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倡议开展“国际维绿行动”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我国在未来10年要增加4000万公顷造林,相当于种植600亿棵树,也就是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要为世界每一个人种大约10棵树。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特别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十亿棵树运动”已实现在全球植树70亿棵的目标,其中中国植树26亿棵,是各国中最多的,对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笔者建议中国不仅应该自己大规模植树造林,而且宜倡议开展以植树造林和保卫森林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维绿行动”(green-keepingmission),动员发达国家支援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植树造林,同时,如果中国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维绿”呼吁,也有利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拯救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掌握应有的倡议权和话语权。
  “国际维绿行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超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因为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总温室效应的比重超过60%。而森林植物和森林土壤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经济的“吸碳器”(二氧化碳吸收器)。据科学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的蓄积,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国际维绿行动”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保卫森林,阻止为了商业目的乱砍滥伐。自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除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外,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森林的破坏也是二氧化碳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1850年至1950年,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的碳累计达1500亿吨~1900亿吨,同期间由于森林破坏而排放的碳累计达900亿吨~1200亿吨。
  从1990年到2000年,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向全球扩展,全球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年近10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特别是号称“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遭到肆意砍伐和疯狂破坏,正在对地球环境造成灾难性恶果。“保卫森林”、“保卫热带雨林”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战斗”。
  森林具有“生时保环境,死后成资源”的双重性格,通过对森林的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为人类造福,特别是林木资源可转化为生物能源,被认为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能源”。林木资源还是建筑、造纸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可望获取“一举两得”效果:既可保环境,又可增资源,通过培育和开发林业生物能源,生产生物柴油和乙醇,增加生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有助于缓解人类面临的能源等资源危机,有助于促进为石油等资源的价格飙涨而焦躁的当今世界的安定。
  大规模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阻止沙漠化的扩大,甚至可以将已经沙化的土地转变、还原为“宜居、宜耕、宜草”的土地,相当于“制造”出具有农牧生产力的、可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效国土”。目前,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已达38亿公顷,每年仍有约600万公顷土地被沙漠化,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1公顷的土地被沙化。
  中国已经创造了许多通过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的成功事例,如在内蒙古地区种植沙漠作物,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重点地区,农民收入的1/3来自沙漠产业的发展。中美合资企业的百事(中国)公司(PelxsiCoChina)在内蒙达拉特旗沙漠边缘的大沙丘上办了第一个示范农场,种植土豆用于生产薯片,使原来一万多亩沙漠变成了良田,土豆亩产达2.8吨(最高亩产达到3.4吨),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约一吨),2003年百事公司所需的土豆原料有40%就是由自己种植提供的,低于外部收购成本。
  另外,还应该看到,发达国家拥有更为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经验,因此,“国际维绿行动”应成为发达国家支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援的平台。这种平台既可以是全球性的,由联合国牵头;也可以是地区性的,由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牵头。当务之急是选择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地区、沙化前线迅速推进的地区、大江大河源头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分国别、跨越国界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行动。
  正如“国际维和行动”(peacekeeping minion)那样,“国际维绿行动”也可以采取“军民合作”的方式,以各国军人为骨干,发挥军队的组织动员优势,带领当地广大的年轻人和志愿者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合理的种树治沙行动。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人类团结一致拯救文明的“同舟共济”精神,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南海,无疑已成为2012年度中国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的第一热词。  举黄岩岛事件为例。当风起于青萍之末,尽管在各种新媒体上、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中,事情已被热议得沸反盈天,但传统媒体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明眼人都知道,这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善意和克制,以及这种态度对媒体的影响。但是事情却不因为我们的善意和克制而缓解,终于我们没有再克制的理由。  不仅是黄岩岛。三沙市——中国这个最年轻的行政区划在这个时候横空出
《跨越帕米尔的友谊》  拉希德·阿利莫夫(塔) 尹树广(中)/著  2014年8月版  香港文汇出版社  持续发展与我们伟大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是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对外政策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有赖于中国政府在发展与邻国塔吉克斯坦关系中始终保持言行如一,以及两国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看法一致和相似。积极发展塔中在所有领域的双边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今年以来,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每况愈下,一些人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了中国应当更多介入中东地区事务的观点。目前中国在中东地区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但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才能让中阿关系更进一步发展?公共外交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实,不单单中国在思考介入中东的最佳方式。在军事介入被多次证明效果欠佳、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况下,美国也对自己的中东政策进行了反思。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上任后发表的首次演讲中就谈到:今天
是蓝营的“政治追杀”,还是绿营的“刻意抹黑”?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台独教父”李登辉涉嫌侵吞高达779万余美元的“国安密账”,于6月30日被台湾“最高法院检察署”特侦组起诉。在2012年台湾“总统”竞选日趋激烈之际,李登辉涉弊案件被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绿营大肆污蔑马英九当局在搞“政治追杀”,蓝营则强烈呼吁尊重司法独立空间。未来,“李案”的任何进展都将可能给本已激烈的蓝绿政争火上浇油,进而影
战争还是和平?这个问题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问题、利比亚问题、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中得以具象化。相形之下,东北亚地区和平和发展依然为主流,让人觉着欣慰。不过,各方关系冷热不均,也很有看点。  “冷”的几组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冷却型:朝鲜决意拥核,在核导开发方面加快步伐。金正恩执政三年来,唇齿相依的中朝关系持续冷却,两国未见高层交往。韩联社报道,按惯例每年举行的中朝双边纪念活动也被搁置或降格。  僵冷
1909年:收复东沙,巡视西沙  从19世纪中期起,我国南海诸岛开始为帝国主义所染指。英、德、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陆续到我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调查、测量和绘图。但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尚无意直接挑战我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因而未与我发生重大纠纷。  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直接侵犯我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序幕。中法战争中,中国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
2014年6月3日奥巴马访问波兰,双方就乌克兰局势发表看法,并讨论如何深化双边安全合作。4月初,乌克兰危机最高峰时,波兰就表现出明显的对俄强硬姿态,波兰总理甚至对北约在波兰的军事部署速度太慢表示不满。波兰外长也曾指出,希望北约能在波兰境内部署两个重武器旅。5月8日,在同来访的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会谈时,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表示将与政府讨论是否有必要将军费占GDP比例由1.95%提高到2%。即使乌克兰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算少了,对近在咫尺的韩国却一直无缘。不过,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韩国并不陌生:韩剧、韩国烤肉、大街上奔跑的韩国汽车等等构成了心中的韩国印象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中韩之间长期缺少联系,可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无法阻隔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的心理认同感,以致于两国在建交以后的短短时间里,关系急剧升温。21世纪初两国出现的“韩流”“汉风”,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热度早有心理准备
一场关于“美牛”的争斗  民进党“立院党团”采取坚壁清野的“焦土策略”,终于让国民党在6月15日本会期结束前解禁美牛进口的希望成为泡影。“美牛”案持续近十年,它为何在台湾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自2003年12月美国首度发现疯牛病以来,台湾要不要进口“美牛”就成为一大难题。2005年4月,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时任“行政院长”谢长廷恢复进口了美国牛肉,6月再度因疯牛病考量而禁止。2006年1月,苏贞昌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