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政法传统:重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eag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兴起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历史中的政法传统具有连续性的制度逻辑。从信息的视角来看,有助于促成合作的信息构成了信用,在社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技术条件的约束,传统社会中只能形成分散的信用机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分散的信息更容易被整合,同时也导致商业平台可能发展出信用治理的权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形成的政法传统,强调国家主导实施信息整合形成信用评价,这为当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在政法传统逻辑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更有效回应社会对于信用机制的需求,约束商业平台的权力,保证数字社会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
其他文献
<正>国外经济研究给出的基本线索全面促进消费的经验,集中体现为对消费的深入系统研究。从国外相关研究总趋势看,方法日益复杂,考虑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虽未就消费不振的原因达成一致,对促进消费的措施众说纷纭,但仍在如下方面形成了共识:一是消费变量的复杂性。
期刊
针对国内口语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大学英语教材研究成果及典型的引进国外原版口语教材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口语教材编写中的三个原则:1)教学理论上的通用性;2)教学内容上的可操作性;3)教学选材上的文化对等性。
期刊
人群移动轨迹预测对多个城市计算的相关课题都有重要作用,如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商业决策等等。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捕获整个城市范围内人群的移动轨迹数据已经成为可能,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对人群轨迹序列的建模能力。已有相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志愿者设备采集、手机应用签到记录等,数据覆盖的人口数通常为数万至十数万规模,在城市范围内不具有代表性;另外,由于数据采集场景的复杂性和缺
学位
大数据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现趋向于智慧化,面向国家制度的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迫切需求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建筑遗产数字资源构建要求,如何实现更高精度、高效率地构建建筑遗产数字资源是目前建筑遗产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数字化保护研究方面,单体建筑遗产目前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数据类型不全面、精度不足、面向不同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模型建构方法不够系统以及几何与非几何遗产数据之间关联度不够,未
学位
社会信用体系是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阶段仍然存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评判标准不统一、信息交互障碍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支撑、引导各方资金参与等方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
期刊
诚信失范破坏市场秩序、消解道德信念、瓦解社会信任、损害国家形象。诚信缺失不仅是社会道德堕落的表征,也是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风险点。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创立“征信体系”以应对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严峻挑战。中国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30年中,面对社会诚信失信行为的高发频发态势,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既继承传统优秀诚信道德文化,又借鉴人类诚信建设的文明成果,探索出了中国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促
期刊
<正>沈阳农商银行推动“微银行”建设工作,以数字化之力实现“获客”“留客”“活客”“悦客”营销全流程,进一步调整营销触点,提升营销精度,盘活和深耕存量客户,提升客户体验,拓展运营新体系伴随金融科技的浪潮涌起,数字化营销已成为银行业人尽皆知的热点词汇。银行业金融机构一直探索更为有效地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及精准营销。在此背景下,辽宁沈阳农商银行审度市场变化,着力谋新求变,全面推动企业微信银行即“微银行”建
期刊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阶段,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层、制度规范层、物质显现层基础理论,探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统化路径,对促进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建设,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环节及主体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规模特点、特定企业的需求状况及制度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的考量因素;基于防范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考量,认为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及社会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根据企业外部专业力量与企业内部资源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彼此配合,以构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切实可行
期刊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渗透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课程管理建设过程中,综合渗透环境、人口、资源、多元文化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校外社区的教育资源,是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