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落户大兴安岭。这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机推广站引进的农机先进技术。
据了解,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国家863项目发展计划中第一批生物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它是将太空育种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一项先进的农机技术,可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和耐寒性并具有防治病虫害、促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作用,投入产出比为一比四十,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今年,地区农机推广站按照省农委的要求,在地区财政局、地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兴安岭示范推广这项技术。
为做好试验示范工作,春播期间,地区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岭南农业开发区、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宣传讲解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并在加区白桦乡、岭南58公里、114公里农田处及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的5个分场建立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示范田1.5万亩,运用这项技术共为农民免费处理大豆种子8万公斤。据农机技术人员测算,1.5万亩示范田大豆可增产幅度8%~15%,预计增产15万公斤,增收60万元。我区50万亩的大豆如果采用这项技术,可增产500万公斤,增收2000万元。农机技术人员介绍,这项技术在大兴安岭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大兴安岭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大兴安岭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东梅州培育特种竹稻品种
日前从广东省梅州市农校的竹稻科研基地获悉,今年在这里将进行竹稻抗旱、抗病和再生性等各种试验,特种竹稻竹紫米等新品种的科研也将展开,同时竹稻966和竹稻989继续在全省范围进行区域试验。
农校开辟了试验基地,对竹稻966进行抗旱性试验,对竹稻989进行抗病性试验,对竹稻963进行再生性试验。竹稻表现最突出的特性就是抗旱、抗病、抗倒伏等抗逆性,此外还有不脱粒、再生力强等特性。除了优良的抗逆性带来的丰产效应,抗倒伏、不脱粒的特性也能在生产中减少损失,即它还有很好的“抗灾”能力,这在广东等台风、水灾较多的地区更具有意义。除了试验,课题组还开展了育种研究。据介绍,他们准备一方面通过竹稻杂交育种,育出具有高产、优质和高抗的水稻新品种,另一方面通过系统选育,从大田中选育变异株来培育出竹紫米、竹糯米等特种竹稻品种。
再生稻节省人工、节省成本,减轻夏收夏种的劳动强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当地农民对再生稻的热情增强了钟章美的信心,他相信通过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管理,今年再生竹稻963的产量肯定可以比去年粗放管理状态下更高。
沧州咸淡混浇节水技术全国推广
近日记者在河北沧州大田看到,农民浇地,一个泵抽的是浅层咸水,一个泵抽的是地下深层淡水,两种水按定量配比后进行农田灌溉。由于这种方法既节省费用,又节约淡水资源,国家水利部已在全国推广这一技术。
用深层地下淡水浇地,一直是沧州农民主要的灌溉方式。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沧州成为全国严重地下漏斗区之一,同时也造成沧州地下淡水资源短缺。由于靠海,沧州拥有异常丰富的地下浅层咸水。这种水埋藏浅、易采易补,可长期持续使用。过去有的农民曾单纯用这种咸水浇地,造成了农作物枯萎、地块板结,所以开采量很小,不足储量的10%。
为实现地下水资源长期科学有效利用,沧州市组织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最终试验成功咸淡混浇管道节水一体化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深淡水井旁另打一配套浅咸水井,在农民浇地时两种水同时开采,通过定量配比,实现用混合水进行农田浇灌。为推广这项技术,沧州市出台奖励政策,农民打一眼浅咸水井政府补贴5000元,占打井投入的50%左右。
到目前,沧州市已建立配套混浇井组2000多处,覆盖耕地面积80多万亩,年可节约费用1400多万元,节省淡水4000多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沧州将向全市推广3000多套咸淡混浇井组,覆盖耕地面积150万亩,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建设权,发展股份制混浇和民营水利。
广西免耕马铃薯种出世界新模式
时下正是广西免耕马铃薯收获的季节。自治区组织有关专家组近日来到武鸣县双桥镇八桥村现场验收免耕马铃薯。经测产,免耕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564公斤,超过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的一倍半以上。国内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称:“广西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创新了我国马铃薯栽培新模式,也是世界新模式,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如平说,免耕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简单地形容为“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是播种时把种薯摆在地上,然后用8’10厘米厚的稻草覆盖,收获时翻开稻草捡起即可。这一创新种植模式,好处多多。
一是省劳力,抢季节。免耕栽培马铃薯改变了翻耕整地、挖穴下种、中耕除草和深翻挖薯等传统意义上“精耕细作”模式,比常规耕种省6至8个工时,节本降耗150元。同时,可以做到晚稻田收割一块,马铃薯随即种植一块,不影响次年水稻生产季节。
二是抗性强,产量高。据广西大学一项调查表明,免耕栽培马铃薯地表温度比常规耕种高3~5℃,在南方地区长时间冰冻多雨天气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加之通风透气好,有利于薯块形成和膨大,一般亩产比常规栽培高20~40%。
三是品质优,卖价好。免耕栽培马铃薯收获无需使用农机具,不伤薯,且大小均匀,每公斤价格比常规种植提高0.2元左右,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
四是增地力,促环保。免耕栽培马铃薯所用的稻草及收获后的茎叶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稻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避免了过去火烧稻草薯叶的污染。
免耕栽培马铃薯这一创新种植模式,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群众高兴地说:“扒开稻草看一看,地上全是金蛋蛋。”“过去烧稻草,现在草是宝,用来种土豆,让你赚个够。”“免耕薯,大又圆,卖相好,赚大钱。”
梁山多功能青山羊繁育成功
