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在文学批评和翻译领域建树颇丰,李健吾在小说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曾公开发表短篇小说三十余篇,先后出版过四部短篇小说集,中篇、长篇各一部。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称其文采“绚烂”①。中篇《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出版单行本时,朱自清欣然为之作序,赞誉甚高,小说出版后也广受好评。长篇《心病》在叶圣陶编辑的《妇女杂志》上连载,后出版单行本,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运用意识流艺术手法而创制的长篇佳作。然而,学界对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十分关注,却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其小说。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文本以阐明我国古典文学对李健吾的小说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及得失。
李健吾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其父酷爱古典诗文,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古典诗文和历史小说很感兴趣。自幼好学的李健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其国文和古诗词写作都得到过古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朱自清的亲自指点和教诲。②作为一个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他广泛地择取古典文学的各种长处,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运用精湛的民族文学积淀从事创作,其小说无论是在精神意旨、创作手法还是形式艺术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古典文学取法,成绩斐然。
李健吾是一位有着深厚古典文学艺术修养的作家,对古典小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到通俗小说《隐侠记》、《绣像飞陀全传》,再到《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明清小说,都是他所喜爱并津津乐道的。对于这些小说,他或有专门的批评,研究文章行世,或在文中屡次提及、品评。他对我国古典小说(李称之为“旧小说”)的态度在《旧小说的歧途》一文中基本可窥见。该文指出:“教训或者道学的情调是中国旧小说家一种普遍的应用。这与其全然归于一种士大夫的道德气质,倒不如分开看作一种作者的权变,一种引人入彀的食饵,或者自欺欺人的障眼法。他们差不多都不脱最初评话,或者说书人的影响,总想把正文(小说)看作闲情,而前后硬嵌上的闲文(教训)看作正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旧小说难以得到一种完美的发展,往往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这里,李健吾表达了对中国旧小说的总体艺术评价——“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作者还分析道:“中国旧小说,往往倒是社会最忠实的呈现,最能提供给社会学者一个历史的现实。但是,这只是一种材料,一种方便,却不能因之评判一部小说的价值。”③李健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社会学价值的认识也是在理的,并不是全部否定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他认为,“《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少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不曾作笼统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是基本贯穿着一种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学传统,作者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李健吾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继承和化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现实主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潮,是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传统。正如每种文艺的传统都有两面性,必须具体分析。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就有优秀的现实主义和蹩脚的“团圆主义”两种传统。④李健吾的小说对前者和后者都有继承,然而,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是主要的。从《李娃传》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是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同时发挥着揭露社会黑暗、讽刺时政、针砭时弊等战斗作用。谙熟古典文学的李健吾很好地发扬了这一传统,他的创作或是对生活于黑暗社会中下层平民苦难生活的描摹(《工人》、《母亲》、《母亲的梦》等),或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对人性的吞噬的揭露(《死的影子》、《青春》等),或是对封建思想所造成的病态人格的嘲讽(《以身作则》和《新学究》),或是对军阀统治下士兵生活的书写(《使命》等),无不处处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李健吾借鉴过西方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也运用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叙事传统和技法。如喜欢平铺直叙、爱用白描;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我国古典小说,不似西方小说那样多心理刻画和“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而是非常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主要是因为古典小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艺”,读者多为市井平民,也大都靠说书而流传,所以得靠故事性和传奇性来吸引读者。与此相联系,我国读者对故事性的要求也是很强烈的。李健吾深谙此理:没有一个民族不喜欢故事的,尤其是中华民族。从很久以来,说故事和听故事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特殊的习好。我们不仅有文人把它们写在纸上,更有民间用种种的方式或者艺术表演。章回小说是说书的一种发展,戏剧也未尝不是它的一种演进:它们的兴趣不在人物性格的创造,而在故事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传奇小说便是一个说明。⑤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末一个女人》、《陷阱》等小说就十分看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些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叙事有头有尾,传奇性很强。《私情》篇幅虽短,但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基本没有心理描写,靠的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完成了一个富有意趣的俏皮故事。其他反映士兵生活和下层普通人民生活的小说也大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这些小说能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与主流文学趣味迥异而导致文学史的评价不高。