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泪泉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像跌入地坑似的下到木扎提河谷,我们看见突兀于耶婆瑟鸡山壁上的克孜尔千佛洞时,就被它完美的构筑和红山映衬下满坑满谷的绿树惊呆了。当年的僧侣何能选择这样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而今人即便再不具想象力,也可遥想当年那些远离红尘的僧众生活得多么虔诚、宁静。
  作为新疆重要佛窟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东渐的重要遗存。现存的近5 000平方米壁画,是独具特色的龟兹古代佛教文化遗产,对中原佛教壁画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佛教在新疆已然衰竭,但作为展示、认识和研究佛教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艺术才华的杰作,她的价值永难磨灭。
  对于一个普通的旅游者来说,克孜尔千佛洞充满人文色彩的传闻轶闻、美不胜收的自然环境,也许更具魅力和让人流连忘返。而其中魁首,当推深山峡谷中的泪泉。
   泪泉又称千滴泉,位于东、西佛窟中一条名为苏格特的深邃幽静的峡谷。两边陡峭高耸的山岩,在蓝天映衬下,好像随时都会倒下来。数百米长的谷底小路,顺着山势、沿着山泉蜿蜒而上,两边是看不尽的奇峰怪石和古树枯藤。山路看似并不陡峭漫长,但凡寻访者却一个个无不气喘吁吁。
  沿幽暗潮湿的小径向上攀登时,只见一小股清澈的山泉在灌木和草丛中潺潺而下,水声细语,仿佛在依恋这宁静纯洁的源头,不愿流向那喧嚣混浊的山外世界。当你终于走到峡谷的尽头,听那帘状泉水从佛寺一样的穹形山壁上淅沥而下,而山壁呼应着发出空远绵长的回声时,你也许就能明白什么才叫天籁。泪泉是天工造化的杰作,一座无与伦比的音乐演奏厅。
  关于泪泉名称的来历,其实并无新意,无非是权贵和平民(公主和石匠)的爱情悲剧,但它寄托了人民对暴君的憎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就因为这份精神的感召,当地青年男女常在这里聚会,用歌舞寄托他们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它令人联想起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长诗《巴赫其萨拉伊的喷泉》。当然,它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传说和真实的不可同日而语,更令人深思的是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文化、风俗的抵触和冲突,从而赋予那处断壁残垣和干涸的泉源以永恒的艺术生命。可惜我们的诗人们,忽略了这处让自己的想象恣意翱翔的自然景观,而平庸的杜撰却使它失去魅力。
  与“泪泉”相比,有关这股泉水“滴水成音”的传说,则更以可信的文化内涵和具象的艺术意境,令人向往和回味。
  “万方乐奏有于阗”,汉魏六朝不断传入中原的西域乐舞,其中主要的一支就是龟兹乐。唐代的《悟空入竺记》与《宋高僧传》中都提到:安西(即龟兹,唐西域都护府)境内的耶婆瑟鸡山深处,山上有寺,谷中有流泉,其水“滴流成音”,当地人每年都要到此听优美的滴水之声,模仿其音谱成曲调流传。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根据泪泉传说编就的羯鼓曲《耶婆瑟鸡》,又名《滴滴泉》。龟兹又是一个盛产琵琶、箜篌、羯鼓的国家,有一个名叫苏祗婆的西域音乐家,被聘为北周武帝文皇后的突厥公主阿史那进入中原,后又辗转各地献艺,在民间传授技艺。在唐代,羯鼓曲《耶婆瑟鸡》是宫廷乐队中经常演奏的西域名曲。可惜后来失传了。
  值得庆幸的是,历经人世沧桑的克孜尔佛窟中还保存着部分龟兹风格壁画,其中许多因缘故事中的乐舞场景,还能让我们依稀看见龟兹古乐的盛况。而耶婆瑟鸡中的千滴泪泉还与佛窟相依相伴,流淌不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