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7月30日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女性,52岁。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以及FGA、FGB、FGG基因测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随访截至2019年8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
【机 构】
: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643000,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 64300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成都 61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18年7月30日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本例患者为女性,52岁。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以及FGA、FGB、FGG基因测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随访截至2019年8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此外,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与本例患者FGA基因突变相同的病例报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总结与本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患者的出血及血栓症状等。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侧听力下降1+个月"于2018年7月30日就诊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外科。患者主诉耳鸣、头昏、腰痛,无口腔、牙龈出血,无皮下淤点、淤斑,无呕血、咯血,无腹痛、腹泻、黑便等。患者既往体健,家系中一、二级亲属均无出血及血栓疾病史。②本例患者入院后,纯音测听检查结果示,左侧耳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示,凝血酶原时间(PT)为1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23.4 s,凝血酶时间(TT)为48.4 s,纤维蛋白原值为0.31 g/L。③本例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测序结果示,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错义突变,1号外显子c.16A>G(p.Ile6Val)错义突变,并且均为杂合突变。④本例患者诊断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左侧感音神经性聋;鉴于患者及家族成员无出血及血栓疾病史,患者无口腔、牙龈出血,无皮下淤点、淤斑,无呕血、咯血,无黑便等出血倾向,未予纤维蛋白原输注等特殊治疗,仅进行临床观察。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一般情况较好。⑤文献复习结果显示,与本研究患者同为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杂合突变与1号外显子c.16A>G(p.Ile6Val)杂合突变导致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分别为23、1例。其中,仅2例伴FGA基因2号外显子c.104G>A(p.Arg35His)杂合突变患者具有出血及血栓症状。
结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出血或者血栓形成。该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家族史、临床表现、凝血功能检查,以及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确诊,并坚持个体化原则,对于没有出血及血栓形成疾病史及家族史的无症状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山东省潍坊市RhD初筛结果呈阴性汉族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于潍坊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的汉族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为921例,女性为386例,年龄为18~55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对1 307例RhD初筛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的RhD阴性进行确认。血清学检测采用3个不同厂家的抗-D血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存在的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及耐药性等问题,为目前需要攻克的主要难关及研究相关热点。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外泌体源性微小RNA(miRNA)在AML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对骨髓微环境的调控,参与AML肿瘤血管的形成,以及参与耐药的发生等。因此,针对AML中外泌体源性miRNA的相关研究,将为提高AML患者预后及克服耐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笔者拟就外泌体源性miRNA在AML中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挛。对原发肿
基因治疗是一种颇具临床应用前景的血友病A(HA)治疗方法,人体内有多种细胞可作为基因治疗HA的靶细胞。为克服靶向肝细胞基因治疗HA的缺陷,研究者们开发了靶向血小板表达FⅧ的基因治疗策略。该策略应用不同的血小板特异性启动子,从而实现靶向血小板的FⅧ表达,常用启动子包括血小板糖蛋白αⅡb启动子,血小板糖蛋白Ⅰb启动子,血小板因子4启动子等。该策略主要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大量FⅧ在需要止血的损伤局部聚集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治疗后,可获得完全缓解(CR)。然而,目前多个因素制约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其他癌症,特别是实体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CAR-T免疫疗法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包括:肿瘤抗原免疫逃逸导致的复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AR-T体内存活时间不理想、实体瘤内低浸润率和失活等。笔者拟就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
PRPS1基因编码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1是参与核酸合成的第一限速酶,其对细胞功能,特别是嘌呤、嘧啶相关的合成、代谢等有重要影响。当PRPS1基因突变引起PRS1晶体结构改变时,其编码的PRS1活性也将发生改变,进而不仅会导致嘌呤和嘧啶代谢紊乱,还会引起细胞能量代谢紊乱。此外,遗传性PRPS1基因突变会引起高耗能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在肿瘤患者中也存在体细胞的PRP
目的系统评价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其相关严重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等英文数据库中,关于来那度胺治疗MM的疗效及其相关严重感染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其中研究组采用来那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地塞米松或安慰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初诊AIT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为8例,年龄为18~78岁,中位年龄为57.5岁。44例AITL患者接受CHOP(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其中4例联合应用西达苯胺、硼替佐米,6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备受重视。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CAR-T的制备、在体内的扩增和杀伤,以及疾病类型、疾病状态、治疗前预处理方案等。输注CAR-T前接受淋巴细胞清除等预处理方案,可以提高CAR-T免疫疗法的疗效。目前其常用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喷司他丁、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等化疗和全身放射疗法(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