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来源 :文化软实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来认识和把握其指导意义和政治定位,必须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前后30年来的探索发展、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其重大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 治国理政;科学理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者简介] 葛洪泽:求是杂志社编委、编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提出了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我们要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前后30年来的探索发展、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意义,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放在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认识。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交流互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作为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既有自己不变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气,也融入了其他文明的外来元素和转化因子。我们既要积极扩大改革开放,汲取不同文明的创新成果,又要提高自身民族自信,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来说,这是旧邦新命和革故鼎新。历史地看,这是一个从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不学习、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但是,学习他人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以自己的传统和文明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认真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对于传统思想文化中好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要结合当下的实际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要加以抵御和克服,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总之,要通过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华文明保持生机和活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二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放在170多年来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演进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认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设想,而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创造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和全国的执政权,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演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处理好与世界列强的关系,是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力“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睜眼看世界,开始被动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器物和知识。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进一步认为,中国必须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一套制度,实行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局。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统治集团的无能,最终难逃被推翻的历史命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后,如何组建新国家、新政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曾经进行了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并且倒行逆施,致使其死后中国进一步陷入军阀混战的深渊。于是,围绕着如何使国家安定下来,各种社会力量进行了激烈斗争,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多种形式,也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送来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理念。我们党通过对我国社会的深刻分析,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经过各种力量的较量和博弈,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和历史的选择。中国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近代中国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掌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
  《文化软实力》2017年第1期葛洪泽: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放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30年发展相统一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认识。中国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相互否定的简单对立,而是相互包含的继承、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制度提出了原则设想。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党在探索国家治理这个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曾发生过严重曲折。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对国内外形势发生误判,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偏差,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上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开辟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但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切合我国实际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教训,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1980年,邓小平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版[M].人民出版社,1994:333.这个观点后来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做了发挥,预测要用30年的时间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0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01).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避免“左”、右两种极端,既不能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要在我们党领导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放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交流合作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历史大背景下来认识。国际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划线,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的新生事物,历经曲折,仍处在实践和探索之中。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需要探索。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和指导意见,但他们没有经历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把社会主义从理论、理想变成了实践和现实,但由于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斯大林建立的所谓“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体制经济缺乏活力,民主制度不健全,最后难逃国亡政息的结局。苏联解体原因很多,没有形成现代制度化、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这个问题,指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多方面原因,但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18(01).因为没有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就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必然带来严重政治后果。我们必须牢记苏联解体的教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世界范围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一整套制度体系和经验教训。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但决不能照抄照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05(01).
  五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完备的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就是要提高运用这些制度体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事务的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制度和制度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必须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被实践证明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统一。坚持系统治理,就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要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法治等方面的目标、任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六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发展过程。要建设法治中国,强化宪法的核心作用,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态,在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发展中赢得优势和主动权。
  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就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强调要使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1982年通過的宪法,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并适当借鉴了他国宪法的成熟经验,使新宪法从形式到内容日趋完备,成为指导我国长期发展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1982年到现在时间过去了30多年,尽管宪法的序言和个别条款有了新的修改,但是这部宪法的总体框架没有改变,宪法的稳定性、权威性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4(01).他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4(0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司法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要在全社会培养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历史的经验证明,没有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法治信仰,不可能建立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法治制度;即使建立了法治制度,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施行。社会主义必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必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我们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要使公民懂得依照宪法和法律,培养正确的权利观、义务观,确定权利主体意识,懂得在法律面前公民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要实现人民民主,创造出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人民当家作主,超越资本的力量和逻辑,真正享有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学习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创造出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才能最终说服那些盲目崇拜资本主义、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七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解决好治理模式和价值体系选择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潮流的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鲜明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着眼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根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解决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并以此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
  八
  把握治国理政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新的历史阶段的新长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勇于开创治党治国治军新境界,赢得国内外的广泛瞩目和赞誉。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确立,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需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好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去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春风百草香”,“春风帆正开”。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编辑:燕霞)
其他文献
[提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的理论思考,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性问题的战略回应。从问题导向维度,以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明确
期刊
[提 要]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现已涵盖超过65个国家44亿人口,为全球经济带来巨大潜力。马来西亚除了从国策出发,支持“一带一路”对马来西亚有利,另一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马来西亚对中国有乐观考虑,确保了马来西亚的对华友谊与对话信心。这不仅基于其中可能的经济利益,最重要的是马来西亚认定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先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让大家放心,中国的倡议是建立在
期刊
[提要] 党建指导思想搞错了、搞歪了,党是要垮台的。戈尔巴乔夫当年就是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改革苏联共产党,从而导致苏联共产党迅速瓦解的。所谓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革新”党的理论,它在党的性质问题上,把党从无产阶级先锋队改造成“全民党”;在党的奋斗目标问题上,把共产主义改为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主张在党内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抛弃民主
期刊
[提 要]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主要的错误倾向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迫切需要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离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主张要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这种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的文化观,仍然是我们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传
期刊
[提 要]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体现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对党的纲领、使命、宗旨的根本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立足于党章的视角去审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及实践,不仅能够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缘起和发展脉络,还能够理解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主要从保证全党服从中央、
期刊
[提要] 《孙子兵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原典,是一部运用战略思维揭示战争规律、指导战争规律、解决战争冲突等问题的理论巨著,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崇道尚仁、慎战止战、德法兼修等思想,不仅参与了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塑造,而且对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西方国家战略思想变化和经营管理战略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发挥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期刊
摘要:在我国长达多年的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中,敦煌艺术的灵感与美感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由其是在艺术发展快速的今天,敦煌艺术已经成为了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从敦煌艺术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其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对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敦煌艺术;美术创作与理论;深远影响  在我国西部有一块极其古老文明的区域叫敦煌,在其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内
期刊
内容提要:  王仁湘先生在《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研究》一书中说道:“~~~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陶工们在烧制各类不同用途陶器的时候,通过可以美化陶器的方式美化自己的生活,通过美化陶器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情感,传达先人的思想与精神。不同时代的陶器,保留着不同时代的信息。不同人群制作的陶器,烙印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史前陶器以及彩陶的研究,无论是加工技艺还
期刊
[提要] 2018年,俄罗斯各地自发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俄共为主举办的一系列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论坛等是俄罗斯此次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召开了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代表着俄罗斯学界的最高水平。俄罗斯国家杜马、俄罗斯当代历史博物馆等多所重要机构举办了丰富的展览。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等许多城市举行了圆桌会议。许多偏远地区的城市如别尔哥罗德、彼尔姆、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