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磨一剑
对于中国男子花剑来说,2012是强有力的切割线。之前,20年,是“三剑客”时代,尽管叶冲、王海滨和董兆致已于2004年奥运会后退役。“三剑客”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然从出道起就屡创纪录,但一直被天不助我的悲情所笼罩,因为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两项最重要的比赛中,他们总是功亏一篑。1994世锦赛,三人首次联手闯世界,即获得男花团体铜牌,名动江湖。但此后三人却踏上了一条宿命般的“荒诞之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因仓促上场而首轮即早淘汰;1999年世锦赛决赛惜败于法国获得银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决赛中在领先的情况下,诠释了剑客精神和江湖道义,却丢掉了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一次打入决赛,又一次银牌。少年子弟江湖老,三剑客的十年论剑,被量化成3届奥运会2枚银牌,在中国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中,这远远算不上成功,因为无论多少枚银牌,都不能叠加成一枚金牌。
晚“三剑客”10年左右出生的“新三剑客”,雷声、朱俊、马剑飞命运似乎更简单一些。2003年左右出道,北京奥运会小试身手,2010年超越前辈,夺得世锦赛(巴黎)团体冠军,2012年又有雷声再上一层楼,夺得伦敦奥运会个人金牌。新与旧的转换中,隐藏着中国男花生命策略的密码,那就是举国体制保护下的直接的代际传承。“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正是“新三剑客”的主教练。新与旧,既是判然有别的——悲怆与亮丽,也是一脉相承的——伟大而坚硬。

北京的冬日,位于朝阳区小营北路的王海滨国际击剑俱乐部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剑客——雷声。为了给他拍摄一组时尚大片,编辑特意选择俱乐部地下一层的酒窖作为拍摄地,当雷声进入这里时,立刻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在这里拍击剑主题的照片再合适不过了。”
雷声的第一反应不无道理,现代击剑运动从16世纪末法国贵族之间的击剑决斗演变而来,吸收了许多宫廷舞蹈的动作,观赏性超过实用性,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比剑过后,剑客们通常会把手中的剑换成美酒并相互交谈。击剑运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传统依然没有改变,“我曾经参加过一些欧洲的击剑邀请赛,比赛之余,运动员都会穿着休闲西装,手里拿杯红酒侃侃而谈。”在他看来,美酒与击剑是绝配,更能体现这项运动深厚的文化精髓。
脱下厚重的击剑服,雷声以时尚装扮出现在镜头前,时不时露出阳光帅气的笑容,这样的形象唯有让女生爱慕让男生羡慕。奥运夺冠前的雷声性格内向,仅在熟悉的朋友之间才能打开话匣子,但在这次拍摄期间,丝毫看不出他少言寡语的性格特点,跟摄影师交流来去自如,“或许是夺冠后接受采访越来越多,自己也更放得开吧。”雷声说。
在这个酒窖里,雷声身着时装,手举花剑,在摄影师镜头前展示着这项运动的魅力,如果时间在某个轨道上停留在伦敦时间2012年7月31日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的决赛场上,两幅时空中的画面将形成鲜明的对比。

“兴奋,但我很自信能战胜对手。”这是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决赛前雷声的心情,在这之前,雷声在个人赛一路斩将,接连刺“死”两为意大利名将。决赛的对手是赛会7号种子、埃及选手阿波尔卡西姆。赛前,主教练王海滨告诉他,既然站在了决赛赛场上就去拼一把,团体赛固然是重点,但个人赛机会来了还是得奋力争取。雷声很清楚王海滨的语意,曾经的三剑客多少次与奥运冠军擦肩而过,中国男花从来都没有在奥运会赛场上拿到一枚金牌,想到这些,一种莫名的动力随之涌上心头。
开赛没多久,雷声便6比2取得了领先,此时阿波尔卡西姆因伤叫了暂停,雷声头盖毛巾一动不动地坐在休息区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个时候满脑子想的还是技战术的东西,不能因为对手的暂停影响了我的竞技状态。”接受完治疗的阿波尔卡西姆回到赛场上的状态有了提升,迅速将比分拉近,在比赛尾声甚至反超,此时的王海滨坐不住了,向裁判施压得到了警告,雷声也以换剑的方式试图浇灭对手的势头。在他看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最后几剑,他坚决主动出击,裁判也在相互刺中的情况下,把比分判给了更加主动的雷声。15比13赢下比赛后,雷声一改平时沉闷的性格,摘下头盔,仰天长啸,跑下剑道与王海滨紧紧拥抱在一起。
