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许多学者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古已有之,有人即有事,有人的事即有记载,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及各时期,关于职官任免、品级、身份等方面的记载,都属于人事档案范畴,都开展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谱碟档案,即早期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的前身。因为所谓谱碟档案,就是王室、官员的世系家谱,在世袭世禄的人事制度下,世系和家谱实际上也可以被认为是王室、官员的人事档案,当然这只是古代人事档案的雏形。我国比较系统的专门人事档案产生于隋唐,这时已确定了科举锉选的官员职名、履历、考绩等情况,都要有专门文件记载,这种文件称之甲历,这种甲历档案则是较专门的人事档案。到了明清,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现存的明清档案中,有不少是当时制发和填写的官员履历、政绩考察情况的表格,接近于现代的一些干部表格。规定中从领导体制、人员配置、队伍建设、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基础设施六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现行的人事档案分为干部档案、职工档案。干部档案是主体和核心,较受重视,其他类档案均是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这种管理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人事档案管理起了一定作用。
从干部档案的性质来看,不少学者在论文论著中提出人事档案具有政治性、机密性、真实性,有的认为有现实性、动态性、集中性。中共中央党校朱虹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她认为:真实性是干部档案最基本的特性,只有真实性,干部档案才能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系统、准确的信息,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对于克服用人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纠正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种认识将干部档案的真实性给予充分强调,说明在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中维护干部档案的真实性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关于人事档案作用,王法雄认为: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必要手段,是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确定和澄清个人有关问题及正常政治审查的凭证,是研究和撰写各类历史传记的珍贵资料。
潘玉民等人认为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考查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和基本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还有不少学者是从干部档案角度去认识的。干部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对此问题的认识,目前单独论述的不多,研究者大多是将其作为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或在文章的前言部分予以强调。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化时代,管理信息化就是人事档案管理必由之路,是新世纪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人事档案信息库的建设;人事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人事档案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符合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改善人事档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高校科学文化服务,使人事档案能够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研究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们选择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作为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以上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的重要性来定夺的。笔者通过查找和学习相关资料,试图进行一次粗浅的尝试,拟结合史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人事档案的起源、近现代高校人事档案发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分析、探索和归纳,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对于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深化和理解。本文在开始部分概述了人事档案的历史渊源,从唐代到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时期的人事档案初步发展,到人事档案全面发展时期,指出了各个时期人事档案工作的性质特点。
近几年来档案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档案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手工管理的形式上,档案的利用率很受限制,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质有量高效管理好高校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信息化管理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五个角度阐述信息化管理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并从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人事档案所面临的挑战。通过论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出高校人事档案的广阔前景。
数据显示有7%的高校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标准不一,管理方式陈旧。有3%使用人事管理数据库的,其功能单一,不能兼容。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各类人员数据库,大致有调整工资数据库、缴纳保险数据库、教职工基本情况数据库等。一旦学校有需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就要根据数据库的内容,对照人事档案逐一查阅再手工录入,由于人员多,数据量巨大,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且时间长,工作量大。从档案的利用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校人事档案利用方式是学校单位部门及个人通过查阅原始档案完成,这既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使纸质档案损坏,不利于用户和查询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所需信息。如何才是最好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呢?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档案界学者们存有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人事档案管理还是封闭式管理更能保管利用好档案,档案的利用应实行回避制度,干部个人不能查阅;另一部分人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应适当公开化,使其更加民主、人性化,个人应有知情权,必要的透明度也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需要。由此而见,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还是有争议的,管理模式不尽统一,按需管理的占为多数。而笔者通过本次对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状分析调查,及与部分人事档案管理者交流讨论后,认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各项工作发生了日新月异地变化,合理采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把不属于个人隐私的档案内容上网,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更便捷的与外界人才进行信息交流,交流方式由单一途径变为开放式交流模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需要。
