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挖掘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这一课题的研究发现,目前学生的合作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意识。为此,笔者以此作为“铸心工程”,充分地挖掘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同伴合作。简单的合作行为在学生看来只是老师硬塞给自己的一个任务,学生的感觉是自己只要和别人一起做了就算完成任务,最后检查只要自己能过关就好。合作行为被简单地理解为 “拼凑式的个人叠加”,缺乏情感融合,合作没能深入到学生内心,无交流、走形式。
1.积极互赖、捆绑合作——萌生合作意识
在进行合作练习时,设定相应难度,个人无法实现,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如组织“搭桥过河”这样的集体小游戏作为学生挑战的共同目标(目标互赖)。为实现共同目标,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各司其职(角色互赖)。教师制定评价标准,要求必须集体完成任务,最后点评小组是成是败(奖励互赖)。让学生明确彼此的利益相互关联,他们便会在积极互赖的驱使下彼此交流、有效合作,教师最后点评引导学生“成功是集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失败却只需要一个人的疏忽”。学生便会明确:如何进行合作?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合作?从而萌生合作的意识。
2.广泛互动、体验成功——深化合作意识
组织合作练习应注意:合作并不是固定几个人的交流。学生的合作对象一般都是坐在他前后的同学或者同排小组成员,这样局限了学生的交流空间。如进行接力比赛时,教师为避免队伍调动而让学生按四路纵队的队伍将学生分成4组,组织进行了3次比赛后,有一个小组因为有几位运动能力不强的同学,导致输了比赛而相互攻击,一发不可收拾。合作既没起到锻炼作用,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在分组时应做到“广泛互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让整个群体形成互信互爱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接触中深化合作的意识。
3.情感考验、奉献包容——内化合作意识
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会有胜有负,合作关系中没有永远的和谐。当遇到挫折,受到打击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固步自封、责怪他人,造成合作的破裂。这时,教师就要学会运用“有效评价”这杆平衡秤,艺术地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奉献与包容上。评价着重点评能包容他人、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将合作精神提升到情感层面,让学生明确合作并不只是为了利益和成功,更多的是体验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从而内化合作的意识。
二、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老师,他打我”“我们小组太差劲了,我不要和他们一组了,都是他们害我输了” “是他先做的,我只是跟着学,你为什么不找他,要找我”……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体育老师在课上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学生遇到事情后,总想着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要承担的责任。责任感按强度分为:超弱类、较弱类、一般类、强烈类和超强烈类。学生属于超弱类,主要表现为缺乏起码的责任意识,缺乏对责任承担的基本情感体验,其所作所为全凭生理需要或感觉而定。因此,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定位在通过教育和训练使那些缺乏责任感的责任主体具备责任感。然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常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错过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契机。
1.宽容谅解不知行为,教育明确责任内涵
学生作为责任感超弱类群体,他们不是有意逃避或者是故意不履行责任,只是不知道责任到底是什么。教师必须摆正心态,宽容谅解他们无知的行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小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必须具备责任感,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明确责任内涵:①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责任感;②制定体育课责任制度:a.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自己负责b.勇于承认自己所犯错误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他人负责c.乐于为集体奉献力量,对集体负责;④坚持有效地渲染“有责任感光荣”的体育课堂氛围;⑤认识责任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强化“知”“行”“情”的转化
(1)“知”“化”“行”:教师在组织进行教学练习时,除了安排教学任务外,要让学生对照体育课堂责任制度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问自己三个问题:①我做的怎样?②一定是因为别人做的不好才失败吗?③我应该在集体中朝哪个方向努力?学生会从自我理性的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同时,利用他人评价督促学生改进不足。