“现在回忆起奥运会决赛的那一幕,依然激动,包括回国后看决赛的视频,看一次兴奋一次。”伦敦奥运会经历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雷声的心里。
在熟悉的人眼中,奥运之后雷声的生活状态“一直很忙”,各种媒体采访,节目录制,广告代言,但这并没有耽误他继续回到北大读书。2012年9月是各高校的开学季,雷声跟所有学生一样回到了校园,奥运冠军的身份并没有拉开他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奥运之后参加的活动非常频繁,有时候也会耽误课程,同学会帮我录音,然后发邮件给我,这样我也不会落太远。”如今,作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面临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他坦言自己还有许多课时需要完成。大学本科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考取北大的研究生,继续留在北大深造。
寒假来临,雷声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广州,在那里他将完成人生大事——与相伴7年的女友完婚。在外人看来,身高1米93的雷声和1米79的周雪可谓佳偶天成。雷声却觉得,两人能走到今天“挺不容易”。“她也是花剑运动员,1998年我们在市队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到省队、国家队都是队友。”雷声说,在国家队的时候,他和周雪经常聊天,相似的成长经历、思维方式让彼此感觉很有默契,“就是那时候谈恋爱的”。
周雪退下来之后选择出国深造,学成归国后在北京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任职,她离开了击剑但没有离开雷声,虽然在恋爱时期两个人聚少离多,但感情一直稳定,能一剑“刺中”雷声的人,唯有这个“开朗、简单、善良”的女孩。



藏在内心的那把剑
Q:刚办完喜宴,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婚前有什么不同?
A:目前看并没有太多感觉,毕竟刚办完婚礼,有很多事情需要打理,还没开始踏踏实实地过婚后的日子。
Q:成家后会不会觉得责任重大?
A:现在不是一个人过日子,已经组建起了一个新家庭,作为家里的男人,肩上的责任肯定是有的。我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Q:蜜月有什么计划?
A:打算带妇人去趟澳大利亚,我一直有个遗憾,当初周雪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我因为备战奥运会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望她,所以婚后带她故地重游算是个小小的补偿。
Q:打算什么时候培养下一代?
A: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毕竟都还年轻,不会那么早要孩子,可以好好享受享受二人世界。
Q:击剑在中国起步晚,当初如何接触这项运动?
A:刚接触击剑的时候,觉得这并不是一项体育运动,当时还在上小学,父母让我练习游泳,五年级的时候市体校的教练到学校里挑人,我就成为了培养对象。
Q:还记得第一次拿剑的感觉吗?
A:一开始接触这项运动真以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情景那样,运动员背后系根绳子,再拿把剑,感觉人会飞起来在空中打斗,就是好奇,慢慢才产生了兴趣。
Q:练习击剑初期,如何理解这项运动?
A:刚开始练击剑还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那个时候我年龄不大,喜欢过集体生活,跟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训练一起生活,感觉非常开心。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项运动除了基本的技术动作还需要一定头脑,算是一项智慧型运动,从此也就慢慢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Q:有没有想过会跟随你一辈子?
A:刚开始并没有想过,父母让我练习击剑的最初目的是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没有想往职业化发展。毕竟那个时候是学生,文化知识才是最主要的。
Q:为什么会走上职业体育道路?
A:早期父母并不支持,想让我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平凡地过日子。但当时我在市队里的表现还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放弃确实很可惜,教练认为我身体各方面素质非常适合练击剑,也给我的父母做工作,让我继续练习击剑,认为我只要努力肯定能练出来。
Q:选择竞技体育,完全是自己的想法还是父母的意愿?
A:我觉得应该是自己的意愿更多一些,父母怕我练击剑后会耽误文化知识,万一练不出来,以后的人生路很难走。
Q:这么长时间,有没有经历什么事让你有放弃的想法?
