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实施特色德育工程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20061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功能,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此,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以品德教育为主线,以校本课程为支撑,以传统教育为依托,推行德育八项工程,积极开展特色德育建设。
  
  一、“形象”工程:树教者形象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干部、教师的品德修养是关键。为此,学校确立了干部一线工作制,即干部到一线教学、教研,问题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树立,力求使他们在思想作风上带好头、在工作作风上带好头、在教学业务上带好头。
  为了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学校遵循“内培为主,外培为辅”的原则,通过培养德育骨干教师和业务骨干教师来实施育师“形象”工程,促进教师的优质发展。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感动棠下人物”评选活动,用感人肺腑的颁奖辞激励教师,用真实生动的先进事迹影响教师;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教育月”,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培养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定期举办“秋实杯”教师基本功大赛,选拔业务骨干教师到省外培训;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教师平等、尊重、宽容的教学品性。
  
  二、“养成教育”工程:促学生规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为此,学校以制度文化为载体、以严格管理为龙头,反复抓,抓反复,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制定了由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少先队共同管理的值日检查制度、文明班级评比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让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开展了不同主题的跨年度教育工程,突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2004年——2005年学校开展了以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为主旨的活动,解决学生行为规范的问题;2005年——2006年启动“爱心和责任心”两心教育工程,解决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2006年——2007年开展“红色记忆永驻校园”的传统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学生优质发展的问题;2007年至今,进行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中的“小学生阅读学习习惯培养与研究”子课题研究,解决学生内涵培养的问题。
  
  三、“心灵净化”工程:重情感培育
  
  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以传统教育为依托,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众所周知,学校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过棠下,当时的朝鲜首相金日成也曾参观访问过棠下;60年代末,毛主席委派中央办公厅送给棠下人民两棵芒果树,现在校园里开花结果,成为传统教育的“活教材”;今天,学校创建了17个以伟人命名的“英雄中队”,举行“英雄中队”授旗仪式,开展“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的系列活动,倡议全体队员“学永远的丰碑人物英雄事迹,走永远的丰碑人物人生道路,举永远的丰碑人物光荣旗帜,做永远的丰碑人物精神传人!”
  与此同时,学校以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为契机,倡导“绿”的理念,引导他们爱科学、爱自然、爱地球,在学习、生活中善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发展他们的情商,净化他们的心灵。
  
  四、“学科渗透”工程:融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因此,课堂内的学科教学活动必须渗透德育,两者不可割裂开来。学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同时,学校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发挥班队课、校本课、阅读课和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此外,学校编写了两套校本教材《伟人的足迹》和《思品与习惯》,把红色传统教育、绿色环境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系统地、有机地整合起来。《伟人的足迹》共分三篇,包括《成长篇》《伟业篇》《幸福篇》, 于2006年9月正式进入课堂;《思品与习惯》共分六册,于2007年9月正式进入课堂。
  
  五、“三结合”网络教育工程:筑德育平台
  
  学校在推行德育的过程中本着“教好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原则,积极构建德育平台,与家长、社区合作,全力推进“三结合”网络教育工程,深入开展德育工作。
  为此,学校开展了以下活动:每学期主动与社区联系,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社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每学期通过家访、开展家庭教育咨询、设置家校联系手册等方式,规范家庭教育要求,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每学期评选“好孩子”“好家长”,邀请获评的学生、家长介绍成功经验,并进行表彰;聘请曾五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钟叙本爷爷为校外辅导员,与师生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上传统教育课。
  
  六、“文化育人”工程:创德育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氛围和办学风格的集中反映,也是特色德育的重要载体。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四层面着手,积极创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学校布局合理、场地开阔、环境优美,设置了校史和书香庭院2个文化长廊、13个宣传橱窗和宣传栏,配备了24个课室、27个功能室和11个办公室。
  2. 制度文化。学校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民主生活会制度、集体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并编辑成册。同时,为了积极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奖励机制,推动制度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发展。
  3.行为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而行为文化则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的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安全习惯、卫生习惯等,借助家、社、校的教育合力,努力创建良好的行为文化。
  4. 精神文化。如果说物质文化是基石,制度文化是屋架,行为文化是砖瓦,那么精神文化就是砥柱。为了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以品德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切入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辅助,以优质的服务为保障,不断积蓄文化底蕴,推进精神文化的开展。
  
  七、“三个基地建设”工程:丰德育内涵
  
  近年来,学校实施“三个基地建设”工程,创建了红色传统教育实践基地、绿色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和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1. 红色传统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学校新建“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组织少先队各中队分批、分期进行参观,并开展不同形式的观后交流活动。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了伟人风采、欣赏了伟人才略、学习了伟人精神,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2. 绿色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憧憬。当前,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焦点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此,学校与时俱进,把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环境教育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教育模式,并以环保教育活动为抓手,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3. 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学校2007年承接了全国“十一五”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中的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子课题研究。同时,学校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的光荣称号,许良校长也被聘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这都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法制教育”工程:保德育前行
  
  法制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2009年3月14日上午,由广州市纪委宣教室主办的“清廉薪火天河行传统美德代代传”主题活动在学校顺利举行。此后,学校又开展了以“弘扬廉洁之风,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创作了颇具教育意义的宣传版画参加“清廉薪火天河行”法制教育作品巡展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校外民警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向师生进行法制教育,教授自我保护措施;利用宣传板报、班队会等渠道,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力营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宣法”的法制氛围。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
  广东广州 510665 )
  责任编辑 刘敬连
其他文献
古代铸钱系手工操作,时而会发生错范的现象,错将两个钱的面范合拢浇铸,则成为两面都有文字的合背钱,反之,则成为合面钱。合背钱存世数量较为稀少,受到泉家的重视:今借贵刊一角。介绍新得一枚宝苏局咸丰重宝当五十合背钱,径5.23厘米,穿径0.85厘米,厚0.39厘米,重56.4克,铜质金黄(见彩图)、两面字体类同一脉,纵现钱体,经过锉磨加工,锉痕遗存清晰可见;查咸丰泉谱。宝苏局所铸的重宝当五十大钱版别较多
者收藏了一枚“咸丰元宝”当千大铁钱。此钱直径达到11.2厘米,厚度0.65厘米,穿口1.65×1.65厘米,重量达到250克。为生坑钱。据出售者介绍此钱来自辽阳农村。  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并在江苏南京建都,此时清政府赖以铸钱之用的滇铜(云南省出产的铜料),因道路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