不仅如此,李健吾的这部分小说类似我国话本、评书,因过分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而相对忽视了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叙述技巧虽纯熟但主题流于平庸化,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尽管如此,李氏小说对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追求有助于纠偏“五四”新小说思想艺术水平高但可读性不强的倾向,可惜后来者对此并未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团圆主义”戴上“反现实主义”的帽子,这类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比如“才子佳人”小说有对封建家长反对子女婚姻自由,包办子女婚姻及子女生活的真实描写;“历史演义”小说也有某些历史真实的成分包含其中……就表现方式和叙事艺术而言,“大团圆”式的小说显然有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分。因而不得不承认,“团圆主义”也属于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也明显带有“团圆主义”的色彩。古典“大团圆”式的小说主要是表现在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这些作品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和磨难甚至是生死考验,最后终落得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此。《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主人公王有德的爱情遭到封建等级观念尤为严重的家长的强烈反对,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辛的反抗,终于结合。这部中篇小说受古典小说的影响甚浓,故事虽然俗套,但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私情》的主人公的爱情虽没有遭到家长的抵制,但也经历了波折才取得“团圆”。尽管李氏这些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明显有“团圆主义”的痕迹,但是又与“团圆主义”的古典小说有本质的不同。“团圆主义”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所以爱情婚姻的完满多数是靠封建统治阶级的施舍,以显示统治阶级的开明、宽容,达到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或者作者主观上没有这样明确的意识,纯粹是为了吸引听众和读者,但客观上依然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喻世明言》中的《金小玉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类小说并不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但或多或少散发着庸俗的气味。或许团圆的结局曾有嘲弄坏人,大快人心,带来短暂阅读快感的作用,却从根本上起着调和社会矛盾的消极意义。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等小说则不然,主人公爱情的完满结局或是靠个人富有智慧的坚决反抗,或是靠彼此间的爱情力量,基本没有借助外力。这与“五四”新文学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主旨一脉相承,因而其所起社会意义也是积极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形式艺术的吸纳
综观李氏小说,在形式艺术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较大。然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艺术对李健吾小说的影响随着创作的持续,痕迹越来越明显,以致到了《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如果不是主旨、意趣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本质区别,几乎可断定这是一部旧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最初两章刊于1928年8月《北京文学》第二期。1929年由岐山书店出版单行本。朱自清对其赞誉甚高。事实上,《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是李健吾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小说。李健吾的传记作者韩石山认为,此书“可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全篇用晋方言写成,所有常人用‘的’的地方,全用了‘得’,看似拗口,实则十分通畅,不,简直是欢畅”⑥。《一个兵和他的老婆》不仅“奇”在语言和故事上,而且也奇在形式上。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情节叙述完整,人物关系交代清楚,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引人入胜。有时作者还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民族特色甚浓。但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却不同于“旧小说”,主要体现在小说高扬“五四”新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时代精神,却没有任何说教成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初步自由意识、敢于反抗封建式家长的女性形象——张玉姐。她不满封建家长的婚姻安排,在出嫁前三天大胆逃离,经历了一场灾难后与解救自己的排长王有德相识、相爱。在遭到封建式家长的阻挠后,经过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小说也不无幽默地嘲讽思想腐朽、死板和愚钝的封建遗老。这部中篇小说的形式十分别致,明显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章回形式,但做了革新。章回体小说每章总以两句对仗句概括内容,每章总是叙述两个主要事件,这是所谓“话分两头”。这种形式为国人喜闻乐见。《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形式是“章”,但与古典小说的章不同:小说共分六章,每章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事件相继的发生连成情节,故事有头有尾,波澜起伏。李健吾保留了古典小说表现形式的优点,但又没有拘泥于旧有的形式。
更为新颖的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吸取了我国古代话本或平话小说的优长。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因带有口述文学的特征而与文言小说在叙述形式上有明显区别,故称作“话本”或“平话”。这些作品大多是口头文学的记录本,或是为口头文学创作的脚本。一般来说,“话本”是说话艺术的底本,供说书人使用而不是供读者阅读,但是刊印之后也同样变成可供阅读的本子,其叙述者带有明显说书人的特征,说书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自始至终都是由主人公王有德在向他的兄弟讲述他自己和他老婆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历经波折后以身相许的经过。王有德既是讲述者也是主人公,而且讲述人通篇采用白话口语。如果把叙述者换成一个不是作为主人公的说书人,《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简直就是一“话本”。此外,《陷阱》也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式:主人公在向巡警讲述发生在她和邻居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时,以极力澄清自己被诬陷的事实。这种叙事方式除保留了话本艺术的现场感和口语叙事的流畅感,再加上把主人公设置为“说书人”,更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和亲切感,读来给人别样的听觉享受和艺术享受。这种第一人称加通篇采用说书人讲述口吻的叙述方式是李健吾的创造,作者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只是后来不曾有人跟上,他本人也只是浅尝辄止。
总体而论,李氏小说对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化用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虽有过分倚重古典小说套路之嫌,这突出表现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和《私情》等篇什中,但他的艺术努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绝对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YQDRW200930)
注 释:
