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文豪和一座尚书府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10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令我久久仰视周村的,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商业重地,更因为它是一个文学高地!蒲松龄的文学巨著《聊斋志异》就诞生在这里。这便有“蒲学圣地,聊斋渊源”之谓。
  
  在中国文学史上,《聊斋志异》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它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的明珠。因此,蒲松龄与莫泊桑、契科夫同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的中外影响是巨大的。如今,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戏曲剧本不胜枚举,聊斋故事已天下流传。莫言自称是蒲松龄的传人,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小说,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然而,大多如我一样的人,只知蒲公,只知聊斋,却不知是一座尚书府、一个家族,成就了蒲松龄,成就了这部巨著。
  这座尚书府,就是毕自严的府第,这个家族,就是淄西毕氏家族。
  走进周村的西铺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就读懂了一个家族的兴旺之本,就走进了一部巨著的创作之源。就是在这西铺村,蒲松龄应同邑的毕家聘请,设帐西铺庄,在毕家教书33年,从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对于蒲公来说,从一个教书先生到一个伟大作家的跨越,在时间上历时30多年,而在地域上却只经历了一个尚书府。按着现在的说法,尚书府就是他的创作基地。生活的况味、灵感的捕捉、视野的开阔、乡间的传说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他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和创作的根脉。
  尚书府的主人,叫毕自严,明万历二十年进士,累迁至户部尚书。毕公一生不喜金钱,唯爱读书。其子毕际有任江南通州知州。爱交友,与当时文人雅士交情笃深,喜读书,“志欲读尽天下书”。毕家的万卷藏书楼,蜚声齐鲁,名闻华夏,与当年宁波的“天一阁”比肩齐名。此地,乃富贵之府、贤孝门地、诗书世家,为淄西毕氏家族“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发迹之地。
  说起毕氏家族,当地同行者侃侃而谈,盛赞不绝。明初,毕氏迁居西铺村,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立德树人。始终遵循族训:“承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毕氏后裔以“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为治家宗旨,贞厚节义,重德从善,代有贤达。
  正是这一家族力倡读书、宽厚至仁、识才爱才,才与蒲松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说起蒲翁与毕家结缘,当地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清朝康熙初年,蒲松龄进省城赶考,路经尚书府,正遇毕家晾书于路边,蒲公见到众多名著奇书,喜出望外,立即徘徊其间翻看。此事被当时的毕家主人毕际有得知,断定此人必是高人,遂将蒲松龄接到府中攀谈,毕际有喜文善交,二人相见恨晚。后来,毕际有得知蒲松龄考试未中,便专程到蒲松龄家里,聘请蒲松龄为毕家的家庭教师,蒲松龄欣然应允。
  科举无望,大志难酬,灾年频仍,缺衣少粮。正值中年的蒲松龄在人生路上挣扎之际,毕家伸出援助之手。为稻粱谋、为读书计,这是蒲公最初的权宜之策,但蒲公着实没有想到,在毕家,他完成了著书的最大愿望。从他到毕府“坐馆”教书,一直到他“撤帐”回家,他在毕府生活了33年。就在这期间,一部惊世之作酝酿而成。
