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ish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不深奥的词句的释意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時,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这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对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例如,《詹天佑》的第二部分有三个自然段,主要意思分别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层都先讲詹天佑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然后讲他是怎样克服的。教学“勘测线路”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读——初知大意;思——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克服;议——生生交流;悟——领会人物精神”。然后,学生按照这四步方法自学“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部分。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例如,教学《赵州桥》时,教师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进行深挖,学生很快就会明白,本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两大特点。
  第四种,有的课文配有插图,图文并茂,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为学生学习课文服务。
  二、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阅读是借助于语言文字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输信息的过程,它要靠人脑的综合、加工、重组才能完成。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通过阅读者的想象、推断,转化为主体的形象或严谨的逻辑。这就是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注重阅读方面的方法指导。“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积累的东西自然就丰富了,但这些丰富的东西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呢?这就要靠“写”来体现。写作,其实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读的结果的体现形式,是对读的再创造,是读的内容的外化的过程。读与写是互为基础的,可以采用先读后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先写后读的方法,如:读后感,作品评论等。通过比较,然后知得失,读能促写,写能促读,二者相辅相成。
  三、加强自习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双基”,培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学生课堂中得到的知识与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相当的独立实践机会,预习和课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在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
  结合课堂教学,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读课外书中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为使学生对阅读课外书有浓厚的兴趣、认真的阅读态度,我首先教育学生认识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多看书能丰富知识,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间接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这对将来的学习与工作都有极大好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的两个转化,即由不知转化到知(由旧知转化为新知),再由知转化为用。学生的自觉能力就是在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四、掌握阅读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掌握阅读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阅读的规律是“语言 内容 语言,整体 部分 整体”,大致分为初步整体认识阶段、局部分析理解阶段、整体综合升华阶段。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动口朗读习惯,把握正确阅读方法和合理的阅读技巧。首先,明确阅读内容的体裁,把握结构,根据体裁特点,准确迅速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其次,局部分析,深入了解,抓住关键词,深入了解掌握其内涵,挖掘其外延。最后,由点到面,综合归纳,把整个相关内容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解释能力。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学习方法——掌握方法——运用方法——形成能力”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只要严格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培养起来,并会有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对于这种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
摘 要: 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中加深学生理解和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体验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呢?  一、情景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让我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未知的领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说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
摘 要: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模式正在转变,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学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和领悟新课改的教学结构与教学目标,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制定更为科学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使得课改的任务能够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关键词: 新课改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语文课堂教
课外阅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足以启示我们: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当前的图书市场比较混乱,那些庸俗低级的书刊对中学生的影响是不容轻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上课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此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备课谈谈看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教师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