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义府及其诗歌创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义府在历史上饱受诟病,但文学过人,存诗八首,数量不多,却很有初唐诗的时代特点。本文结合李义府的生平和社会历史背景来论述其宫体诗,咏物诗以及贬谪诗的主要成就,揭示其艺术价值,并从中总结出初唐诗歌的大体特征。
  关键词:李义府;宫体诗;咏物诗;贬谪诗;初唐
  作者简介:陈鑫(1994-),男,湖南科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一、李义府其人
  李义府,瀛洲饶阳人。有辞学,善属文,举荐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后来在高宗废王立武的事件上表现显著,升为宰相,成为武后心腹。《旧唐书》记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害。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1]任相期间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又修改《氏族志》,把自己列入士流。龙朔三年,因请术士望气,长流巂州。乾封元年大赦天下,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年53岁。武则天即位后,追赠扬州大都督。《全唐诗》收诗八首:《和边城秋气早》《招谕有怀赠同行人》《宣正殿芝草》《咏鹦鹉》《在巂州遥叙封禅》《堂堂词》(二首)《咏鸟》。《全唐文》收文三篇:《承华箴》《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碑》《大唐故兰陵长公主碑》。
  二、宫体诗和咏物诗
  1.宫体诗
  初唐深受六朝文学观念影响,唐太宗对文学又比较开明,因此宫体诗在初唐得以延续。宫体诗原是指萧纲入主太子东宫时和文人创作的一种诗体,特点是题材艳情化,内涵非政治性,情感通俗化。到了初唐宫体诗发展为宫廷诗,产生了许多新變。
  《和边城秋气早》是一首宫廷风味浓厚的应制诗,有宫体诗余味:“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 景,云昏大漠沙。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日色夏犹冷,霜华春未歇。”[2]诗中华丽辞藻俯拾皆是,但内容空泛,格调不高,与六朝徐陵,徐摛等人的应制诗相似,与同时期“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也如出一辙,因此艺术价值并未凸显,但可见初唐宫廷诗人对六朝宫体诗的热衷。《堂堂词》(二首)是李义府宫体诗的代表作:“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3]着力描写闺房环境,侧面衬托美女形象。歌扇,舞衣,鸳鸯被,玳瑁床等词写出女子服饰与装饰的精致,生活情趣的高雅。怜、懒、羞等词写出了女子形态动作的娇媚,使人感到风情万种。从句式看,两首诗的首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对称美,且都是五绝,诗体小巧玲珑,颇具玩味。这些都是继承了六朝宫体诗的长处,延续了“吟咏性情”的抒情传统,“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女性美,构造了诗歌结构上的形式美,强化了诗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和诉诸视觉的色彩美。”[4]
  但毕竟社会发生了变化,宫体诗也随之改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早在唐初,魏徵等人就倡导合南北文学之长,希望“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舍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隋书·文学传序》)[5],有了先行者的理论导引,才有后来者的新变。李义府亦然,他的诗里没有诸如“回羞出慢脸,送态入嚬蛾。宁殊值行雨,讵减见凌波”(萧纪《同萧长史看妓》)[6]之类的感官刺激性描写,女性美依旧得到呈现,但表现方法不再是身体描写,而增加了服饰和场景,因而情感转为含蓄有余味,诗品提升。再者初唐诗人对宫体诗的发展还表现为题材的拓宽化,体物抒情的细化,滤去宫体的缺陷,成为符合大唐新气象的宫廷诗。例如李义府的“岩花飘曙辇,峰叶荡春旗。石闾环藻卫,金坛映黼帷。仙阶溢秘秬,灵检耀祥芝。”(《在巂州遥叙封禅》)“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咏鹦鹉》)。[7]两首诗创作于贬谪后,风格承接六朝,但思想内容上摆脱了唱和应制的束缚,能写真情,贬谪经历让他情感饱满,文词 有力。此时的宫廷诗不是满眼的艳色,而具有了些许清新可感之气。
  2.咏物诗
  早在《诗经》的部分篇章和屈原的《橘颂》中就已确立了诗歌的咏物传统,即咏物抒情,托物言志。汉代和魏晋咏物诗数量不多,但有感而发,重视寄托。缺点是体物不细,比附单纯,如曹植的《飞蓬篇》和《野田黄雀行》。齐梁咏物诗与之相反,贵在形似,体物细腻,但缺点是多刻画,少寄托,如沈约的《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
