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提出了由“建构目录、完善目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应用训练和问题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组成的“目录式”教学法。以“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目录式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目录式教学法;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上课听得懂,但遇到习题则不知从何下手或看似简单的题目却一做即错。这是许多高三师生在一模、二模考试后经常遇到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如此充分的复习后还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提高?这是笔者多年任教高三一直重点关注并思考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但让学生独立从试题信息提取所需知识,并对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推演和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迁移、应用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困难,问题根源突出表现在知识的“储存、提取、迁移和应用”等四个主要环节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的问题,是学生在高考前二轮复习中成绩提升的关键所在。知识的存储是第一环节,如何使知识梳理有序、分类存储、规律记忆,从而便于快速取用,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充分理解、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归类、自我存储、自我管理,就如同一位图书管理员一样,要构建知识目录,使知识“目录化、结构化、有序化”。为此,笔者采用“目录式”教学法进行单元知识的二轮复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架构知识目录,厘清重点知识目录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相关的应用性问题进行检测来考察知识目录的提取、迁移、转化与应用情况,不断检验、完善、发展目录,达到“纲、目、点”结合,最终起到巩固双基、提升能力的目的。
2 目录式教学法介绍
目录式教学法是应用于高三化学二轮单元性复习中的一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它一般包括“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单元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合理构建概念与知识的根目录、完善对应子目录、分析理解同级目录间的关系等)、互动交流完善(小组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评价与修改完善等)、实践与应用(针对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的理解、应用、纠错精编精选习题,创新知识考查形式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练习)和总结归纳”四个主要步骤进行。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目录式教学法主要有“建构目录、完善目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应用训练和问题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的具体关系与教学基本流程如图1。
随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根目录知识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知识属性看,前两者为化学反应理论(速率理论与平衡理论),分属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研究范畴,后者是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从学习目的看,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主要为指导工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应用是落脚点,也是今后考查的重点;从两条理论的关系看,化学动力学关注的是化学反应的快慢、应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而化学热力学是应用热力学三大定律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及限度,化学平衡关注反应的限度,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速率快慢不代表反应限度大小,理论上反应限度大的反应速率可能很慢(如常温常压下的合成氨反应);同时,只有反应方向可行且具有一定反应限度的反应,研究提高反应速率的条件和措施才有意义;因此生产中两者均要关注,如有冲突时,要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如合成氨反应中温度条件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宏观思维、联系观点和辩证方法的结合。随后,学生分别就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影响因素等)和化学平衡知识(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移动、平衡常数)及工业生产(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硫酸)进行分析研究,逐级建立子目录,如图3所示。
3.4 重点知识的应用性训练
单元知识目录构建完成后,教学中需要针对重点知识目录进行应用性训练,教师以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运用知识目录帮助学生提取、迁移、应用,达到检验、反馈和完善知识目录,不断提升能力的目的。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中,教学中选择了下面两个典型例题:
学生通过三次变式练习,分析在不同反应、不同条件下气体质量、物质的量、容器体积等的“变与不变”,在感悟中理解“前变后不变”才是化学平衡状态中“定”的特征,进而从本质上把握平衡状态的特征与规律。
4结语
就高三学生而言,学生在经过短暂的几个月的学习之后,高中化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初步建立,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前提);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出发,学生基于知识理解基础上的迁移、转化和应用等的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处在一个“内化提升”的关节点上,学生要求“能力提升”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时机保障(内需);在经过高三一轮复习后,就化学知识本身而言,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大进行了拓展、丰富,内容繁多,客观上必须要求建立高效的知识目录结构,这为目录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内容与案例保障(外需)。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实施目录式教学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5:51~56.
关键词:目录式教学法;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上课听得懂,但遇到习题则不知从何下手或看似简单的题目却一做即错。这是许多高三师生在一模、二模考试后经常遇到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在如此充分的复习后还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在教学中改进提高?这是笔者多年任教高三一直重点关注并思考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但让学生独立从试题信息提取所需知识,并对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推演和相似、易混淆知识点的辨析、迁移、应用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困难,问题根源突出表现在知识的“储存、提取、迁移和应用”等四个主要环节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的问题,是学生在高考前二轮复习中成绩提升的关键所在。知识的存储是第一环节,如何使知识梳理有序、分类存储、规律记忆,从而便于快速取用,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充分理解、合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归类、自我存储、自我管理,就如同一位图书管理员一样,要构建知识目录,使知识“目录化、结构化、有序化”。为此,笔者采用“目录式”教学法进行单元知识的二轮复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架构知识目录,厘清重点知识目录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相关的应用性问题进行检测来考察知识目录的提取、迁移、转化与应用情况,不断检验、完善、发展目录,达到“纲、目、点”结合,最终起到巩固双基、提升能力的目的。
2 目录式教学法介绍
目录式教学法是应用于高三化学二轮单元性复习中的一种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它一般包括“学生小组活动(分析单元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合理构建概念与知识的根目录、完善对应子目录、分析理解同级目录间的关系等)、互动交流完善(小组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评价与修改完善等)、实践与应用(针对核心知识与关键概念的理解、应用、纠错精编精选习题,创新知识考查形式进行针对性训练与练习)和总结归纳”四个主要步骤进行。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目录式教学法主要有“建构目录、完善目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应用训练和问题反馈”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的具体关系与教学基本流程如图1。

随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根目录知识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知识属性看,前两者为化学反应理论(速率理论与平衡理论),分属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研究范畴,后者是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从学习目的看,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学习主要为指导工业生产服务的,工业应用是落脚点,也是今后考查的重点;从两条理论的关系看,化学动力学关注的是化学反应的快慢、应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而化学热力学是应用热力学三大定律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及限度,化学平衡关注反应的限度,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速率快慢不代表反应限度大小,理论上反应限度大的反应速率可能很慢(如常温常压下的合成氨反应);同时,只有反应方向可行且具有一定反应限度的反应,研究提高反应速率的条件和措施才有意义;因此生产中两者均要关注,如有冲突时,要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如合成氨反应中温度条件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宏观思维、联系观点和辩证方法的结合。随后,学生分别就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影响因素等)和化学平衡知识(概念、特征、影响因素、移动、平衡常数)及工业生产(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硫酸)进行分析研究,逐级建立子目录,如图3所示。



3.4 重点知识的应用性训练
单元知识目录构建完成后,教学中需要针对重点知识目录进行应用性训练,教师以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运用知识目录帮助学生提取、迁移、应用,达到检验、反馈和完善知识目录,不断提升能力的目的。如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单元中,教学中选择了下面两个典型例题:

学生通过三次变式练习,分析在不同反应、不同条件下气体质量、物质的量、容器体积等的“变与不变”,在感悟中理解“前变后不变”才是化学平衡状态中“定”的特征,进而从本质上把握平衡状态的特征与规律。
4结语
就高三学生而言,学生在经过短暂的几个月的学习之后,高中化学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框架初步建立,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前提);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出发,学生基于知识理解基础上的迁移、转化和应用等的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处在一个“内化提升”的关节点上,学生要求“能力提升”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为目录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时机保障(内需);在经过高三一轮复习后,就化学知识本身而言,知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大大进行了拓展、丰富,内容繁多,客观上必须要求建立高效的知识目录结构,这为目录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内容与案例保障(外需)。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实施目录式教学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