  那么,何以见得他做教书匠是权宜之策呢?因为委身教书是他十分不情愿的事情,他曾写过一首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当孩子王”。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他不愿当教书先生想法,可他大半生却在毕家坐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上了一个可以使他大展宏图的好馆东。如此说来,这首诗可改为“若有一线路,可当孩子王”了,而这一线路,就是毕家为他提供的高规格待遇。
  伫足院内,思绪万千。风从耳边滑过,仿佛听到当年毕家弟子诵书的声音,以及蒲公“万卷楼”上翻书的声音,或是“绰然堂”中写书的声音。这声音,或带着童稚之气,或带着笔墨馨香。这座宅院,在我的心目中,越发高耸起来。这是一个家族精神屹立的可靠凭证,更是一座文学丰碑的稳固基座。
  在这座尚书府里,蒲公的精神是愉悦的、待遇是丰厚的、见识是广远的、主仆是亲密的、灵感是腾跃的、创作是激情的、想象是辽阔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这个伟大作家和这部最伟大作品的催生基因。
  就是在这个府上,蒲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毕府为其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待遇,使其能够养家糊口。设帐初期,家中贫寒,设馆后,已是岁有余粮,地有五十亩,已然是当年的小康了。况且每逢蒲公参加岁考、科考、及秋闱,毕家皆慷慨解囊,多方资助。
  也就是在这个府上,蒲公吸取了浩瀚书海中的文学精华。“万卷楼”里的十万本藏书,他可以尽情地翻看阅读。用他的话说是“书充栋,凭君剪”。这使他有了极其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辽阔的创作空间。
  还是在这个府上,蒲公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和心灵的慰藉,并拥有了极其优越的著书环境。毕家敬重他,待若上宾。特别是蒲松龄屡试不中,毕府都百般安慰。就连他“闱中越幅被黜”时,毕际有的侄子毕盛钰也来劝慰藉。蒲松龄遂写《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怀慰藉,感而有作》的这首词,以示感谢。至于创作环境,蒲公写诗赞道:“几榻悠然花未老,朝朝乘兴杖藜来”,并多次称赞毕府清幽环境,这充分道出了他在这里静心读书、专心写作的一种状态。
  正是在这个府上,蒲公多了些热心的素材提供者和参与创作的同仁。在蒲公的引领下,毕家人氏皆以给其提供创作素材为荣,还积极参与创作之中。特别是毕际有还亲自为《聊斋志异》撰写短文,其中的《鸲鹆》和《五羖大夫》,就是毕际有写好之后,由蒲松龄稍加润笔而收入《聊斋志异》的。蒲公为了表示对老馆东的尊重和感谢,特别在篇末注明是“毕载积先生记”和“毕载积先生志”。另外,还有一位叫毕世持的人,续补了《聊斋志异》中篇幅较长的《马介甫》这一个故事。
  还是在这个府上,蒲公结识了天下名士,开阔了眼界。毕府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又是诗书世家,与文化名人多有交往。通过毕家,蒲公结识许多文人雅士。特别是在结识了时任刑部尚书、著名的诗坛领袖王渔洋后,二人书信甚密,赠诗唱和。王渔洋曾为《聊斋志异》写下了最早的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是王渔洋对这部巨著所作的极有眼光的鉴赏和评价。
  蒲公与老馆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3年与毕家相处,他们俨然是一家人了。这种超越了馆东与塾师关系的人间真情,令蒲公感佩之至。毕际有逝世后,蒲松龄连做了八首诗,痛悼“十年同食友”的老馆东。其中一首写道:“商今略古日科头,一旦骑鲸赴玉楼。临别清谈还竟夕,谁知永诀已千秋!孙多业足光先德,子孝犹堪解母愁。名壽如君复何憾?伤心最苦在离忧。”这些诗,伤心刻骨,泣血歌哭。毕际有离世后,应其子毕盛钜所聘,蒲公又在毕家坐馆20年。少馆东与蒲松龄年龄相仿,二人同桌共食,抵足而眠,情如兄弟。蒲公在给毕盛钜的诗中写道:“廿载金兰道义熏”,青灯好友我同君,年年援止情无限,只恐别时不忍云”,足见两人交情。不仅如此,蒲公对他的弟子也极其喜爱,诗云:“高馆时逢卯酒醉,错将弟子作儿孙”。这说明,蒲公早已把自己融入这个家庭了。无须讳言,因有蒲公殚精竭虑的著述,有万卷藏书的滋润,有名人雅士的相帮,有幽雅闲适的环境,有毕氏一门的支持,方有《聊斋志异》的横空出世。
  一个伟大的作品,造就了一代伟大的作家;一个厚德的家族,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品——这是西铺村之幸,更是华夏文学之幸。
  原载《海燕》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小 米