山东省梁山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扶持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繁育青山羊。据了解,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青山羊繁育。多功能青山羊喜降水泊梁山,使基本绝迹的“国宝”青山羊在鲁西南地区重新繁育,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据了解,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国家863项目发展计划中第一批生物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它是将太空育种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一项先进的农机技术,可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和耐寒性并具有防治病虫害、促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作用,投入产出比为一比四十,是促进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今年,地区农机推广站按照省农委的要求,在地区财政局、地区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大兴安岭示范推广这项技术。
为做好试验示范工作,春播期间,地区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岭南农业开发区、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利用各种形式认真宣传讲解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并在加区白桦乡、岭南58公里、114公里农田处及大杨树农工商联合公司的5个分场建立了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示范田1.5万亩,运用这项技术共为农民免费处理大豆种子8万公斤。据农机技术人员测算,1.5万亩示范田大豆可增产幅度8%~15%,预计增产15万公斤,增收60万元。我区50万亩的大豆如果采用这项技术,可增产500万公斤,增收2000万元。农机技术人员介绍,这项技术在大兴安岭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大兴安岭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大兴安岭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东梅州培育特种竹稻品种
日前从广东省梅州市农校的竹稻科研基地获悉,今年在这里将进行竹稻抗旱、抗病和再生性等各种试验,特种竹稻竹紫米等新品种的科研也将展开,同时竹稻966和竹稻989继续在全省范围进行区域试验。
农校开辟了试验基地,对竹稻966进行抗旱性试验,对竹稻989进行抗病性试验,对竹稻963进行再生性试验。竹稻表现最突出的特性就是抗旱、抗病、抗倒伏等抗逆性,此外还有不脱粒、再生力强等特性。除了优良的抗逆性带来的丰产效应,抗倒伏、不脱粒的特性也能在生产中减少损失,即它还有很好的“抗灾”能力,这在广东等台风、水灾较多的地区更具有意义。除了试验,课题组还开展了育种研究。据介绍,他们准备一方面通过竹稻杂交育种,育出具有高产、优质和高抗的水稻新品种,另一方面通过系统选育,从大田中选育变异株来培育出竹紫米、竹糯米等特种竹稻品种。
再生稻节省人工、节省成本,减轻夏收夏种的劳动强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当地农民对再生稻的热情增强了钟章美的信心,他相信通过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强管理,今年再生竹稻963的产量肯定可以比去年粗放管理状态下更高。
沧州咸淡混浇节水技术全国推广
近日记者在河北沧州大田看到,农民浇地,一个泵抽的是浅层咸水,一个泵抽的是地下深层淡水,两种水按定量配比后进行农田灌溉。由于这种方法既节省费用,又节约淡水资源,国家水利部已在全国推广这一技术。
用深层地下淡水浇地,一直是沧州农民主要的灌溉方式。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不仅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使沧州成为全国严重地下漏斗区之一,同时也造成沧州地下淡水资源短缺。由于靠海,沧州拥有异常丰富的地下浅层咸水。这种水埋藏浅、易采易补,可长期持续使用。过去有的农民曾单纯用这种咸水浇地,造成了农作物枯萎、地块板结,所以开采量很小,不足储量的10%。
为实现地下水资源长期科学有效利用,沧州市组织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最终试验成功咸淡混浇管道节水一体化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深淡水井旁另打一配套浅咸水井,在农民浇地时两种水同时开采,通过定量配比,实现用混合水进行农田浇灌。为推广这项技术,沧州市出台奖励政策,农民打一眼浅咸水井政府补贴5000元,占打井投入的50%左右。
到目前,沧州市已建立配套混浇井组2000多处,覆盖耕地面积80多万亩,年可节约费用1400多万元,节省淡水4000多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沧州将向全市推广3000多套咸淡混浇井组,覆盖耕地面积150万亩,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建设权,发展股份制混浇和民营水利。
广西免耕马铃薯种出世界新模式
时下正是广西免耕马铃薯收获的季节。自治区组织有关专家组近日来到武鸣县双桥镇八桥村现场验收免耕马铃薯。经测产,免耕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564公斤,超过全国马铃薯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的一倍半以上。国内国际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称:“广西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创新了我国马铃薯栽培新模式,也是世界新模式,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如平说,免耕马铃薯种植模式可以简单地形容为“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就是播种时把种薯摆在地上,然后用8’10厘米厚的稻草覆盖,收获时翻开稻草捡起即可。这一创新种植模式,好处多多。
一是省劳力,抢季节。免耕栽培马铃薯改变了翻耕整地、挖穴下种、中耕除草和深翻挖薯等传统意义上“精耕细作”模式,比常规耕种省6至8个工时,节本降耗150元。同时,可以做到晚稻田收割一块,马铃薯随即种植一块,不影响次年水稻生产季节。
二是抗性强,产量高。据广西大学一项调查表明,免耕栽培马铃薯地表温度比常规耕种高3~5℃,在南方地区长时间冰冻多雨天气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逆能力,加之通风透气好,有利于薯块形成和膨大,一般亩产比常规栽培高20~40%。
三是品质优,卖价好。免耕栽培马铃薯收获无需使用农机具,不伤薯,且大小均匀,每公斤价格比常规种植提高0.2元左右,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
四是增地力,促环保。免耕栽培马铃薯所用的稻草及收获后的茎叶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稻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避免了过去火烧稻草薯叶的污染。
免耕栽培马铃薯这一创新种植模式,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群众高兴地说:“扒开稻草看一看,地上全是金蛋蛋。”“过去烧稻草,现在草是宝,用来种土豆,让你赚个够。”“免耕薯,大又圆,卖相好,赚大钱。”
梁山多功能青山羊繁育成功
山东省梁山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扶持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繁育青山羊。据了解,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项目青山羊繁育。多功能青山羊喜降水泊梁山,使基本绝迹的“国宝”青山羊在鲁西南地区重新繁育,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