生再记》里读到此诗不禁会心一笑,离别本是一件伤感的事,沈先生却能作诗以为笑谈。潮起潮落,再灿烂的人生也会归于尘土,这份心态也能多少排遣一点寂寞吧。
  告别时分,老师说如有意愿可以帮忙安排去病房探望沈先生,我考虑再三还是婉拒了。世界太小,能在大千世界有机会与沈先生离得如此之近已是万幸,没有必要再去打扰一位病榻中已然丧失意识的老人。此后我也多次前往新竹清大,到奕园里坐下摆几盘棋谱,到奕园后的大草坪坐坐,读两页书,默默和沈先生说几句话,每次都能获得前进的动力。从第一次到奕园的心潮澎湃,到如今如故友相约般平淡的造访,心中已然无憾。
  起脚再寻浙江潮
  到台湾一年,陆陆续续经历了不少事情,其中也不乏研究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事件,比如论文在学术研讨会的发表,比如设计的专案在台湾相关机构得到接纳和执行。回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还要回到《浮生再记》。沈先生在书中提及安身、立命与怡情的交点和平衡,引导我在一个个路口做出决定,顺利从会计学转换跑道到如今的研究领域。满打满算读过沈先生三本书,他那些关于天体物理的专业论文我是半个字也读不懂。这并不是一份多紧密的联系,却的确深深影响了一个远方的人,从一本书中收获如是多的东西,自是当年书市上未曾料想到的缘分。
  沈君山1932年出生在大陆,18岁来到台湾,23岁旅美求学,29岁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42岁辞去美国普渡大学终生教职返台执教,65岁退休,期间横跨教育、文体、政治各界,多次转换跑道而无畏艰难,还都有所成就。相比于他,我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浮生再记》中的事情在我这个年纪,才不过经历了一两成而已。求学、治学的路还很长,人无法预言未来可能会遇到何种磨难或成功,但如沈先生般于年逾不惑的年龄依旧敢于放弃美国拥有的一切返回当时风雨飘摇的台湾,后生实在是没有任何理由谈畏惧或是胆怯。
  我从未上过沈先生一节课,也主动放弃了和他见面的机会,但在新竹许教授家的奇遇却让我感觉离沈先生其实很近,接触到一个曾被他影响的家庭,一位曾与他相识亲密教授现在成了我的老师,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传承吧。沈先生过往的情怀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这缘分虽然不算紧密,却十分坚韧。
  前面提到苏轼的《观潮》,这首诗是整本《浮生再记》的点睛之笔,和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类似,讲的是一种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我深知自己距离“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境界还差得远,还好沈先生已经为年轻人把《观潮》改了几个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起脚再寻浙江潮。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我对这几年的生活满意吗?  现在觉得是满意的,觉得买衣服、做饭、谈恋爱,这些一样都没落下。到青春结束的关卡上,我把所有的选项都填满了,觉得还挺满意的。  负责任写作者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评价:《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简历里写着9岁出书,23岁成为《新周刊》副主编。那你9岁出书,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说实话,看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我心里松了一口气,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说
严文华,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很多人觉得年轻人做董事长的乘龙快婿,对职业发展是件大好事。但一位企业界的朋友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总经理不是装出来的。  小毕精气神十足,大学时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情投意合。等见双方家长时,他才知道准岳父是民营企业家。双方家长都满意,毕业后两人成家了。立业的事由岳父安排:小毕在自己的汽车销售公司上班。巧的是小毕学的也是汽车专业,岳父大手一挥
央辛,2010年北京电学院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工作两年。曾为多部现代舞作品设计服装、舞美,曾担任微电影《生长的夏天》《后巷》《情人节》编剧。习舞7年,画画10年。大学期间患上抑郁症,两年后痊愈。如今方有勇气提笔写下患病的日子。  “天气好得让人可怕,拉上窗帘,故意把讨好的阳光挡在外面,让屋子和自己都安静下来,刻意的下场总是无奈,最后还是在电脑前呆坐了一个小时,身体像被灌
缺了那么一点点养心的事情    于丹又出新作《趣品人生》,在新书发布会上,她告诉记者们:“讲完了《论语》、《庄子》这些先秦的思想精华,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载体,用日常生活里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些思想落地。这个载体必须是中国式的,从东方土壤里生长起来;还必须是低成本的,门槛要低,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它还能体现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有那么一点点生活里的庄严和安定。筛来筛去,我选了茶、酒、琴和行走山水
2014年2月15日,土耳其视觉艺术展在北京落下帷幕。此次展览汇集了土耳其当代艺术家的178件作品,涉及绘画、雕塑、陶瓷、动漫、摄影、多媒体、美术设计、舞台艺术等多种门类,以及装饰彩绘、地毯制作、土文书法、花砖艺术和图书装帧等多种传统艺术创作形式。也许是因为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土耳其的文化也极富地域特色。这次展览的筹组方是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该大学座落于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
2015年初,在日本留学的邹康(化名)同学因为在课上做persetation时,不当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数据,被导师斥为“学术剽窃”并被要求4次“谢罪”(认错道歉)。从一开始的“很委屈”,到后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深刻反省,邹同学的感受可以说是不少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大学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文化冲击”。  “在国内,大家认为跟自己专业关联不大的东西就可以随便一点。不光是我,我身边认识的、不认识的不
一次送行,勾起了我对澳大利亚之旅的期待。  2013年3月份,我在学校认识了一个澳大利亚女孩,她此次留学来中国是为了学习汉语,时间为一年。而我最初的任务只是教她汉语,顺便赚点外快。  近七个月的相处,让我们从“师生”关系演变成了好朋友。期间,我们一起去古镇青木川旅游,去参观西安名胜古迹,我在向她介绍中国的时候,她也时常向我讲述澳大利亚的生活。有一次,她讲到高中毕业时,为了实现穿越俄罗斯、蒙古、中国
今天,寒门贵子已不再是昔日令人感到自豪的标签。寒窗苦读十六载,很多人毕业即失业。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让寒门贵子的出路变得扑朔不定。  很多时候,你是否和我同样困惑。为什么能力与你相当甚至不如你的人,却能找到远好于你的工作?又为什么进同一个单位后,你要一切从头做起,他们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好职位?是啊,为什么?  答案不言自明,现实的巴掌扇在脸上的声音异常清脆。  朋友L,名牌大学的金融系毕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到:“离群所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他认为人是一种政治性动物,更通俗一点儿,就是人的生活离不开他人,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  群居生活并非人类独有。一些典型的社会性动物,低等的比如蜜蜂和蚂蚁,高等的比如狒狒和猕猴等灵长类,都生活在社群其中。它们通过群居合作完成觅食、对抗外敌和生殖繁衍等任务,其中灵长类群体内的相处行为更是众多动物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 
2014年6月6日,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创行团队凭借“绿色电力让游牧民生活更美好”项目获得第十四届创行世界杯中国站全国冠军。他们将在十月份代表中国迎战创行世界杯,同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36个国家的大学生团队争夺创行世界杯的冠军。  “绿色电力让游牧民生活更美好”这一项目起源于华电(保定)创行团队原队长张号乾的一个梦想。张号乾的家乡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无电区,无法通电严重影响着当地的教育、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