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定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学化学基础内容中有许多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实验、计算等进行分析归纳、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特征和彼此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现将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把一些概念进行归类比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之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往往感到抓不住概念的要点,搞不清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容易混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复习。
1.收集学过的相对立的概念,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氧化与还原,可以从“高失氧”—“低得还”口诀中记忆理解;中和与水解,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当然,中和反应的酸或碱至少有一弱;加成与消去,可理解为:加成反应是不饱和烃的特征,向饱和性转化,消去反应一般发生在卤代烃和醇中,反应有不饱和烃和水等小分子生成。
2.列出本质相同又有差异的概念进行比较。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调条件为水溶液或融熔状态下,对象是化合物,电离程度的比较,同时可提问:物质能否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从而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还有像电解、电冶和电镀、原子与离子、取代与置换等。
3.列举概念中有相同“字”相比异同。如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分别进行举例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4.列举意义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例如:溶解度、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浓度,我们可以从定义着手进行单位的换算,从而掌握解题方法;裂化与裂解主要区别是温度、产物等的不同。
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开阔思路,明确几个概念的异同,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准确理解概念。
二、一些化学反应的归类比较
在学习化学时,同学常感到化学方程式复杂、纷繁,不易掌握。在总复习时从中理出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把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新旧知识的比较
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与特性,从而抓住事物本质,突出知识特征。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甲烷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制甲烷与无机化学中制取氧气、氨气的实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制取装置完全相同;还有像氯化氢和氯气的制取装置比较也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总结归纳出:判断制取的异同主要比较反应物的物态和反应条件。我们在学习碱金属时,碱金属的熔沸点随电子层的增加而降低,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熔沸点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升高。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他们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尽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按此循环往复,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四、同一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有许多化学实验,虽然反应现象是相同的,但反应原理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找出它们的差异。例如:足量的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的颜色就会消失,如果把石蕊溶液和木炭在一起煮沸颜色也会消失,两种实验表面现象相同,但前者是由于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而漂白,后者是由于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而使其褪色,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来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性质、实验之间异同,使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集中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善于把一些概念进行归类比较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概念之后,特别是在总复习时,往往感到抓不住概念的要点,搞不清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容易混淆。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归纳、比较复习。
1.收集学过的相对立的概念,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氧化与还原,可以从“高失氧”—“低得还”口诀中记忆理解;中和与水解,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当然,中和反应的酸或碱至少有一弱;加成与消去,可理解为:加成反应是不饱和烃的特征,向饱和性转化,消去反应一般发生在卤代烃和醇中,反应有不饱和烃和水等小分子生成。
2.列出本质相同又有差异的概念进行比较。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调条件为水溶液或融熔状态下,对象是化合物,电离程度的比较,同时可提问:物质能否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从而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还有像电解、电冶和电镀、原子与离子、取代与置换等。
3.列举概念中有相同“字”相比异同。如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分别进行举例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4.列举意义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例如:溶解度、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浓度,我们可以从定义着手进行单位的换算,从而掌握解题方法;裂化与裂解主要区别是温度、产物等的不同。
通过这些概念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开阔思路,明确几个概念的异同,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准确理解概念。
二、一些化学反应的归类比较
在学习化学时,同学常感到化学方程式复杂、纷繁,不易掌握。在总复习时从中理出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把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纳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新旧知识的比较
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与特性,从而抓住事物本质,突出知识特征。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甲烷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制甲烷与无机化学中制取氧气、氨气的实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制取装置完全相同;还有像氯化氢和氯气的制取装置比较也是相同的。这样可以总结归纳出:判断制取的异同主要比较反应物的物态和反应条件。我们在学习碱金属时,碱金属的熔沸点随电子层的增加而降低,比较卤族元素单质熔沸点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升高。故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他们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尽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按此循环往复,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
四、同一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有许多化学实验,虽然反应现象是相同的,但反应原理是不同的,通过比较我们不难找出它们的差异。例如:足量的氯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的颜色就会消失,如果把石蕊溶液和木炭在一起煮沸颜色也会消失,两种实验表面现象相同,但前者是由于氯气溶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而漂白,后者是由于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而使其褪色,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来分析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性质、实验之间异同,使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集中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