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但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在今年两会上,多位来自科技界的代表和委员们围绕科技、创新“把脉开方”,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自己的心声。
丁仲礼代表:要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工作者内部要达成共识,即形成科学共同体,科研人员本身的理解、眼光、追求等这些内因才是建立新体系的根本,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把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从0到1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才是真正能得到赞美的。“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进入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少量学科领域实现长期领跑的时代,新时代下,就更需要调整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系。”(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姚建年代表: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科学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长期以来,科技界传承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立足国情创新实践,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内核。进入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动形成科技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激发起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姚建年,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立新代表: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与国家需求相比,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国家海洋优势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在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中的核心龙头作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支持发起“透明海洋”等重大专项,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着力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高标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战略力量。(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
董明珠代表:加强支持国内智能装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靠金钱买不来核心科技,靠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也要坚持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应对未來国际竞争绕不过去的环节。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技术门槛,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董明珠,格力电器董事长)
杨卫委员: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这已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金科玉律”。对我国而言,基础研究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也有可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这是因为基础研究具有人才培养周期长,从基础研究到经济社会应用链条长,基础研究探索性、可预见性差等特点,因此必须稳定地、长期地呵护基础研究的发展。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占整个研发经费的比例。(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
钟志华委员:锻造颠覆性原始创新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只有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颠覆性技术集中涌现的机遇,才能实现后来居上。于我国而言,科技正处于将强未强、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手笔构建颠覆性原始创新能力,是问鼎世界科学中心的必由之路,是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的“杀手锏”,是未来30年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力杠杆。(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潘建伟委员:我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国际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在量子计算方面,去年我国发布了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我们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大概能够实现50比特的相关操纵,它的计算能力在某些特定问题的求解上就可以媲美目前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党中央对这方面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专门提出要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同时组建新型国家实验室,我们希望把全国相应的科技力量集中在一起,通过协同创新,非常有信心能够继续领跑世界。(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袁亚湘委员: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文化
在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关键节点上,科学家作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群体,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科学界应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本、知行合一,严以自律,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应在全社会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让科学家理想成为树立远大志向的标杆,让科学家榜样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饶子和委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我国新时代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加强国家战略基础研究整体布局的顶层设计,由主管部门指导,成立国家基础研究战略计划专家组: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细化,专家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整体指导;供给适应体;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建设和相关政策以及培养基础科研人才;建立基础科研的项目和管理体系。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尽快制定实施我国新时代基础人员发展计划,推动新时代基础科研的发展,完善基础科研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为实现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源头支持。(饶子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
李彦宏委员: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
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平台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没有一家有足够多的数据,所以只有把更多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出来更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免费开放自己的技术,李彦宏希望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的企业来开放技术,“这对于提升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和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都是一件大好事。”(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丁仲礼代表:要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工作者内部要达成共识,即形成科学共同体,科研人员本身的理解、眼光、追求等这些内因才是建立新体系的根本,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把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从0到1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才是真正能得到赞美的。“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进入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少量学科领域实现长期领跑的时代,新时代下,就更需要调整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系。”(丁仲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姚建年代表: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科学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创新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长期以来,科技界传承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科技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立足国情创新实践,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内核。进入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凝练中国科学家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动形成科技界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激发起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动力,提升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姚建年,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立新代表: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与国家需求相比,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国家海洋优势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在国家海洋创新体系中的核心龙头作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支持发起“透明海洋”等重大专项,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着力组织重大科技攻关,高标准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战略力量。(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
董明珠代表:加强支持国内智能装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靠金钱买不来核心科技,靠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也要坚持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应对未來国际竞争绕不过去的环节。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技术门槛,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董明珠,格力电器董事长)
杨卫委员: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只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只有基础强才能科技强,这已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金科玉律”。对我国而言,基础研究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也有可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这是因为基础研究具有人才培养周期长,从基础研究到经济社会应用链条长,基础研究探索性、可预见性差等特点,因此必须稳定地、长期地呵护基础研究的发展。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占整个研发经费的比例。(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
钟志华委员:锻造颠覆性原始创新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只有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颠覆性技术集中涌现的机遇,才能实现后来居上。于我国而言,科技正处于将强未强、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大手笔构建颠覆性原始创新能力,是问鼎世界科学中心的必由之路,是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的“杀手锏”,是未来30年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力杠杆。(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潘建伟委员:我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国际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在量子计算方面,去年我国发布了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我们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大概能够实现50比特的相关操纵,它的计算能力在某些特定问题的求解上就可以媲美目前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党中央对这方面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专门提出要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同时组建新型国家实验室,我们希望把全国相应的科技力量集中在一起,通过协同创新,非常有信心能够继续领跑世界。(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袁亚湘委员: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文化
在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关键节点上,科学家作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群体,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科学界应坚持立德为先、立学为本、知行合一,严以自律,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应在全社会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让科学家理想成为树立远大志向的标杆,让科学家榜样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饶子和委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我国新时代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加强国家战略基础研究整体布局的顶层设计,由主管部门指导,成立国家基础研究战略计划专家组: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细化,专家组负责顶层设计和整体指导;供给适应体;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建设和相关政策以及培养基础科研人才;建立基础科研的项目和管理体系。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历史时刻,尽快制定实施我国新时代基础人员发展计划,推动新时代基础科研的发展,完善基础科研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为实现国家战略部署提供源头支持。(饶子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
李彦宏委员: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
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平台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没有一家有足够多的数据,所以只有把更多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才能够展现出来更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免费开放自己的技术,李彦宏希望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的企业来开放技术,“这对于提升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和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都是一件大好事。”(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