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系统的学理反思

来源 :北方法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裁判系统在数据来源、数据格式、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技术困境,学界在多个维度下论证了它只能扮演"辅助"的角色。但"辅助"角色给投机者的"无效改革"提供了庇护,对于技术引发的诸多司法难题,我们需要作出抉择。现阶段,人工智能运用于审判多以建立样本数据库为基础,这种通过大量案例进行决策的方式更适应于判例法国家,对于我国而言将成为一种抉择,关涉样本筛选主体、样本筛选标准等诸多制度的对接,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也有可能面临困境。在技术层面,目前人工智能运用于审判以连接主义作为认知方式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是决策过程的黑箱问题,使我国的司法体系再次面临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的抉择。面对智能裁判系统,法官们也在隐私权、审判权等方面存在担忧,智能裁判系统对法官办案时长、办案风格的识别以及偏离预警上报审委会制度都在事实上构成了对法官隐私权、审判权的隐患,可通过"双向监控"、弱化偏离预警的上报功能入手,避免审判管理异化为审判管控。虽然数据主义的发端引发人文主义的式微,但在面对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司法的抉择时,数据主义无法对复杂的司法系统作出精准描述,依然需要以人文主义作为基础,技术的可行性不能作为人工智能运用于司法裁判时进行制度抉择的全部依据。
其他文献
江山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区10公里,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大陈村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分布,肌理清晰,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余绍宋曾以"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诗句来赞美她。大陈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村中有古祠堂、古楼阁、古民宅、古街巷等古建筑。其中,汪氏宗祠、文昌阁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
期刊
促进农村代际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本文基于CGSS微观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教育与政治资本在农村居民代际流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从客观职业阶层上看,教育和政治资本是农村居民职业阶层代际升迁的重要途径,并且政治资本在教育对农村居民代际流动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从主观自评阶层上看,由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降低及对教育投资回报的消极态度等主观原因,教育对代际流动产
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典籍文本进行了影像化呈现,使中国故事获得了广泛传播。节目里的典籍文本经历了文字、戏剧和影像的跨媒介叙述,这个转码过程离不开视觉修辞的参与。文章尝试从视觉修辞逻辑、视觉修辞策略与视觉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对《典籍里的中国》的视觉传播及文化意涵展开讨论,以期为电视文艺节目提供视觉修辞范本,进一步推动受众的文化认同。
跨境网络赌博犯罪及相关的洗钱犯罪给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洗钱行为给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秩序带来了重大危害。本文通过对跨境网络赌博洗钱监测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考察了煤和石墨中矿物质组分在含氟酸脱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酸和不同脱灰方式对矿物质组分的脱除效果。由此,探讨了煤和石墨中矿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对含氟酸脱灰制取高纯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F酸对高硅低钙含量的煤和石墨有显著的脱灰效果;而H2SiF6酸对低硅高钙含量的煤脱灰效果较好,但对石墨效果较差。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含氟酸脱灰过程的机理。
研究目的: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探讨偏瘫步态研究进展,揭示人体动力学与骨骼有限元耦联建模的研究新动向,提出偏瘫步态动力学数据常模研究的不足与重要性。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撰写而成。研究结果:步态分析从初步的定性分析到影像解析运动学数据的定量分析,测力台、肌电的动力学数据分析,逆向动力学的关节力量定量研究,再发展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实现肌力数据的量化研究,步态分析已经进入到大样本量分析层面,不仅
会议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逐步调整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日渐完善,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人文培养,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应着眼于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当下职场的职业诉求。
步态康复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系统的好坏,而运动系统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感觉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有效反应,感觉输入可以正负反馈运动的输出。[1,2]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通过纠正足下垂、增加本体感觉输入,进而改善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单独运用踝足矫形器或结合其他治疗,如A型肉毒毒素注射、带楔鞋和中医治疗等,都能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踝足矫形器在国内尚未普及,
会议
以人教版(2019)“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探索如何以真实情境为知识载体,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视角的转换,从物质到元素、从宏观到微观,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从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