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尝试。
1、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挥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只有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流程。
2、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话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新,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为此,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教“切线长定理”时,设计如下问题,(如图2),已知PA、PB是0()的切线,A、B为切点,AB与OI】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多者不限)。像这样设汁给出条件,探索各种结论的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因此,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4、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但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从而锻炼思维。例如:相交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4,两圆半径分别为15和20,求圆心距。此题学生的计算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25,一是7,由此可让学生争论哪一种结果正确,从中吃一堑长一智。
5、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所授内容,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想法的能力。流畅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个数的多少来确定。变通性是指思考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的束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变通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的类别个数多少来确定。独特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表现出超常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变通本身也是一种流畅,只有既流畅又能变通,才可能有超乎平常独特的观念。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训练发散思维人手。而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加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性”的训练
6、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6.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6.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综上所述,教师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教”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进行的尝试。
1、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挥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只有积极进行教育创新,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流程。
2、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话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新,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为此,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教“切线长定理”时,设计如下问题,(如图2),已知PA、PB是0()的切线,A、B为切点,AB与OI】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多者不限)。像这样设汁给出条件,探索各种结论的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设计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因此,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地设计逆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4、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但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从而锻炼思维。例如:相交两圆的公共弦长为24,两圆半径分别为15和20,求圆心距。此题学生的计算结果一般有两个,一是25,一是7,由此可让学生争论哪一种结果正确,从中吃一堑长一智。
5、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把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思考,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创造性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如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等。教学中,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所授内容,设计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较多想法的能力。流畅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个数的多少来确定。变通性是指思考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的束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变通性水平的高低,由答案的类别个数多少来确定。独特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去反映事物,表现出超常的见解。以上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能流畅才能变通,变通本身也是一种流畅,只有既流畅又能变通,才可能有超乎平常独特的观念。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训练发散思维人手。而训练发散思维就是加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三性”的训练
6、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6.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6.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综上所述,教师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