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学好数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感受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与现实的。
虽然我们的小学生对生活的经历有限,但是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些很难理解、不曾见过的新事物、新东西,它们在小学生的平常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小学生早已对它们进行过数学知识体验,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或多次的体验。只是在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他们不会把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中,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购物付款时的经验,作了这样的设计:六一节到了,小明的妈妈给小明8.50元去买一个文具盒,妈妈说多余的钱还要还给她。小明到商场,文具盒有好几种,有4.00元,有4.50元,有6.70元。小明最后买了一个4.00元的文具盒,请问小明要还给妈妈多少钱?如果小明再买一个4.50元的文具盒送给妹妹,他的钱够吗?为什么?因为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小数的加减法,如果单纯地给他们一个加减法的算式,会有一大部分人不会算,但是把这个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后,几乎所有的三年级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问:你们是怎样得出4元5角这个答案的呢?学生就会说:8元-4元=4元,5角-0角=5角,所以是4元5角。“那么如果请你列一个竖式的话,你觉得怎样列好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竖式。最后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就总结得出了:“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的计算方法。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利用生活经验建立数学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示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项新事物。
二、捕捉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会很吃力。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一些知识前,需要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甚至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使抽象的数学更具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地感性认识,同时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去年上一节关于“利息”的研讨课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存钱活动。在活动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人所存的钱数和时间都不一样,并且在存钱的整个过程中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当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后,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学习的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并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这一过程,因此整个课堂显得很开放,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生既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们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规定: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红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小红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拔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数学源于生活,学好数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使得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 感受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应用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与现实的。
虽然我们的小学生对生活的经历有限,但是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些很难理解、不曾见过的新事物、新东西,它们在小学生的平常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小学生早已对它们进行过数学知识体验,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或多次的体验。只是在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他们不会把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体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中,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购物付款时的经验,作了这样的设计:六一节到了,小明的妈妈给小明8.50元去买一个文具盒,妈妈说多余的钱还要还给她。小明到商场,文具盒有好几种,有4.00元,有4.50元,有6.70元。小明最后买了一个4.00元的文具盒,请问小明要还给妈妈多少钱?如果小明再买一个4.50元的文具盒送给妹妹,他的钱够吗?为什么?因为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小数的加减法,如果单纯地给他们一个加减法的算式,会有一大部分人不会算,但是把这个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后,几乎所有的三年级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问:你们是怎样得出4元5角这个答案的呢?学生就会说:8元-4元=4元,5角-0角=5角,所以是4元5角。“那么如果请你列一个竖式的话,你觉得怎样列好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了正确的竖式。最后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就总结得出了:“在进行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的计算方法。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利用生活经验建立数学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示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项新事物。
二、捕捉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把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会很吃力。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一些知识前,需要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甚至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使抽象的数学更具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地感性认识,同时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去年上一节关于“利息”的研讨课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存钱活动。在活动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人所存的钱数和时间都不一样,并且在存钱的整个过程中与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当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的体验后,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学习的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并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这一过程,因此整个课堂显得很开放,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生既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们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规定: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红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小红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拔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数学源于生活,学好数学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使得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