①鲁迅:《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西渭:《旧小说的歧途》,《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6日。
③⑥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④许怀中:《鲁迅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⑤李健吾:《文明戏》,《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为安康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
编校:董方晓
李健吾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其父酷爱古典诗文,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古典诗文和历史小说很感兴趣。自幼好学的李健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其国文和古诗词写作都得到过古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朱自清的亲自指点和教诲。②作为一个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他广泛地择取古典文学的各种长处,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运用精湛的民族文学积淀从事创作,其小说无论是在精神意旨、创作手法还是形式艺术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古典文学取法,成绩斐然。
李健吾是一位有着深厚古典文学艺术修养的作家,对古典小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到通俗小说《隐侠记》、《绣像飞陀全传》,再到《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明清小说,都是他所喜爱并津津乐道的。对于这些小说,他或有专门的批评,研究文章行世,或在文中屡次提及、品评。他对我国古典小说(李称之为“旧小说”)的态度在《旧小说的歧途》一文中基本可窥见。该文指出:“教训或者道学的情调是中国旧小说家一种普遍的应用。这与其全然归于一种士大夫的道德气质,倒不如分开看作一种作者的权变,一种引人入彀的食饵,或者自欺欺人的障眼法。他们差不多都不脱最初评话,或者说书人的影响,总想把正文(小说)看作闲情,而前后硬嵌上的闲文(教训)看作正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旧小说难以得到一种完美的发展,往往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这里,李健吾表达了对中国旧小说的总体艺术评价——“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作者还分析道:“中国旧小说,往往倒是社会最忠实的呈现,最能提供给社会学者一个历史的现实。但是,这只是一种材料,一种方便,却不能因之评判一部小说的价值。”③李健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社会学价值的认识也是在理的,并不是全部否定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他认为,“《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少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不曾作笼统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是基本贯穿着一种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学传统,作者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李健吾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继承和化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现实主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潮,是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传统。正如每种文艺的传统都有两面性,必须具体分析。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就有优秀的现实主义和蹩脚的“团圆主义”两种传统。④李健吾的小说对前者和后者都有继承,然而,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是主要的。从《李娃传》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是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同时发挥着揭露社会黑暗、讽刺时政、针砭时弊等战斗作用。谙熟古典文学的李健吾很好地发扬了这一传统,他的创作或是对生活于黑暗社会中下层平民苦难生活的描摹(《工人》、《母亲》、《母亲的梦》等),或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对人性的吞噬的揭露(《死的影子》、《青春》等),或是对封建思想所造成的病态人格的嘲讽(《以身作则》和《新学究》),或是对军阀统治下士兵生活的书写(《使命》等),无不处处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李健吾借鉴过西方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也运用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叙事传统和技法。如喜欢平铺直叙、爱用白描;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我国古典小说,不似西方小说那样多心理刻画和“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而是非常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主要是因为古典小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艺”,读者多为市井平民,也大都靠说书而流传,所以得靠故事性和传奇性来吸引读者。与此相联系,我国读者对故事性的要求也是很强烈的。李健吾深谙此理:没有一个民族不喜欢故事的,尤其是中华民族。从很久以来,说故事和听故事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特殊的习好。我们不仅有文人把它们写在纸上,更有民间用种种的方式或者艺术表演。章回小说是说书的一种发展,戏剧也未尝不是它的一种演进:它们的兴趣不在人物性格的创造,而在故事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传奇小说便是一个说明。⑤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末一个女人》、《陷阱》等小说就十分看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些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叙事有头有尾,传奇性很强。《私情》篇幅虽短,但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基本没有心理描写,靠的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完成了一个富有意趣的俏皮故事。其他反映士兵生活和下层普通人民生活的小说也大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这些小说能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与主流文学趣味迥异而导致文学史的评价不高。不仅如此,李健吾的这部分小说类似我国话本、评书,因过分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而相对忽视了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叙述技巧虽纯熟但主题流于平庸化,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尽管如此,李氏小说对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追求有助于纠偏“五四”新小说思想艺术水平高但可读性不强的倾向,可惜后来者对此并未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团圆主义”戴上“反现实主义”的帽子,这类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比如“才子佳人”小说有对封建家长反对子女婚姻自由,包办子女婚姻及子女生活的真实描写;“历史演义”小说也有某些历史真实的成分包含其中……就表现方式和叙事艺术而言,“大团圆”式的小说显然有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分。