A: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毕竟自己选择了这条路,相信自己一定能走下去,即便2007年被诊断患有气胸,我也没放弃。
Q:击剑有重剑、佩剑和花剑,为什么会选择练习花剑?
A:一方面,我的启蒙教练就是练花剑出身,教我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练当初把这三把剑都摆在我面前,毕竟年龄小,花剑相对来说轻一些;再一方面,花剑技巧性更强,我自己也喜欢技巧性强的运动,综合这三方面,最终选择了花剑。
Q:从专业的角度看来,这三个剑种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A:花剑是比较基础性的剑种,它主要体现的是“刺”的技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守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击中的有效部位小,技巧性强,运动员对剑尖的控制能力强则占据主动;佩剑“刺”的技术几乎体现不出来,但需要运动员拥有更好的速度和爆发力;重剑没有主动和被动之说,但对运动员力量的要求较高,交锋能力强的选手更占优势。
Q:2002年进入国家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进入国家队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毕竟上升了一个竞技平台。那个时候老三剑客(叶冲、董兆致、王海滨)还没退役,进入国家队之后有机会跟他们一起练习,当时主要任务就是陪他们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
Q:陪老三剑客练习是什么感觉?
A:非常兴奋,毕竟他们三个人当时代表了中国的击剑运动,跟他们一起练习对我自己的技术能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Q:练习击剑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是什么?
A:在进入国家队之前的全国比赛当中,跟王海滨交手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我一剑之差输给了他,也就是因为那场比赛,教练把我带进了国家队。
Q:进入国家队后,你最大的改变在哪儿?
A:对击剑运动的重新认识,在三剑客的带领下,每个队员训练的劲头都特别足,他们三个人对击剑执着的精神感动所有队员,我也深有体会,击剑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运动,更是我的事业,自信有能力在成绩上取得突破。
Q:09年你选择进北大进修,为什么会选择去当一名学生?
A:学生时代我也有清华北大梦。如果不走职业竞技体育道路的话,肯定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父母的要求。08年奥运没取得理想的成绩,感觉遇到了瓶颈,光靠训练来提高不会有太多效果,试图换个环境,去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我从其他角度理解击剑。
Q:文化知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成长和积累,刚开始练习击剑的时候,教练总用“厚积薄发”来教育我,但并不明白其涵义,现在能充分理解,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我的运动竞技生涯非常有帮助。
Q:在学校与同学通吃同住,跟室友的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之前在训练队也是过集体生活,学校的生活对我来说毫无压力,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游戏,寝室里非常和谐。我在伦敦比赛期间他们也会在电视机前为我加油,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淳朴,我在学校也很享受。 Q:以奥运冠军的身份回归校园,面对各种签名合影会不会影响你学业?
A:其实学校是个非常温暖的地方,开学是有不少同学找我合影签名,这不会影响到我的学业,反而他们会帮助我,备战奥运期间落下的课程,同学也会帮我补课,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Q:北大进修,补充了文化知识,这让你对击剑运动是否能有新的认识?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A:击剑本身就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运动员对这个项目的理解非常重要,通过学校文化知识的学习,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提高,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击剑上,分析战术分析对手,对我来说就是整体的提高。另外,击剑是个速度型运动,一个交锋在几秒甚至零点几秒就会结束,运动员根本没时间多想,临场的决策和判断力尤其重要,这些素质光靠训练场上训练很难有质的变化,而在学校能开拓视野,融入社会,这让我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锻炼。
Q:击剑队生活和学校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A:都是集体生活,很多人会认为学校生活会更轻松,但我并不是这样认为,学校生活也有残酷地竞争,这跟在击剑队里的感觉非常相似。击剑是我的事业,赛场就是证明自己的地方,我需要奋进全力争胜,但在学校,心态就不一样了,在这里主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相对来说压力会小一些。
Q:你现在已经是大四的学生,面对即将毕业,目前的重心是学业还是训练?
