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尝试。
  1、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挥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只有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流程。
  2、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话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新,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为此,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教“切线长定理”时,设计如下问题,(如图2),已知PA、PB是0()的切线,A、B为切点,AB与OI】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多者不限)。像这样设汁给出条件,探索各种结论的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因此,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4、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但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从而锻炼思维。例如:相交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4,两圆半径分别为15和20,求圆心距。此题学生的计算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25,一是7,由此可让学生争论哪一种结果正确,从中吃一堑长一智。
  5、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所授内容,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想法的能力。流畅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个数的多少来确定。变通性是指思考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的束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变通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的类别个数多少来确定。独特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表现出超常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变通本身也是一种流畅,只有既流畅又能变通,才可能有超乎平常独特的观念。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训练发散思维人手。而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加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性”的训练
  6、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6.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6.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综上所述,教师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都在时常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加深了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认识和理解。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走入高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数学课堂新课改  新课改要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正是将教师的主体作用与学生的本位结合起来,充分考虑
【摘要】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论文下载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
【摘要】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趣味性入手,提的问题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以趣味性为主,课堂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激发兴趣的关键———提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兴趣,提的问题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问题要有挑战性,问题应指向方法,要既能起指径导向作用,又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他的利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光养成了,学
【摘要】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问题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  【关键词】探讨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