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应对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122700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投入低产出”是高中语文教学一直难以走出的怪圈,教师在努力地讲解,学生在努力地学习,花的功夫和时间不少,耗费的精力也不少,但教学效果始终难以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关注教材和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角度反思语文课堂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
  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找考点,研究考试方向,而不能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难让语文教学得到质的提升。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需要落实到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要让高中语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教师还得更新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模式,多引导学生参与。
  一、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学
  以阅读教学为例,从写作背景到课文内容,从课堂内容到中心思想,从修辞到语言特点,教师讲解透彻,甚至是无处不到,但一旦考试,哪怕是教师三番五次强调的考点,学生还是会做错。再以文言文为例,就翻译而言,在课堂中教师精准到了每个字、词,但学生却没有达到教师理想的要求。原因何在?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教师往往忽视了一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个体。
  要让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首先得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语文。就高中生而言,无论是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还是学习方法、经验等都足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多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构建知识。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对于“三·一八”惨案,若是在课堂中讲解,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而把该事件精确到死亡人数,但教师讲了,学生是否就理解了,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在教学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去了解背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获得了感知,也就自然为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二、提倡问题探究,引导学生交流
  高中语文“高投入低产出”,投入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的投入也较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听教师讲,探究的时间少,更不用说完成各类抄写、背诵、练习等任务,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较大,但语文学习效果始终难以提升。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重点,对难点内容没有获得理解,在完成各类作业中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哪怕学生是在认真完成,但因没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效果也难以提升。
  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转而以问题作为引导,多让学生探究交流。
  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还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其体验。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安德烈·索科洛夫的遭遇概括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并交流,尝试概括,再进行相应的指导,归纳遭遇,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在探究,对索科洛夫的遭遇会有更深的理解。同样,在对索科洛夫形象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围绕“哭”进行,即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体会索科洛夫的情感。
  如此,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要在教師的问题引导下阅读,和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理解和体验会更加深刻,对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更加深入,在完成练习或作业中才会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点拨指导学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倡合作,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这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实际而预设好课堂活动。如古诗词教学,导入新课后组织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汇引导学生探究诗意,弄清诗意后对诗歌的主题、内涵、象征意象展开探究,只有做好预设,方能保证课堂活动有序的展开。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根据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还要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如在《一个人的遭遇》的探究中,先设问“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围绕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找出关键词句,交流感受。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语言进行。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明确眼泪所包含的一是“坚强”,因为白天不当着孩子面流泪;二是“追悔”,因为“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三是“担忧”,因为“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
  在对学生点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充或精讲,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在课堂中,为节约时间,可提前做好课件,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四、强调语用功能,引导学生应用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更关注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痛处,也是导致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的语用功能,就是要立足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的确,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学习了语文,但落实到应用中,常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等问题,应用能力堪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应用,要结合课文教学引导学生模仿。如小说的阅读,情节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安排的,那么,在写作中就可仿照来安排事件,从而清楚地记事。如人物形象的描写,所学课文中采用了动作、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那么,在写作中,也可仿照作者的方法,应用人物描写方法来写人物。再如写作中,要写真情实感,那么,无论是记事还是抒情,就应少些矫揉造作,多些真诚,以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高中阶段的语文是继小学、初中之后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人文性学科,是富有较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人文情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探究,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同时,教师要发挥好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多引导学生探究、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学生应用,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让语文教学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吴县中学(215000)
其他文献
《史记》中的人物高低贵贱、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帝王将相、游侠刺客,无不在《史记》里再现自己的人生。史家讲究的是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以客观立场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是史家的基本操守。至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自会留给读史的人去评说。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史记》这部作品就不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呢?从书中的有关文章看,未必如此。古人云,言为心声,纵然是史官,司马迁恐怕也未能免俗。  一、《史记》里的悲剧人物
实现受教公平,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但是学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所处的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农村学校这种差异性特别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