其他文献
【训练主题】  翻阅影集、日记……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  【指点迷津】  一、打开思路,选择事例。  我们都知道自己在长大。但究竟从哪里看出“成长”,不见得你能马上说出理想的素材。所以,我们首先要打开思路,选择典型事
一  没事了,我喜欢在家读读书,写写字,做做菜。我做的小炒肉吃过的人都说好吃。老婆爱吃土豆,我能做醋熘土豆丝、干煸土豆片、土豆焖饭、地三鲜。有朋友来了,我亲自下厨,做几个家常小菜,朋友吃得好,夸奖几句,我就很高兴。我不愿意在外面吃饭,除非不得已,我一定回家吃。有一次,我值班到晚上九点多,单位准备的夜宵,奶油小蛋糕。我说我不吃,太甜了,吃了离心。回到家,见有刚买的鲜肥的香菇,我做一个香菇油菜蛋花汤,
豆豆问:“为什么脚和舌一样大?”  老师说:“不可能,谁说的?”  豆豆说:“古人说的。三寸金莲和三寸不烂之舌不都是三寸吗?”  老师无语。
疙瘩火,烧在冬天的山里,烧在农家的堂屋里,那是一冬都不熄灭的火。  疙瘩火,把温馨柔软地浓缩起来,一家人坐在一炉暖融融的火边,舒心一个季节。  在山里还没到冬天,勤快人家,早就在自家树朳里去挖树疙瘩了,树疙瘩大多是砍了树而枯死了的树蔸蔸,或是树根下长的大根瘤,挖回来堆在房后屋檐下,再砍一些柴火放在一起,备一冬烤火取暖之用。  冬天烧一炉疙瘩火,是山里农家的太阳,弥漫着家的温情和欢乐。一家老少围着火
道观早毁,听说一段时候夜间现其身,拂晓收去。  一书生到此,忽有山雨飘来,大喜道:“原来,那个跌跌撞撞跑過来喊爱的人,就是你。”  一个叫云坞的村庄  来看它,硬风素竹,软光敲花窗。  近之,香不寻。一对恋人手指粗大的树,喃喃有词,听不到,作罢。树能听见否?怀疑。自忖:这,便是祈福的姿态了。  云一出手,就把一个叫云坞的村庄抱住,透过不气来。一首歌说:“悄悄蒙上我的眼,让我猜猜你。”这忒小儿科,忒
窑洞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坐南朝北,俗称“南窑”,也叫“土窑”。它虽不是在土崖上就地挖出来的洞窟,却是用特制工具把黄土夯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砖,晾干后建起来的。  这样的窑洞像火车皮一样,一孔孔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孔或三孔为一户,以墙分隔,一排就有六七户。我家的老窑洞就在这列火车皮的第二家,它看起来高大魁梧,窑脸红砖砌墙,朱门大窗。其实,这只是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父亲请人把土墙脸拆
一只叫西溪的眼  如果西湖是杭州善睐的明眸,西溪则是她另一只没有化过妆的眼睛。  醉梦    人有时不用喝一滴酒,吃饭也能吃醉。国外科学家研究过,很多人都有这种自酿的特异功能。  一日午饭后,浑身发软,只好躺着翻翻书,翻到了这些文字:  “松木场入古荡,溪流浅窄,不容巨舟,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  “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明清时期,居民大量培育梅花,以梅为业……本极大而
一  踩着雪,走在一条小路上。雪带着静谧,就这么来了。  那是可以听见的静谧。  头上,雪窸窸窣窣地飘落,柔柔地抚触脸庞。脚下,雪咯吱咯吱地响,让脚步不至于感觉孤单。  天地,在雪的声音里显现出来。旷远、邈远、悠远,浩大无垠。  那是静谧的幕布所映射。  正被时光抚摩。  这时的阳光透着一丝暖意,远远地、淡淡地,像一个远方的牵念,有点暖,有点甜,有点冷,有点隔着什么,痒痒地勾着人心。  这时的鸟鸣
一  阉猪高手陈庆的铃铛在村里一响,整个村子就缩紧了身子,孩子们不敢放肆哭喊,姑娘家马上关好门窗,青年小伙也会皱紧眉头,感觉浑身不自在,只有那些养了一大窝待阉割的猪崽的大妈,听到这夺魂的铃声,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争前恐后地赶到他的跟前。    谁都知道这个摇铃人的秘密:他的老婆失踪了。但是,在他面前,没有人敢表露出知道他的秘密。最不会掩饰的是孩子,有时躲在大人的屁股后偷偷看他,眼里全是惊恐。他很注
对于石榴,大家并不陌生吧?乍一眼看去,它们身上斑斑点点,好像长了许多雀斑。要说它们比较好看的地方,也就那黄皮肤里还透了点儿红,但因为有点点“色斑”,即使头上饰以褐色“皇冠”,外表也不尽如人意。  但是,石榴也“不可貌相”。  轻轻把石榴剥开,汁水便调皮地四处飞溅,石榴里的籽也露了脸。每一颗籽与石榴饱经风霜的外表迥然不同,颗颗那样饱满,像清晨的露珠,又似粉里透白的珍珠,更像粉紅的玛瑙。这么多颗“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