A:两方面都会兼顾,就像奥运会备战时期,还是会在坚持上课。奥运会后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课程,训练和学业都不会放松。
Q:一个玩笑问题,你觉得写毕业论文难还是夺奥运冠军难?
A:当然奥运夺冠更困难,之前在学校的时候也完成了不少论文课题,虽然毕业论文要求高,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学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在击剑赛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比赛中,只能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胜负成败全都在自己,这两种感觉截然不同。
Q: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礼,你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平时对时尚如何理解?
A:击剑本身就非常时尚,它原本是欧洲的贵族运动,现代击剑运动员身形都比较瘦长,对我来说时尚更多的是意味着阳光和健康。
Q:喜欢穿什么类型的衣服呢?
A:穿得最多的还是运动服,没有训练任务的时候会选择穿牛仔衬衫这种比较休闲的衣服,潮装并不适合我,毕竟我的性格还是比较内向。另外我感觉自己穿上西装的形象也还不错(憨笑)。
Q:除了游泳和击剑,平时还喜欢什么运动?
A:篮球和羽毛球,特别是在学校,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体育运动。记得在大一的时候,还跟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赛,我们学院历史性地打进八强。不过事后被训练队知道了,禁止了这方面的运动,怕出意外影响正常的比赛和训练,但就我个人而言,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跟同学们一起运动。
Q:如果有闲时,一般选择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
A: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静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休闲时间,我会看看书,听听音乐,有条件的话到海边享受阳光。
Q: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击剑,会从事什么工作?
A:我的特长是理科,从小喜欢数学,如果不练击剑,估计会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Q:目前看来,觉得自己哪方面还需要加强?
A: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大多数运动员的成长都缺乏文化知识,之前也说过,文化知识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如果其他运动员在这方面薄弱,这样很容易拉开距离,要比别人更强,文化知识的补充必不可少。
Q:展望一下2016里约奥运会?
A: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参加2016年的奥运会,更希望团体能够取得好成绩,虽然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了一枚个人金牌,但团体没能挣到奖牌也是一个遗憾,我希望我的运动生涯能有个完美的结局。

对于中国男子花剑来说,2012是强有力的切割线。之前,20年,是“三剑客”时代,尽管叶冲、王海滨和董兆致已于2004年奥运会后退役。“三剑客”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然从出道起就屡创纪录,但一直被天不助我的悲情所笼罩,因为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两项最重要的比赛中,他们总是功亏一篑。1994世锦赛,三人首次联手闯世界,即获得男花团体铜牌,名动江湖。但此后三人却踏上了一条宿命般的“荒诞之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因仓促上场而首轮即早淘汰;1999年世锦赛决赛惜败于法国获得银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决赛中在领先的情况下,诠释了剑客精神和江湖道义,却丢掉了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一次打入决赛,又一次银牌。少年子弟江湖老,三剑客的十年论剑,被量化成3届奥运会2枚银牌,在中国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中,这远远算不上成功,因为无论多少枚银牌,都不能叠加成一枚金牌。
