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训练中尝试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研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umph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词语的教学立足生活,使理解充满情趣;句子的训练融以情感,使积累充满意趣;篇章的分析渗透人文,使运用充满理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语言的感受、理解、运用为基本内容,从语言出发,感悟内容,激发情感,再回归语言,使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提高,情感世界得到丰富,精神世界得到熏陶,从而真正体现阅读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训练;情感体验;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23-2
  小学语文的新一轮课改让我们认识到小语姓语,于是在很多的公开课上,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字词句段篇的分析步步到位,修辞篇章结构的点拨比比皆是。老师恨不得把文本出现的所有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呢,努力地接受着老师灌输的知识技能,情感的河流逐渐干涸,思维的光芒逐渐泯灭。诚然,小语姓语,语言文字的训练意识决不可丢,但小语也姓小,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思想情感也同样需要学生以本真的方式去体验。无法想象,丢弃了情感体验的语文课堂还是生命流淌的课堂,丢弃了情感体验的语言训练还是鲜活真实的语言存在。著名青年教师蒋军晶提出了“指向体验和表达的语文教学”,笔者也以为,语文教学应该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实现情感的共鸣、认识的提高,继而再提升个体言语能力的过程。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且有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词语的教学立足生活,使理解充满情趣
  俗话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应重视词语教学。新课程下的词语教学更应重感悟、重经验、重积累,它不是语文课的点缀,而应扎扎实实地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词语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直处于积极生发的状态,让词语教学达到“春风化雨了无痕”的理想境界?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要学习的词语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达到情意的共鸣。因此,注重词语与生活的联系,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是语言训练中尝试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第一步。
  1.创设生活的情境,使词义的感悟水到渠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那么,由文字组成的词语就更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要注重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提高个体言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有一个词“质感”,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上课时,我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质感?”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质感就是物体特有性质的真实感。”这是词典上的解释。如果仅仅满足于标准答案,那么教学也不必再纠缠下去。可是如果从学生的发展目标来考虑,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来考虑,这个答案远远不够。于是我继续引导:“摸摸课桌,什么感觉?”生答:“光滑的,硬硬的。”另一生补充道:“冷冰冰的。”我说:“对了,这就是课桌给我们的真实感觉。再摸摸自己的校服,什么感觉?”生说:“软软的,但有些粗糙——”我说:“看来我们的校服质量不是很好,布料还可以再细腻些!”话音刚落,教室里腾起了一片愉快的笑声。我又接着说:“有些东西不用摸,光看,你就能感受到它的质感。比如说玻璃——”话音未落,学生已经接腔了:“玻璃是透明的!”“玻璃是硬硬的,冷冰冰的!”……随着一句句童声稚语,学生对“质感”一词的理解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2.联系已有的经验,使词语的品味浑然天成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在对词语获得了感性的经验后,个体对词语的理解、品味便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这个高度在于,他懂得了词语所蕴含的更多的含义,体会到了这个词语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常此以往,学生的言语能力便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
  二、句子的训练融以情感,使积累充满意趣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教学处于字词和段篇教学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扎实进行句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乃至学习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艺术化地开展句子教学,使学习积累的过程充满意味、乐趣?我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状态、情感体验,让句子的教学和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他们才能兴致盎然地主动学习。据此,我们要善于创设真情流淌的课堂气氛,及时捕捉学生情感的触点,敏锐挖掘句子内部的情意、韵味,使句子的教学变得亲切可感,生动有趣。
  1.及时捕捉情感的碰撞点,使语感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实,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元的,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间情感的碰撞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习得语言,培养语感。
  2.在情感的生发处引发想象,使表达内化为心灵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影片或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进行具体可感的想象,以补白、丰满句子的意蕴,使表达内化为心灵的需要,从而为言语训练提供行之有效的素材。   3.关注句子的表达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每个句子都有它内在的表达形式。按句子的语气来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按修辞的手法来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有梯度有层次地让学生对各种句子有个大概的认知,在实际的表达运用中应指导学生能适当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的结构密码,通过比较玩味,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对善于发现密码的同学应及时地表扬鼓励,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使他们获得情感的愉悦。经常展开这样的评价和指导,学生会在情感激励中自然而然地关注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总之,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在小学语文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内容,内化情感,扎实训练,注重评价,让句子的训练活色生香,充满意趣。
  三、篇章的分析渗透人文,使运用充满理趣
  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篇章结构的分析,并对结构密码进行内化。对于高年级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篇章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那么如何在篇章的分析中渗透情感、人文的东西,使枯燥的文法知识变成学生自觉的积累与运用?笔者以为:优化教学方法,在篇章的分析中注重文化的渗透和志趣的培养,这是非常必要的。
  在篇章的分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熏陶,在积极的状态中传授相关的文法知识,这样的语言训练才会情理共生,收到实效。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表现形式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著名教授李维鼎也早就认定了“语文课”就是“言语课”的基本事实,揭示了“言意互转”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确实,语文课就是言语课,但是语言训练离不开情感体验地相辅相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语言的感受、理解、运用为基本内容,从语言出发,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内容,激发情感,再回归语言,从而促使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提高。我想这样的阅读教学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专题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1).
  [3]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