我国许多学者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古已有之,有人即有事,有人的事即有记载,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及各时期,关于职官任免、品级、身份等方面的记载,都属于人事档案范畴,都开展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谱碟档案,即早期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的前身。因为所谓谱碟档案,就是王室、官员的世系家谱,在世袭世禄的人事制度下,世系和家谱实际上也可以被认为是王室、官员的人事档案,当然这只是古代人事档案的雏形。我国比较系统的专门人事档案产生于隋唐,这时已确定了科举锉选的官员职名、履历、考绩等情况,都要有专门文件记载,这种文件称之甲历,这种甲历档案则是较专门的人事档案。到了明清,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现存的明清档案中,有不少是当时制发和填写的官员履历、政绩考察情况的表格,接近于现代的一些干部表格。规定中从领导体制、人员配置、队伍建设、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基础设施六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现行的人事档案分为干部档案、职工档案。干部档案是主体和核心,较受重视,其他类档案均是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这种管理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人事档案管理起了一定作用。
从干部档案的性质来看,不少学者在论文论著中提出人事档案具有政治性、机密性、真实性,有的认为有现实性、动态性、集中性。中共中央党校朱虹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她认为:真实性是干部档案最基本的特性,只有真实性,干部档案才能为组织人事工作提供系统、准确的信息,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这对于克服用人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纠正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种认识将干部档案的真实性给予充分强调,说明在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中维护干部档案的真实性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关于人事档案作用,王法雄认为: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必要手段,是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确定和澄清个人有关问题及正常政治审查的凭证,是研究和撰写各类历史传记的珍贵资料。
潘玉民等人认为人事档案是历史地、全面地考查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和基本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材料。还有不少学者是从干部档案角度去认识的。干部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对此问题的认识,目前单独论述的不多,研究者大多是将其作为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或在文章的前言部分予以强调。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化时代,管理信息化就是人事档案管理必由之路,是新世纪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人事档案信息库的建设;人事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人事档案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符合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改善人事档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高校科学文化服务,使人事档案能够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研究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们选择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作为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以上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的重要性来定夺的。笔者通过查找和学习相关资料,试图进行一次粗浅的尝试,拟结合史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人事档案的起源、近现代高校人事档案发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分析、探索和归纳,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进一步促进对于信息时代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深化和理解。本文在开始部分概述了人事档案的历史渊源,从唐代到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时期的人事档案初步发展,到人事档案全面发展时期,指出了各个时期人事档案工作的性质特点。
近几年来档案学研究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档案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与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手工管理的形式上,档案的利用率很受限制,在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质有量高效管理好高校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信息化管理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五个角度阐述信息化管理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的机遇,并从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人事档案所面临的挑战。通过论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出高校人事档案的广阔前景。
数据显示有7%的高校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标准不一,管理方式陈旧。有3%使用人事管理数据库的,其功能单一,不能兼容。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各类人员数据库,大致有调整工资数据库、缴纳保险数据库、教职工基本情况数据库等。一旦学校有需要,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就要根据数据库的内容,对照人事档案逐一查阅再手工录入,由于人员多,数据量巨大,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且时间长,工作量大。从档案的利用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校人事档案利用方式是学校单位部门及个人通过查阅原始档案完成,这既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容易使纸质档案损坏,不利于用户和查询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到所需信息。如何才是最好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呢?对于人事档案的管理,档案界学者们存有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人事档案管理还是封闭式管理更能保管利用好档案,档案的利用应实行回避制度,干部个人不能查阅;另一部分人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应适当公开化,使其更加民主、人性化,个人应有知情权,必要的透明度也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需要。由此而见,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还是有争议的,管理模式不尽统一,按需管理的占为多数。而笔者通过本次对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状分析调查,及与部分人事档案管理者交流讨论后,认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各项工作发生了日新月异地变化,合理采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把不属于个人隐私的档案内容上网,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更便捷的与外界人才进行信息交流,交流方式由单一途径变为开放式交流模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