晚“三剑客”10年左右出生的“新三剑客”,雷声、朱俊、马剑飞命运似乎更简单一些。2003年左右出道,北京奥运会小试身手,2010年超越前辈,夺得世锦赛(巴黎)团体冠军,2012年又有雷声再上一层楼,夺得伦敦奥运会个人金牌。新与旧的转换中,隐藏着中国男花生命策略的密码,那就是举国体制保护下的直接的代际传承。“三剑客”之一的王海滨,正是“新三剑客”的主教练。新与旧,既是判然有别的——悲怆与亮丽,也是一脉相承的——伟大而坚硬。

北京的冬日,位于朝阳区小营北路的王海滨国际击剑俱乐部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剑客——雷声。为了给他拍摄一组时尚大片,编辑特意选择俱乐部地下一层的酒窖作为拍摄地,当雷声进入这里时,立刻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在这里拍击剑主题的照片再合适不过了。”
雷声的第一反应不无道理,现代击剑运动从16世纪末法国贵族之间的击剑决斗演变而来,吸收了许多宫廷舞蹈的动作,观赏性超过实用性,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比剑过后,剑客们通常会把手中的剑换成美酒并相互交谈。击剑运动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传统依然没有改变,“我曾经参加过一些欧洲的击剑邀请赛,比赛之余,运动员都会穿着休闲西装,手里拿杯红酒侃侃而谈。”在他看来,美酒与击剑是绝配,更能体现这项运动深厚的文化精髓。
脱下厚重的击剑服,雷声以时尚装扮出现在镜头前,时不时露出阳光帅气的笑容,这样的形象唯有让女生爱慕让男生羡慕。奥运夺冠前的雷声性格内向,仅在熟悉的朋友之间才能打开话匣子,但在这次拍摄期间,丝毫看不出他少言寡语的性格特点,跟摄影师交流来去自如,“或许是夺冠后接受采访越来越多,自己也更放得开吧。”雷声说。
在这个酒窖里,雷声身着时装,手举花剑,在摄影师镜头前展示着这项运动的魅力,如果时间在某个轨道上停留在伦敦时间2012年7月31日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的决赛场上,两幅时空中的画面将形成鲜明的对比。

“兴奋,但我很自信能战胜对手。”这是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决赛前雷声的心情,在这之前,雷声在个人赛一路斩将,接连刺“死”两为意大利名将。决赛的对手是赛会7号种子、埃及选手阿波尔卡西姆。赛前,主教练王海滨告诉他,既然站在了决赛赛场上就去拼一把,团体赛固然是重点,但个人赛机会来了还是得奋力争取。雷声很清楚王海滨的语意,曾经的三剑客多少次与奥运冠军擦肩而过,中国男花从来都没有在奥运会赛场上拿到一枚金牌,想到这些,一种莫名的动力随之涌上心头。
开赛没多久,雷声便6比2取得了领先,此时阿波尔卡西姆因伤叫了暂停,雷声头盖毛巾一动不动地坐在休息区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个时候满脑子想的还是技战术的东西,不能因为对手的暂停影响了我的竞技状态。”接受完治疗的阿波尔卡西姆回到赛场上的状态有了提升,迅速将比分拉近,在比赛尾声甚至反超,此时的王海滨坐不住了,向裁判施压得到了警告,雷声也以换剑的方式试图浇灭对手的势头。在他看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最后几剑,他坚决主动出击,裁判也在相互刺中的情况下,把比分判给了更加主动的雷声。15比13赢下比赛后,雷声一改平时沉闷的性格,摘下头盔,仰天长啸,跑下剑道与王海滨紧紧拥抱在一起。
“现在回忆起奥运会决赛的那一幕,依然激动,包括回国后看决赛的视频,看一次兴奋一次。”伦敦奥运会经历已经深深地印在了雷声的心里。
在熟悉的人眼中,奥运之后雷声的生活状态“一直很忙”,各种媒体采访,节目录制,广告代言,但这并没有耽误他继续回到北大读书。2012年9月是各高校的开学季,雷声跟所有学生一样回到了校园,奥运冠军的身份并没有拉开他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奥运之后参加的活动非常频繁,有时候也会耽误课程,同学会帮我录音,然后发邮件给我,这样我也不会落太远。”如今,作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面临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他坦言自己还有许多课时需要完成。大学本科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考取北大的研究生,继续留在北大深造。
寒假来临,雷声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广州,在那里他将完成人生大事——与相伴7年的女友完婚。在外人看来,身高1米93的雷声和1米79的周雪可谓佳偶天成。雷声却觉得,两人能走到今天“挺不容易”。“她也是花剑运动员,1998年我们在市队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到省队、国家队都是队友。”雷声说,在国家队的时候,他和周雪经常聊天,相似的成长经历、思维方式让彼此感觉很有默契,“就是那时候谈恋爱的”。
周雪退下来之后选择出国深造,学成归国后在北京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任职,她离开了击剑但没有离开雷声,虽然在恋爱时期两个人聚少离多,但感情一直稳定,能一剑“刺中”雷声的人,唯有这个“开朗、简单、善良”的女孩。



藏在内心的那把剑
Q:刚办完喜宴,现在的生活状态和婚前有什么不同?