  咏物诗发展到唐代,开始对二者进行扬弃,远绍魏晋比兴寄托传统,近承六朝体物写形新法,感物兴情,因物见志。不过初唐咏物诗还是承袭六朝的遗风较多,求形似,少神似,但一些作品已萌生了新变,兴寄成分增加。李义府的咏物诗有三首,都有可取之处。《宣正殿芝草》:“明王敦孝感,宝殿秀灵芝。色带朝阳净,光涵雨露滋。且标宣德重,更引国恩施。圣祚今无限,微臣乐未移。”[8]这首咏灵芝,在立意上虽然歌颂太平祥瑞,但在题材上摒弃了南朝咏物诗中的香艳之物,体现了初唐咏物诗对六朝庸俗香艳题材的祛离,是进步的。“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以鸟自喻,上林指朝廷,比喻自己渴望被朝廷赏识与重用。《咏鹦鹉》是李义府最好的咏物诗,代表了初唐咏物诗对比兴传统的回归。“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诗中既有物体的行为活动和经历遭遇,又有主体的情感内蕴和思想寄托。李义府权倾一时,炙手可热,但一朝被贬,流放到荒凉巂州,这种荣浮沉让他悲愤沉郁,借咏物流露出了真实情感。主体意识与客体特征有机地融为一体,对象人格化,文词 优美化,不失为初唐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
  早在李义府之前唐太宗就已在宫廷奏响了咏物诗的新变,他的《咏风诗》将帝王豪情与文人雅致相杂糅,结果适得其反,诗风并不和谐。到了后来,虽然出现了虞世南《蝉》和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这类佳作,但更多的诗人咏物务求藻饰,倾心于形式美,内容平庸,情感苍白。《咏鹦鹉》在雕绘满眼的初唐诗坛里匠心独具,情韵深长,昭示着一种艺术新变在萌发,即物我情融的咏物境界。义府之后四杰、陈子昂等沿着这种新变继续创作,终于在盛唐迎来了辉煌的成就。
  三、贬谪诗的初步尝试
  唐初宫廷政治斗争激烈,从玄武门之变到神龙复辟,八十多年间皇位更迭频繁,每次动荡都有一批大臣被贬。即使政局稳定也会有人事兴废,所以初唐被贬文人很多。但由于诗歌的完善程度不够,因此贬谪诗的数量和质量不如盛、中唐。初唐贬谪诗成就最高的当属“沈宋”,不过在他们之前李义府就有了贬谪诗的尝试,为后来者奠定了基础。
  龙朔三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不守母丧,卖官鬻爵,大肆敛财等罪行被弹劾告发,贬谪巂州。乾封元年大赦天下,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在巂州遥叙封禅》和《咏鹦鹉》就是他贬谪期间创作的。第一首诗内容是遥想高宗封禅盛景,最后四句流露出了悲伤情绪,“触网沦幽裔,乘徼限明时。周南昔已叹,邛西今复悲。”相比之下,《咏鹦鹉》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一腔苦闷之情。“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鹦鹉这一意象的特征符合臣子身份,两者都听命主上,身不由己。中间四句形容自己被贬遭遇,身处牢笼,思慕自由,想念同伴,寒夜独悲。最后两句尽管声音微弱,但包含希望,对朝廷怀有浓厚的希冀。
  同样是贬谪诗,“沈宋”借山水景物表情达意,情感丰赡,诗味隽永。李义府则选择了咏物的方式,让物象人格化,寄托幽深化。他们都在贬谪中转变了创作心态,由政治功利变为审美抒情。在贬谪中开阔了创作视野,由宫廷台阁而发现自然山水。在贬谪中进一步钻研诗艺,拓展了表现手法,从而为盛唐和中唐的诗歌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五代)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路成文.论初唐咏物诗的创作风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其他文献
摘 要:辛亥革命使中国走出封建专制,但社会文化领域并没有完全适应政治上的巨变。市民阶层在动荡里表现出一种生存强权的冷漠,知识分子则苦于政教崩溃找寻不到出路,甚至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鲁迅的白话小说《孔乙己》正为我们揭示出新旧交替里民众生存的痛楚以及清末民初以缺失和彷徨为主调的社会文化现实。  关键词:辛亥革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文化;缺失  作者简介:程程(1993-),
摘 要: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收录了12篇主题涉及婚姻恋爱的作品。它们大多以节制的笔触描写了复杂多变的婚恋状态,为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添上了一抹极淡的玫瑰色。本文试从佛教思想、中国传统礼法影响、许地山个性和五四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四个方面,探寻许地山对于爱情婚恋描写趋向节制的原因。  关键词:许地山;缀网劳蛛;节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列夫·托尔斯泰针对俄罗斯家庭伦理故事探讨了女性世界的秘密,反映了他对女性解放的认知和态度。