因而不得不承认,“团圆主义”也属于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也明显带有“团圆主义”的色彩。古典“大团圆”式的小说主要是表现在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这些作品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和磨难甚至是生死考验,最后终落得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此。《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主人公王有德的爱情遭到封建等级观念尤为严重的家长的强烈反对,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辛的反抗,终于结合。这部中篇小说受古典小说的影响甚浓,故事虽然俗套,但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私情》的主人公的爱情虽没有遭到家长的抵制,但也经历了波折才取得“团圆”。尽管李氏这些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明显有“团圆主义”的痕迹,但是又与“团圆主义”的古典小说有本质的不同。“团圆主义”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所以爱情婚姻的完满多数是靠封建统治阶级的施舍,以显示统治阶级的开明、宽容,达到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或者作者主观上没有这样明确的意识,纯粹是为了吸引听众和读者,但客观上依然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喻世明言》中的《金小玉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类小说并不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但或多或少散发着庸俗的气味。或许团圆的结局曾有嘲弄坏人,大快人心,带来短暂阅读快感的作用,却从根本上起着调和社会矛盾的消极意义。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等小说则不然,主人公爱情的完满结局或是靠个人富有智慧的坚决反抗,或是靠彼此间的爱情力量,基本没有借助外力。这与“五四”新文学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主旨一脉相承,因而其所起社会意义也是积极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形式艺术的吸纳
综观李氏小说,在形式艺术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较大。然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艺术对李健吾小说的影响随着创作的持续,痕迹越来越明显,以致到了《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如果不是主旨、意趣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本质区别,几乎可断定这是一部旧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最初两章刊于1928年8月《北京文学》第二期。1929年由岐山书店出版单行本。朱自清对其赞誉甚高。事实上,《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是李健吾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小说。李健吾的传记作者韩石山认为,此书“可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全篇用晋方言写成,所有常人用‘的’的地方,全用了‘得’,看似拗口,实则十分通畅,不,简直是欢畅”⑥。《一个兵和他的老婆》不仅“奇”在语言和故事上,而且也奇在形式上。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情节叙述完整,人物关系交代清楚,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引人入胜。有时作者还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民族特色甚浓。但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却不同于“旧小说”,主要体现在小说高扬“五四”新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时代精神,却没有任何说教成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初步自由意识、敢于反抗封建式家长的女性形象——张玉姐。她不满封建家长的婚姻安排,在出嫁前三天大胆逃离,经历了一场灾难后与解救自己的排长王有德相识、相爱。在遭到封建式家长的阻挠后,经过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小说也不无幽默地嘲讽思想腐朽、死板和愚钝的封建遗老。这部中篇小说的形式十分别致,明显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章回形式,但做了革新。章回体小说每章总以两句对仗句概括内容,每章总是叙述两个主要事件,这是所谓“话分两头”。这种形式为国人喜闻乐见。《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形式是“章”,但与古典小说的章不同:小说共分六章,每章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事件相继的发生连成情节,故事有头有尾,波澜起伏。李健吾保留了古典小说表现形式的优点,但又没有拘泥于旧有的形式。
更为新颖的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吸取了我国古代话本或平话小说的优长。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因带有口述文学的特征而与文言小说在叙述形式上有明显区别,故称作“话本”或“平话”。这些作品大多是口头文学的记录本,或是为口头文学创作的脚本。一般来说,“话本”是说话艺术的底本,供说书人使用而不是供读者阅读,但是刊印之后也同样变成可供阅读的本子,其叙述者带有明显说书人的特征,说书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自始至终都是由主人公王有德在向他的兄弟讲述他自己和他老婆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历经波折后以身相许的经过。王有德既是讲述者也是主人公,而且讲述人通篇采用白话口语。如果把叙述者换成一个不是作为主人公的说书人,《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简直就是一“话本”。此外,《陷阱》也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式:主人公在向巡警讲述发生在她和邻居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时,以极力澄清自己被诬陷的事实。这种叙事方式除保留了话本艺术的现场感和口语叙事的流畅感,再加上把主人公设置为“说书人”,更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和亲切感,读来给人别样的听觉享受和艺术享受。这种第一人称加通篇采用说书人讲述口吻的叙述方式是李健吾的创造,作者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只是后来不曾有人跟上,他本人也只是浅尝辄止。
总体而论,李氏小说对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化用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虽有过分倚重古典小说套路之嫌,这突出表现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和《私情》等篇什中,但他的艺术努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绝对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YQDRW200930)
注 释:
①鲁迅:《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西渭:《旧小说的歧途》,《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6日。
③⑥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④许怀中:《鲁迅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⑤李健吾:《文明戏》,《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为安康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硕士)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