(2)“行”“化”“情”:教师组织个人练习时,制定具体的个人要求,让学生自我处理,不得假手于人,及时进行检查和反馈,从行动上让学生对自己负责;要求学生利用每节课合作练习的时间,为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为自己的小组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在下课时进行点评:让受到帮助的同学对帮助他的同学说声“谢谢”;着重评选出小组的“爱心大使”,在全班面前表扬,让所有同学向其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一、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同伴合作。简单的合作行为在学生看来只是老师硬塞给自己的一个任务,学生的感觉是自己只要和别人一起做了就算完成任务,最后检查只要自己能过关就好。合作行为被简单地理解为 “拼凑式的个人叠加”,缺乏情感融合,合作没能深入到学生内心,无交流、走形式。
1.积极互赖、捆绑合作——萌生合作意识
在进行合作练习时,设定相应难度,个人无法实现,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如组织“搭桥过河”这样的集体小游戏作为学生挑战的共同目标(目标互赖)。为实现共同目标,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各司其职(角色互赖)。教师制定评价标准,要求必须集体完成任务,最后点评小组是成是败(奖励互赖)。让学生明确彼此的利益相互关联,他们便会在积极互赖的驱使下彼此交流、有效合作,教师最后点评引导学生“成功是集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失败却只需要一个人的疏忽”。学生便会明确:如何进行合作?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合作?从而萌生合作的意识。
2.广泛互动、体验成功——深化合作意识
组织合作练习应注意:合作并不是固定几个人的交流。学生的合作对象一般都是坐在他前后的同学或者同排小组成员,这样局限了学生的交流空间。如进行接力比赛时,教师为避免队伍调动而让学生按四路纵队的队伍将学生分成4组,组织进行了3次比赛后,有一个小组因为有几位运动能力不强的同学,导致输了比赛而相互攻击,一发不可收拾。合作既没起到锻炼作用,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在分组时应做到“广泛互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让整个群体形成互信互爱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接触中深化合作的意识。
3.情感考验、奉献包容——内化合作意识
体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会有胜有负,合作关系中没有永远的和谐。当遇到挫折,受到打击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固步自封、责怪他人,造成合作的破裂。这时,教师就要学会运用“有效评价”这杆平衡秤,艺术地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奉献与包容上。评价着重点评能包容他人、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将合作精神提升到情感层面,让学生明确合作并不只是为了利益和成功,更多的是体验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从而内化合作的意识。
二、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老师,他打我”“我们小组太差劲了,我不要和他们一组了,都是他们害我输了” “是他先做的,我只是跟着学,你为什么不找他,要找我”……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体育老师在课上都遇到过类似情况。学生遇到事情后,总想着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要承担的责任。责任感按强度分为:超弱类、较弱类、一般类、强烈类和超强烈类。学生属于超弱类,主要表现为缺乏起码的责任意识,缺乏对责任承担的基本情感体验,其所作所为全凭生理需要或感觉而定。因此,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定位在通过教育和训练使那些缺乏责任感的责任主体具备责任感。然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常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错过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契机。
1.宽容谅解不知行为,教育明确责任内涵
学生作为责任感超弱类群体,他们不是有意逃避或者是故意不履行责任,只是不知道责任到底是什么。教师必须摆正心态,宽容谅解他们无知的行为。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小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必须具备责任感,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明确责任内涵:①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责任感;②制定体育课责任制度:a.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自己负责b.勇于承认自己所犯错误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对他人负责c.乐于为集体奉献力量,对集体负责;④坚持有效地渲染“有责任感光荣”的体育课堂氛围;⑤认识责任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强化“知”“行”“情”的转化
(1)“知”“化”“行”:教师在组织进行教学练习时,除了安排教学任务外,要让学生对照体育课堂责任制度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问自己三个问题:①我做的怎样?②一定是因为别人做的不好才失败吗?③我应该在集体中朝哪个方向努力?学生会从自我理性的评价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同时,利用他人评价督促学生改进不足。
(2)“行”“化”“情”:教师组织个人练习时,制定具体的个人要求,让学生自我处理,不得假手于人,及时进行检查和反馈,从行动上让学生对自己负责;要求学生利用每节课合作练习的时间,为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为自己的小组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在下课时进行点评:让受到帮助的同学对帮助他的同学说声“谢谢”;着重评选出小组的“爱心大使”,在全班面前表扬,让所有同学向其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