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人打交道,能感受到温暖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z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米特里·特列宁(左)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研究委员会的代表和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外交政策和安全项目的领导人。陈寒士(右)卡内基莫斯科中心资深研究员,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中国的政治思潮及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在内政和外交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用异域视角观察中国过去40年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此,《南风窗》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Dmitri Trenin)和资深研究员、汉学家陈寒士(Alexander Gabuev)。

俄罗斯人眼中的改革开放


  南风窗:欢迎两位再次来到中国。我知道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你们已经很多次到访中国了。
  特列宁:我1998年第一次来中国,去了上海。从那以后,我基本一年来一次,有时一年来两次。过去20年里,我只有一年没来。
  我一次次来这里,试图加深我对中国的理解。但我却发现,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永远都不能深入了解中国。我不会说汉语,所以很难融入中国社会,也就看不透表层之下的东西。
  陈寒士:我会说汉语,所以我能和中国朋友做更深入的交流。2005年,我以交换生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在浙江大学度过了充实的一年。我对中国的发现之旅从此开始。我观察中国的现代社会,印证书中读到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尽管现实更复杂,但中国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从那时起,我每年都会来中国五六次。
  南风窗:两位对中国都很了解,也见证了中国过去十几年里的发展。在你们看来,中国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特列宁:最直观的变化当然体现在外在面貌上。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20世纪末,那时的中国和今天很不一样。在这20多年里,中国的变化真是惊人。
  但我认为,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变化更重要。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旅行,从西藏、云南、海南到山东、陕西和黑龙江等,从我接触到的中国人来看,他们变得更加开放,也比之前自信得多。20年以前,许多中国人想要模仿西方。那时西方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的借鉴,可以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榜样。但现在,中国人正在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他们很骄傲自己是中国人。
  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变化。当你还是个年轻人时,你想成为父亲那样,成为自己的偶像;但是当你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你会更想做自己,也会更加尊重自己。这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陈寒士:我也同意自信心是关键。我认为中国正在变得更加开放,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指经济、商业或者供应链层面,它更多是指人们能去国外旅行,可以购买进口货物,可以接触多元文化。这是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的结合。
  南风窗:许多中国人会好奇,我们的俄罗斯邻居是怎样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的?
  特列宁:俄罗斯人很羡慕中国的发展。
  坦诚地说,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态度经历了心理上的变化。最初,当中国很穷困的时候,有些俄罗斯人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并不是不尊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是瞧不上中国人穷苦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短短20年后,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很多领域超过了俄罗斯,不少俄罗斯人又开始害怕中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给俄罗斯带来威胁。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中国最终被评为了对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来中国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中国各地旅行,乘坐高铁,住在舒适的酒店里。俄罗斯人看到了中国的进步,非常尊重中国人为改变自己的国家所做的一切。俄罗斯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能感受到温暖,我本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管治是很有必要的。在许多国家,比如不久前解体的苏联,改革者想要成功推动改革,必须有非常强的管治能力。如果管治能力不足,政府对很多事情放任自流,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

  我还要说的是,中国在与俄罗斯打交道时非常明智。中国从来没有伤害过俄罗斯人的感情,而西方恰恰相反。中国政府一贯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从不命令俄罗斯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便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等一些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但两国的关系还是非常友好。
  所有这些都在积极的方向上改变了俄罗斯人的态度。俄罗斯对美国的态度是时好时坏的,但对中国则是越来越好。我祈祷俄罗斯和中国有更多的接触,两国都有更多人去彼此的国家旅行。
  陈寒士:我就补充一点吧。俄罗斯人看到中国取得的成功,会对以前苏联的改革感到后悔。或许这种争论是肤浅的,但它反映出人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尊重。俄罗斯人赞赏中国通过改革取得的成功,很多俄罗斯人都说,如果苏联能把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给私营企业提供激励,保持党的完整,那么苏联也能做到一样的事情。

中国的经验与挑战


  南风窗:你们都提到中国变得更开放了,为什么开放和改革对中国这么重要?
  特列宁:开放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做的事。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如果一个国家不开放,那就是在自取灭亡。
  中国的改革显然赋予了中国人以自信心,但人们在更满意的同时,也更加不满意了。中国人更满意,是因为物质变得富足,当你有了财富,你的自我评价就会更高。但与此同时,当你越富裕、越自信,你想得到的东西也更多,所以我才说中国人也变得更不满意了。
  这就对国家的治理者提出了一个挑战。对于想要通过改革来管理国家的人来说,诀窍是在适当的管治下进行改革。我刚才有点犹豫,我没有用控制(Control)这个词,我想有力管治(Strong Governance)這个词更适合一些。   管治是很有必要的。在许多国家,比如不久前解体的苏联,改革者想要成功推动改革,必须有非常强的管治能力。如果管治能力不足,政府对很多事情放任自流,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衰败。
  但另一方面,过于强调管治就扼杀了改革。这就是俄罗斯今天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自上而下的控制,改革的需求被压抑了。国家就像一座大坝,在一定范围内,大坝能承受上涨的水位。但如果水太多,或者上涨得太快,大坝就撑不住了。大坝一旦被毁掉,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
2014年,两名黑龙江人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季米特洛沃村租下3000公顷荒地经营大豆种植,当地村民并不相信中国人能把他们都不愿要的沼泽地变成良田。图为2018年10月19日,季米特洛沃村的村长萨莎站在大豆农场上

