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学化学基础内容中有许多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实验、计算等进行分析归纳、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特征和彼此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现将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把一些概念进行归类比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之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往往感到抓不住概念的要点,搞不清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容易混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复习。
  1.收集学过的相对立的概念,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氧化与还原,可以从“高失氧”—“低得还”口诀中记忆理解;中和与水解,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当然,中和反应的酸或碱至少有一弱;加成与消去,可理解为:加成反应是不饱和烃的特征,向饱和性转化,消去反应一般发生在卤代烃和醇中,反应有不饱和烃和水等小分子生成。
  2.列出本质相同又有差异的概念进行比较。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调条件为水溶液或融熔状态下,对象是化合物,电离程度的比较,同时可提问:物质能否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从而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还有像电解、电冶和电镀、原子与离子、取代与置换等。
  3.列举概念中有相同“字”相比异同。如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分别进行举例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4.列举意义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例如:溶解度、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浓度,我们可以从定义着手进行单位的换算,从而掌握解题方法;裂化与裂解主要区别是温度、产物等的不同。
  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开阔思路,明确几个概念的异同,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准确理解概念。
  
  二、一些化学反应的归类比较
  
  在学习化学时,同学常感到化学方程式复杂、纷繁,不易掌握。在总复习时从中理出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把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新旧知识的比较
  
  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与特性,从而抓住事物本质,突出知识特征。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甲烷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制甲烷与无机化学中制取氧气、氨气的实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制取装置完全相同;还有像氯化氢和氯气的制取装置比较也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总结归纳出:判断制取的异同主要比较反应物的物态和反应条件。我们在学习碱金属时,碱金属的熔沸点随电子层的增加而降低,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熔沸点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升高。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他们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尽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按此循环往复,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四、同一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有许多化学实验,虽然反应现象是相同的,但反应原理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找出它们的差异。例如:足量的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的颜色就会消失,如果把石蕊溶液和木炭在一起煮沸颜色也会消失,两种实验表面现象相同,但前者是由于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而漂白,后者是由于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而使其褪色,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来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性质、实验之间异同,使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集中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作为落实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不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模仿的对象,而应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可以说,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怎样跨越这段距离,使教材充分、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呢?    一、 认真钻研教材,是创造性“用”教材的前提    1.不能心中无数,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方向。  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外,我觉得
文章主要概述了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空间的发展情况,研究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与模式,以黑河学院图书馆为例提出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的构建方案。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行业竞争的加剧使旅游企业越来越注重知识与人才的竞争,尤其是精通外语、熟识业务的
<正> 1993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梗阻10例,在护理方面实行了辩证施护。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小8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