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时间超过六小时的供心保护以及移植术后近期效果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缺血时间超过6 h的供心保护以及该类心脏移植的效果.方法 因客观原因导致26例供心缺血时间超过6 h,达(401±43)min.切取供心时,快速显露心脏,进行有效的左、右心腔减压,然后从主动脉根部灌注4℃改进的St.Thomas液500 ml,心脏表面用冰生理盐水冲洗降温.取下心脏后,从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4℃ UW液2000 ml,置于UW液中保存.针对肺动脉压较高者,术中给予硫前列酮,并持续吸入一氧化氮,以降低肺动脉压.26例均行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结果 26例全部存活,21例心脏自动复跳,5例电击后复跳.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26例的心脏各腔室大小均在正常范围,肺动脉压力在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正常.1例因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导致术后不能停用体外循环,经再手术重新吻合后顺利停止体外循环.1例术后因心功能不全而不能停用呼吸机,并出现肾功能异常,行气管切开及床旁血液透析.2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有中等量心包积液,未予处理.结论 在贯穿供心切取至移植的良好的心肌保护前提下,适度超过安全保存时间的供心,移植后也能获得满意的近期效果,即便如此,仍应主张供心保存时间应在安全时限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移植物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对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的影响.方法克隆HO-1基因,并构建含有HO-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HO-1),实验分为4组:A组为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无特殊处理;B组为同种移植对照组,Lewis大鼠接受未经处理的BN大鼠胸主动脉移植;C组为同种移植空载体对照组,Lewis大鼠接受以空载体(不含HO-1基因)处理的BN大鼠的胸主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中供心的心肌保护技术,分析供心的灌注、保存以及缺血时间对心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间的69例晚期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移植术的临床资料.供心的心肌保护采用低温St.Thomas液和HTK液顺序灌注方法,术中供心保持持续低温状态.根据供心缺血时间长短将受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供心缺血时间小于240min;B组33例,供心缺血时间大于240min.术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于2006年1月4日至8日邀请了来自全国重点移植中心的专家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召开了“2006年诺华移植高峰论坛”会议。论坛探讨了目前中国人群免疫抑制方案中如何更加合理地使用环孢素A,提出循证基础上肝、。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使用及监测的建议;还探讨了如何选择免疫诱导治疗的适用人群,以及在加用免疫诱导治疗后如何调整其他用药方案等。参加会议的百余名专家认真听取了多个移植中心的学术报告和经
期刊
患者为男性,33岁,因肾功能衰竭于1999年4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肝、肾功能均正常。
期刊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后早期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进行肝移植,供、受者均为SD大鼠.A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2 h、B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4 h、C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6 h时采取受者的下腔静脉血和左肝叶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NO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亚单位(NF-κB p65)的表达,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
期刊
迄今为止,肝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因供者来源匮乏,多数患者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死亡.新近出现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可有效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缓解毒血症状,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实现肝移植前后的平稳过渡[1-3].我们有14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肝移植术前应用MARS治疗,现报告如下。
期刊
由于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胰腺移植的短期效果显著提高,移植胰腺的1年存活率在80%左右.随着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慢性排斥反应将成为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
目的 分析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探讨移植后心脏能量代谢模式的转变.方法 建立大鼠心脏移植的Ono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同基因移植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与异基因移植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心脏移植后2周和8周时心脏组织中的蛋白质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经Matrix
目的 探讨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和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进行了9例序贯式双肺移植.2例受者在第1侧肺植入后恢复通气和灌注,再作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6例在第1侧肺植入后使用体外膜氧合(ECMO),再完成第2侧肺的切除和植入;1例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同时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结果前2例患者术中出现严重的移植肺水肿,术后仅生存12和36 h.使用ECMO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