A:目前看并没有太多感觉,毕竟刚办完婚礼,有很多事情需要打理,还没开始踏踏实实地过婚后的日子。
Q:成家后会不会觉得责任重大?
A:现在不是一个人过日子,已经组建起了一个新家庭,作为家里的男人,肩上的责任肯定是有的。我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Q:蜜月有什么计划?
A:打算带妇人去趟澳大利亚,我一直有个遗憾,当初周雪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我因为备战奥运会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望她,所以婚后带她故地重游算是个小小的补偿。
Q:打算什么时候培养下一代?
A: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毕竟都还年轻,不会那么早要孩子,可以好好享受享受二人世界。
Q:击剑在中国起步晚,当初如何接触这项运动?
A:刚接触击剑的时候,觉得这并不是一项体育运动,当时还在上小学,父母让我练习游泳,五年级的时候市体校的教练到学校里挑人,我就成为了培养对象。
Q:还记得第一次拿剑的感觉吗?
A:一开始接触这项运动真以为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情景那样,运动员背后系根绳子,再拿把剑,感觉人会飞起来在空中打斗,就是好奇,慢慢才产生了兴趣。
Q:练习击剑初期,如何理解这项运动?
A:刚开始练击剑还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那个时候我年龄不大,喜欢过集体生活,跟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训练一起生活,感觉非常开心。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项运动除了基本的技术动作还需要一定头脑,算是一项智慧型运动,从此也就慢慢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Q:有没有想过会跟随你一辈子?
A:刚开始并没有想过,父母让我练习击剑的最初目的是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没有想往职业化发展。毕竟那个时候是学生,文化知识才是最主要的。
Q:为什么会走上职业体育道路?
A:早期父母并不支持,想让我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平凡地过日子。但当时我在市队里的表现还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放弃确实很可惜,教练认为我身体各方面素质非常适合练击剑,也给我的父母做工作,让我继续练习击剑,认为我只要努力肯定能练出来。
Q:选择竞技体育,完全是自己的想法还是父母的意愿?
A:我觉得应该是自己的意愿更多一些,父母怕我练击剑后会耽误文化知识,万一练不出来,以后的人生路很难走。
Q:这么长时间,有没有经历什么事让你有放弃的想法?
A: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毕竟自己选择了这条路,相信自己一定能走下去,即便2007年被诊断患有气胸,我也没放弃。
Q:击剑有重剑、佩剑和花剑,为什么会选择练习花剑?
A:一方面,我的启蒙教练就是练花剑出身,教我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教练当初把这三把剑都摆在我面前,毕竟年龄小,花剑相对来说轻一些;再一方面,花剑技巧性更强,我自己也喜欢技巧性强的运动,综合这三方面,最终选择了花剑。
Q:从专业的角度看来,这三个剑种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A:花剑是比较基础性的剑种,它主要体现的是“刺”的技术,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守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击中的有效部位小,技巧性强,运动员对剑尖的控制能力强则占据主动;佩剑“刺”的技术几乎体现不出来,但需要运动员拥有更好的速度和爆发力;重剑没有主动和被动之说,但对运动员力量的要求较高,交锋能力强的选手更占优势。
Q:2002年进入国家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进入国家队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毕竟上升了一个竞技平台。那个时候老三剑客(叶冲、董兆致、王海滨)还没退役,进入国家队之后有机会跟他们一起练习,当时主要任务就是陪他们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
Q:陪老三剑客练习是什么感觉?
A:非常兴奋,毕竟他们三个人当时代表了中国的击剑运动,跟他们一起练习对我自己的技术能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Q:练习击剑过程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或事是什么?
A:在进入国家队之前的全国比赛当中,跟王海滨交手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我一剑之差输给了他,也就是因为那场比赛,教练把我带进了国家队。
Q:进入国家队后,你最大的改变在哪儿?
A:对击剑运动的重新认识,在三剑客的带领下,每个队员训练的劲头都特别足,他们三个人对击剑执着的精神感动所有队员,我也深有体会,击剑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运动,更是我的事业,自信有能力在成绩上取得突破。
Q:09年你选择进北大进修,为什么会选择去当一名学生?
