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拒绝”出发,向“三个倡导”迈进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入境”就是将学生引领到语言文字所构筑的优美的情境中去,使之由一位“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成为一名事件的“当事人”,进而融入故事情节,体察角色的情感变化,跟人物“对话”,喜其所喜,好其所好,乐其所乐,忧其所忧。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探究;读悟结合;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与训练。为此,教师要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和《“学讲”行动》等文件的精神,从“三个拒绝”出发,向“三个倡导”迈进,切实增强阅读课堂效益。
  一、拒绝琐碎的串讲分析,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笔者通过深入课堂调查,发现一些老师总是喜欢串讲,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往下讲,并且总是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完全成了课堂的主宰。这种教法较为落后,它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学生没有新鲜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了老师的灌输,目光慢慢变得呆滞,思维逐渐变得僵化,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泯灭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为扭转这一不良现状,给学习注入动力,教师应该切实贯彻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比如对六年级《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运用串讲的方式就是一节一节地往下讲,逐节地概括大意,从第1节一直讲到第7节。这种教法循规蹈矩,缺少新意,不能体现课改精神。而为了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要革新教法,拒绝琐碎的串讲分析,运用自主与探究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新思想指引下,《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的教学完全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通过交流反馈形成共识,即从不同方面对祖国进行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建设祖国的坚定决心。然后围绕“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祖国的”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与概括能力。为避免串讲,教师可以运用“学讲行动”的理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点选择诗歌中的一节或几节,进行自主研读、揣摩、交流,找出诗句所赞美的事物,圈画出其中关键词,体悟句子内涵。小组活动完成后,教师再要求推荐代表作汇报,相互评价,完善认识。这样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二、拒绝生硬的技术指导,倡导情境创设与读悟结合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诵读诗歌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朗读写景的散文,要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美景,如临其境;朗读叙事的文章,要能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幕幕情景,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指导。然而,笔者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的阅读指导步入了误区,是纯技术性的,诸如教师告诉学生哪个词语要重读,哪个地方语速要快,哪个句子应该读得激昂或舒缓一些,等等。这样的指导注重的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在技巧上做文章,而学生并没有动心、动情,只是在故意地拿腔捏调、装腔作势。
  为改变上述的低效局面,笔者认为,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情怡情,以读促讲,以读促悟。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曾强 调:“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他所说的“入境”就是将学生引领到语言文字所构筑的优美的情境中去,使之由一位“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成为一名事件的“当事人”,進而融入故事情节,体察角色的情感变化,跟人物“对话”,喜其所喜,好其所好,乐其所乐,忧其所忧。有了这样的情境与心境,朗读就会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要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跟亲人或要好的朋友离别时的场景,并描述一下当时的切身感受,以达到“移情”之目的;然后运用课件呈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图片,在这种难舍难分的情境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去掉文本中的提示语直接对话。学生因为触景生情,所以读得格外动情,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被传达出来了。这说明情境在阅读指导中发挥了“煽情”作用。
  关于朗读,其形式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教师一要依据文本所描写的内容来确定选择不同的形式,做到读悟结合,相互促进;二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朗读,以展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增强朗读自信。
  三、拒绝机械地死记硬背,倡导语言建构与语用训练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不能依赖于死记硬背。否则,会导致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反感。为此,教师应走出误区,摒弃低效的教法,着眼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语言建构与语用训练。
  比如教学《螳螂捕蝉》,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吴王一意孤行,决定攻楚,但是遭到众大臣的反对,那么他们会怎样劝说吴王使其打消这个念头呢?现在老师想跟你们一起合作来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你们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着,几位“大臣”陆续“诞生”,他们准备劝说吴王。大臣甲:“大王,在您的治理下,我国当今实力确实很强,攻打楚国肯定不在话下,可是这时其他诸侯国要是乘虚而入,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啊!所以敬请大王三思而后行。”大臣乙:“尊敬的大王,臣给您跪拜,攻楚一事务必深思熟虑,千万不可贸然行动啊!”……大臣丁正欲上前劝说,“吴王”不耐烦地站起了身,用巴掌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怎么你们胆敢不听我的使唤?你们眼里还有我这个国王吗?本王主意已定,谁敢阻挠我,我就处死谁!”众“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大声喘气。在座的听众也爆发出笑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示范表演后四人小组合作表演。上述教学环节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和语用能力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古诗的初始期也是关键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领略古诗之美、爱上古诗,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图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在古诗教学中融入趣味白话故事和生动形象画面,同时又不斷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寻找低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低段古诗教学;有效策略;《登鹳雀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3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窦桂梅《秋天的怀念》这一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结合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对当下散文教学模式提出一定教学建议,最终得出中学散文教学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改进,最终打造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课堂,推动散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窦桂梅;主题教学;散文教学;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初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以《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为例,阐述从“导”“读”“评”三个方面自主建构“整本书阅读”支架系统,培养初中学生阅读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阅读素养;支架系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
【摘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立足于汉字的组构规律,挖掘汉字的造字文化,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触类旁通;突破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看图画,溯字源,激发兴趣 
【摘要】语文要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细化,也是单元学习重点。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落地”呢?教师要用单元整合思维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从“解析语文要素,明晰单元核心;关注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研读课后练习,落实语文阅读要素;迁移课文表达,落实语文表达要素”这四个步骤来实施,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都是记叙古代文人盛会的序文,两篇序文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本文从序文文体、文中情景关系、立意、创作背景四个方面对这两篇序文进行比较,以期为两篇序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滕王阁序》;《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0-0079-
中韩女足第二回合大战惊心动魄!中国女足主场0比2落后,一只脚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置之死地的姑娘们没有放弃,不服输,抱着“摧坚绝胜”的信念,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充沛的体能不断冲击对手,生生把自己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紧紧地攥住了亚洲区最后一张奥运“入场券”。铿锵玫瑰,傲然绽放!  也因此,中韩大战、女足精神、王霜等词汇,为4月13日晚上各个热搜榜贡献了顶级流量,各种溢美之词扑面而来,成霸屏之势。的确,这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思维引向“思辨”,“思辨”联动“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推理、判断、辨析等思维能力。分析思辨性阅读失效失落现状,在实践中深化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把握教学“点”、建构教学“线”、铺展教学“面”,优化思辨性阅读教学,让思辨性阅读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阅读平台。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自主
【摘要】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项目式学习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比较可行的策略。在项目式学习的驱动和指向下,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化和浅表化。基于项目学习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分析《朝花夕拾》的文本特质的基础上,通过四大课型,多个任务群来推进教学。关注学生任务驱动意识下的“真读”,强调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主性、主动性
【摘要】通过笔者对江苏高考阅读文本的研究分析,应该对这一题型以及相关手法的考查有所阐述和展示,希望对今后的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说阅读;江苏高考;侧面描写;人物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近四年江苏高考阅读题的分析中,笔者通过认真的思考,试图掌握一些命题的热点,以及相应的应试策略,2014、2016和2017年都考了小说阅读,由此可见小说阅读在江苏高考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