  所以,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有力管治,里面有一个平衡的问题。很显然,这就是中国过去40年成功的原因。
  陈寒士:我很同意特列宁的观点。中国很明智地利用了全球化的机遇,参与到全球体系中,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效的举国体制,这都是中国的优势。同时,中国执政者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怎样应对人民膨胀的财富、提升的自信心、更高的生活需求等。
  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国来说,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供模仿的对象,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中国以前曾尝试采用外国模式中的一些元素,但现在要靠自己了,需要中国亲自探索和实验,用自己的方法应对挑战。
  南风窗:改革开放中积累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特列宁:中国在过去40年里很好地处理了与美国的关系。中国采取的模式是照规矩行事,是在体系内崛起。这就避免了与体系维护者(System Administrator)也就是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也正因此,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崛起没有受到大的阻碍,这是中国的经验。
  但我认为,中国只能在某个节点之前这样做。在这个节点之后,中国的崛起、实力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等将引起美国的警觉,中美竞争会更加激烈,就像现在这样。在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里,挑战也会不一样。未来,中国将面临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怎样应对美国。
  陈寒士:我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谈谈中国的过去与未来。过去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速非常快,甚至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这种快速增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当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物质生活和周围环境的改善越来越慢,中国会面临一场期待危机(Crisis of Expectations)。
  中国政府要学会管理民众不断上升的预期。当前中国没有重大的社会混乱或撕裂,饥荒年代又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有食物的安稳生活。食物充足、社会稳定就像太阳每天升起来一样自然,人们甚至不会将其纳入考虑范围。因此,中国政府不能把温饱和稳定作为安抚民众的说法,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一旦中国的发展变慢,或者民众得到的比预期的少,老百姓就会产生不满,这是中国未来的挑战之一。

怎样做好一个大国


  南风窗:最近这些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似乎有一些变化。有人预测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最终取代美国。
  特列宁:我不认为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那样一个世界大国。要知道,中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有不同的哲学,中国人的心态也和美国人不一样。
  我想说,所有的国家都很特别。美国人有着救世主般的信念,他们相信普世价值,认为自己是山巅上的光辉之城,有责任向世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在很多方面,美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不会出现第二个美国。
  反观中国,她已经是一个全球大国了,但这更多是就经济活动而言的。未来,中国还将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在解决各种国际争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维和部队已经出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未来还会有更多,但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建立联盟体系,不会在世界各地部署军事基地。
  我认为“美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过去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美国式和平”的消亡,新的世界秩序会比美苏两极或美国单极时更加复杂。毫无疑问,中国和美国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大国,这两个大国的关系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只不过,它不会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南风窗:中国想要做好一个大国,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陈寒士:中国的问题是,没有找到一个现成的模式来融入非常复杂的全球秩序。在历史上,中国是个统一的帝国,国力强盛。在唐朝、清朝等朝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中国感受不到竞争,因为她在文化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是非常优越的。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的乾隆皇帝才会对英国使者那么傲慢。历史上的中国提供了非常糟糕的做大国的范例,今天的中国人也就缺少成熟的做大国的经验。
中国正试着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就抓住了重要的机遇。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提供了许多帮助,未来,中国对全球的贡献会更大。