安娜这个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的鲜活代表,也是托尔斯泰女性意识萌发的标志。本文通过对女性意识觉醒的透析,来总结对现代女性都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萌发  作者简介:孙静,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诗经》是我国先秦时代诗歌总集,记载了先秦时代的文化、情感、宗教、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含有大量的婚恋诗。在婚恋诗中,常常使用植物这一意象,因而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诗经》中的植物与婚恋之间的联系,首先介绍《诗经》中的植物意象,进而从内外两个角度对植物意象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阐述植物缠缚与人类婚恋的关系,以及咒术诗歌及束薪婚俗。  关键词:《诗经》;植物;婚恋;文化人类学  [中图分
摘 要:德语是一门有着明显性别范畴的语言,而德语人称名词的性别又分属于自然性别体系和语法性别体系。本文通过对德语人称名词中性别指称的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三种性别指称方式,即语法方式、词汇方式及构词方式,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德语人称名词自然性别与语法性别之间息息相关。  关键词:德语;人称名词;性别指称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可以提高我国群众的整体素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交流可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知识和精神需求,贴近群众文化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进经济时代发展。跟紧时代的步伐,加强群众的基层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策略  作者简介:李彦萍,英语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G24 [文
摘 要:《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了两次较隆重的元宵节,即元妃省亲庆元宵与宁国府祭宗祠、荣国府夜宴庆元宵。元宵佳节的盛宴与繁华不仅仅反映了贾府的奢华与富贵,更深层次的揭露了贾府月盈则亏、由盛转衰的不祥之兆。文章通过两次元宵佳节的对比分析,探求其深层意义,从宗法制度下的礼教文化、亲情伦理和贾府大喜终成大悲这三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红楼梦》;元宵佳节;宗法礼教  作者简介:张丽(1993-),女
摘 要:宋代杰出女作家李清照的词作有着独特的抒情特色和语言特色,本文将着笔对李清照婉约词进行研究,来论述其婉约词。首先从李清照婉约词的创作背景进行阐述,李清照出身士大夫之家,深受家庭熏陶,从小便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其词中更是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然后,从李清照少女、少妇、老妪三个年龄阶层来阐述其抒情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词;抒情艺术  作者简介:夏娟(1994.7-),女,湖南汉寿人,长
哲学,我认为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的理论体系,也许适用于世,又或许超脱于世。但无论这个世界将其评判为对或者错,这些思考的所得都属于哲学。  人类自生产力有所发展,日子有了空暇时间可以思考以来,一直未停止其在精神层面上的探索与追问。其中的很多至今仍是未解甚至无解。比如生命。生命为何而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生命走到尽头,那尽头的后面将会是什么?无数先哲与闲人对之众说纷纭,但那不过是一种主观的解释而已。
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宗教道德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文学的文化精神上主张以人为本,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权力,再现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欲求,关注现实的人生,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人文主义”思想。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但具有强烈的时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