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8个月于2010年4月29日收治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后恶心、反酸、嗳气,无其他不适.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门诊行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探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包块,表面光滑,触之滑动.EUS检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黏膜下探及一直径约l cm的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黏膜桥相连,病变处
【机 构】
:
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8个月于2010年4月29日收治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后恶心、反酸、嗳气,无其他不适.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余年,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门诊行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探及一大小约1.2 cm×1.0 cm包块,表面光滑,触之滑动.EUS检查:十二指肠球降交界部黏膜下探及一直径约l cm的椭圆形包块,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周围有黏膜桥相连,病变处可见均匀低同声团块,起源于固有肌层,向腔外突出.门诊诊断为间质瘤.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肝肾功能、PT系列均正常;HBs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腹部CT检查:肝、胆、脾、胰、肾等无异常改变,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见一突向腔内的包块,增强后明显强化(图1)。
其他文献
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引流方式主要有前腹壁切开引流、经腹腔镜前入路引流、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等。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良性疾病,改良Heller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标准术式.我科196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手术附加膈肌瓣成形术治疗1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疗效满意。
脾结核较为罕见,近几年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24例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脾结核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脾结核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年龄44岁.本组患者均有长期不明原因、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12例,消瘦4例,纳差15例,乏力12例,左上腹疼痛14例,咳嗽4例,脾区叩击痛4
在过去的10余年中,学者们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GIST的治疗策略.现在,对于GIST的治疗已经由原来单一的手术切除发展为针对不同病情,采取包括手术、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个体化综合治疗[1-3].本文就近年来关于GIST的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阐述。
机器人外科的产生是远程外科、军事外科以及微创外科三方面结合的直接结果.在越来越多的腹部外科国际会议上,机器人外科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美国胃肠和内镜外科医师学会微创机器人协会于2007年12月颁布了机器人外科的共识[1].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于2009年10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大会.自2009年初以来,在国内普通外科的很多会议上,都有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腹部外科的手术展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小便黄10 d于2009年12月8日入院.2009年11月28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小便黄,伴厌油、纳差,无畏寒、发热、恶心及呕吐,无明显腹泻、黑便及血便.在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左肝管内中等回声团伴左肝内胆管扩张.未予特殊治疗.门诊以"肝门部胆管癌"收入我院。
1临床资料患儿,女,11岁.玩耍跌倒后持续上腹疼痛数小时,曾饱食后腹胀1年余.于当地医院行彩超及CT检查,结果提示胰头约7 cm×6 cm实性占位性病变及腹腔少量积液(图1).以“闭合性腹外伤,胰头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于2011年4月29日急诊转入我院.体格检查:体质量31 kg,体温37.7℃,脉搏121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 mm Hg(1mm Hg=0.133 k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因间断发热1个月于2009年8月8日收治入院.患者于2009年5月5日因原发性肝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在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基泼尼松龙三联方案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009年7月5日患者出现间断发热、腹泻,无咳嗽、咳痰、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体温波动在37.3~38.4℃.患者既往无结核病史,术后无明确结核病患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由原来的《消化外科》传承而来,2002年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消化外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在名誉总编辑黄志强院士、总编辑董家鸿教授以及编辑们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下,在200余名国内外著名消化外科领域专家所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该期刊于2003年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7年正式加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
RFA技术自1993年被应用于肝脏实体肿瘤治疗领域,因其具有消融彻底,最大限度保留肝实质,风险小,死亡率低,成本效益高,可重复治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认可及重视[1-2].尽管RFA较手术及冷冻等其他局部治疗安全,但其引发的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亦不容忽视[3-7].然而肝癌RFA治疗后肝内胆管(以下简称胆管)损伤的报道较少,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肝癌RFA致胆管损伤的报道,以阐明胆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