A:学生时代我也有清华北大梦。如果不走职业竞技体育道路的话,肯定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这也是父母的要求。08年奥运没取得理想的成绩,感觉遇到了瓶颈,光靠训练来提高不会有太多效果,试图换个环境,去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我从其他角度理解击剑。
Q:文化知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成长和积累,刚开始练习击剑的时候,教练总用“厚积薄发”来教育我,但并不明白其涵义,现在能充分理解,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我的运动竞技生涯非常有帮助。
Q:在学校与同学通吃同住,跟室友的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之前在训练队也是过集体生活,学校的生活对我来说毫无压力,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游戏,寝室里非常和谐。我在伦敦比赛期间他们也会在电视机前为我加油,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淳朴,我在学校也很享受。 Q:以奥运冠军的身份回归校园,面对各种签名合影会不会影响你学业?
A:其实学校是个非常温暖的地方,开学是有不少同学找我合影签名,这不会影响到我的学业,反而他们会帮助我,备战奥运期间落下的课程,同学也会帮我补课,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Q:北大进修,补充了文化知识,这让你对击剑运动是否能有新的认识?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A:击剑本身就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运动员对这个项目的理解非常重要,通过学校文化知识的学习,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提高,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击剑上,分析战术分析对手,对我来说就是整体的提高。另外,击剑是个速度型运动,一个交锋在几秒甚至零点几秒就会结束,运动员根本没时间多想,临场的决策和判断力尤其重要,这些素质光靠训练场上训练很难有质的变化,而在学校能开拓视野,融入社会,这让我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锻炼。
Q:击剑队生活和学校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A:都是集体生活,很多人会认为学校生活会更轻松,但我并不是这样认为,学校生活也有残酷地竞争,这跟在击剑队里的感觉非常相似。击剑是我的事业,赛场就是证明自己的地方,我需要奋进全力争胜,但在学校,心态就不一样了,在这里主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相对来说压力会小一些。
Q:你现在已经是大四的学生,面对即将毕业,目前的重心是学业还是训练?
A:两方面都会兼顾,就像奥运会备战时期,还是会在坚持上课。奥运会后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完成课程,训练和学业都不会放松。
Q:一个玩笑问题,你觉得写毕业论文难还是夺奥运冠军难?
A:当然奥运夺冠更困难,之前在学校的时候也完成了不少论文课题,虽然毕业论文要求高,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学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在击剑赛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比赛中,只能靠自己,没有人能帮你,胜负成败全都在自己,这两种感觉截然不同。
Q: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礼,你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平时对时尚如何理解?
A:击剑本身就非常时尚,它原本是欧洲的贵族运动,现代击剑运动员身形都比较瘦长,对我来说时尚更多的是意味着阳光和健康。
Q:喜欢穿什么类型的衣服呢?
A:穿得最多的还是运动服,没有训练任务的时候会选择穿牛仔衬衫这种比较休闲的衣服,潮装并不适合我,毕竟我的性格还是比较内向。另外我感觉自己穿上西装的形象也还不错(憨笑)。
Q:除了游泳和击剑,平时还喜欢什么运动?
A:篮球和羽毛球,特别是在学校,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体育运动。记得在大一的时候,还跟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赛,我们学院历史性地打进八强。不过事后被训练队知道了,禁止了这方面的运动,怕出意外影响正常的比赛和训练,但就我个人而言,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跟同学们一起运动。
Q:如果有闲时,一般选择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
A: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静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休闲时间,我会看看书,听听音乐,有条件的话到海边享受阳光。
Q: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击剑,会从事什么工作?
A:我的特长是理科,从小喜欢数学,如果不练击剑,估计会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Q:目前看来,觉得自己哪方面还需要加强?
A: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大多数运动员的成长都缺乏文化知识,之前也说过,文化知识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如果其他运动员在这方面薄弱,这样很容易拉开距离,要比别人更强,文化知识的补充必不可少。
Q:展望一下2016里约奥运会?
A: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参加2016年的奥运会,更希望团体能够取得好成绩,虽然2012年伦敦奥运会取得了一枚个人金牌,但团体没能挣到奖牌也是一个遗憾,我希望我的运动生涯能有个完美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