  读过中国的历史,我认为可供参考的模式或许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许多国家可以共存,而且权力的分布是对称的、平衡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楚、晋、秦、齐、吴、越等大国,但也有鲁国这样的小国。鲁国虽然小,却靠着规范性的力量或者文化吸引力在大国之间立足。我认为这或多或少就是当前世界的样子。我们希望地球上的大国能把军事对抗放在一边,或者至少减少大国之间活跃的军事竞争,竞争将更多地出现在文化、经济方面。
  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中国有很大的潜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中国正试着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就抓住了重要的机遇。中国还为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提供了许多帮助,未来,中国对全球的贡献会更大。
  南风窗: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它会带来怎樣的影响?目前的情况,会不会让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
  特列宁:我认为贸易战已经扩展到其他经济领域了。知识产权不是贸易,是别的东西;中国的经济结构和改革的深度不是贸易,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坦白地说,有很多事情已经被摆在桌面上讨论了。
  我不认为贸易战是美国中期选举前的策略。当然,这其中有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国认为自己对中国的要求不够严格,中国从两国贸易中占到太多便宜了,所以要反击。今后,中国将会面临来自美国的更多压力。
  陈寒士:目前的情况的确正在把中国和俄罗斯推得更近。中俄之间首先要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双方都不会与对方为敌。其次是注意经济结构上的互补性,比如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出口大国,中国则非常需要资源,双方可以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第三点,从政治角度来说,中俄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两国最高领导人有特别好的个人关系。这些都是推动两国走得更近的原因。
  同时,中俄两国之间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健康的。我们不是在讨论建立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因为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保持自由和安全的距离,对中俄双方来说都是健康而高效的。
其他文献
按时下的标准,我发现自己也昂首阔步地走进中年行列了,在很多年轻人那儿具有了“大叔”的深沉风范。  不过,前段时间,当“中年危机”的话题像一股股热风袭来时,我没有在风中凌乱。  我看到黑豹乐队的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引发了各种讨论和感慨,很多人颇有英雄迟暮和美人白头的感觉。2015年,在采访“中国摇滚第一女声”罗琦时,我还给赵明义打了一个电话,他说自己在大连,而黑豹乐队的成员也只有在有演出时才聚在一起。
共治议事会让外来工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融入、管理社区  2018年10月,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松柏岗社区,十三名共治议事会代表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治理社区内乱停乱放的快递车辆。除了一名议事长,代表们一半是本地居民,另一半则是外来打工者。这是三元里街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让外来工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融入社区、管理社区。  进城打工者群体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远离家乡和亲
特朗普以个人的名义向俄罗斯示好,美国国会则以国家的名义说不。  7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98票对2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新制裁法案。25日,该法案已经在众议院,同样以压倒性多数(419票对3票)获得通过。很快,这份法案将被送到特朗普的办公桌上,由他签字后正式成为法律。  最终,特朗普将以复杂、沉重的心情在该法案上签字。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有权否决国会提交的法案。但只要参议
今年6月和8月,隶属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菲茨杰拉德”号和“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分别在日本和新加坡海域与商船相撞,造成17名水兵丧生,包括舰长在内的8人受伤。有分析称,接连出现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撞船事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军设备和人员“超負荷”工作。9月19日,美国重量级参议员麦凯恩公开呼吁,立刻停止海军每周工作长达100小时的标准程序。由此可见,美海军“过劳”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导致“过劳”的
Q
保险资金一般而言是长期资金,并非王石所说的短期资金。但是,险资变为短期资金的前提是投资者大面积退保,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对保险公司投资成败的信心崩溃。万科管理层显然清楚这一点。  7月19日,万科突然公布了向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举报信,其举报宝能收购万科的两个资本平台之一的钜盛华控制的数个资管计划存在多处违规。此举,再次将控股权争夺战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旁观者一惊一乍。  7月22日,证监
68岁的汪徐顺把他90岁的母亲扶到长凳上坐下,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色布包。他拉开拉链,把布包里的一摞文件摊放在桌面上,最上面一本是粉红色的帮扶手册。手册的家庭成员一栏里印着三个名字:汪徐顺、他的母亲和他16岁的孙子。  2002年,汪徐顺的二儿子在宁波打工时意外摔死,其后儿媳改嫁,留下了三岁大的孙子。从那时起,汪徐顺就靠在村子里打零工来照顾孙子和母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汪徐顺成为了村里的首批贫
今世何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宴,良有以也。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吃相。一个时代也应有一个时代的器物。唐宋是鼎盛之朝,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饮食和器物的品味中,可以一窥中国传统的精髓。  小舟从此逝 酒肉寄余生  “士人”是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称呼,也称为“儒生”“文人”。他们大都追求饮食艺术,雅致清逸的格调,不重奢华重美食。经济文化
在美国法律中,领导人权力交接程序往往严格到令人无语的地步。3个月前,奥巴马嗓子发炎,去医院检查了20分钟,立刻引起公众舆论哗然,讨论总统如果做手术,就必须依照法律向副总统移交权力。以至于白宫新闻秘书厄尼斯特专门出来澄清,表示总统没有被实施麻醉,所以没有必要移交权力。  其实,类似情况在2004年真的发生过,当时小布什总统做肠镜检查,需要麻醉半小时的时间,就依照程序向副总统切尼移交了权力,半小时后又
迈克尔·桑德尔是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其1982年所著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而闻名。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  《南风窗》:您近来著作中所批评的观念,功利主义、市场必胜论、自由至上主义等恐怕都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而您本人却又偏偏是受到大众普遍欢迎的政治哲学家,您觉得这二者有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