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是:将一外加磁场作用于机体组织,使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只含一个质子)发生横向磁化(即质子的相位从分散变为一致),再用特定的射频脉冲(radio-frenquence pulse,RF)激发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使之产生磁共振;在停用 RF 后,探测并接收氢原子核恢复到原状态时发出的磁共振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而形成图像。氢原子核恢复时的能级和相位变化称为弛豫,弛豫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并且分为T1弛豫时间和 T2弛豫时间。T1弛豫时间是氢原子核从 RF 激发后的高能量状态恢复到低能量状态所发生的能量和相位变化的时间,此时的磁共振信号形成 T1加权像;T2弛豫时间是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即质子的相位从一致恢复为分散的时间,此时的信号形成 T2加权像。人体各组织、器官的 T1、T2值有很大差别,MRI 就是利用这种差别来鉴别组织、器官和诊断疾病的。随着 MRI 技术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MRI 造影剂的研究应用也飞速发展。MRI 造影剂主要是通过缩短质子的 T1、T2驰豫时间,增强不同组织间以及病变组织与其周围正常组织间信号强度的对比,从而改善影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根据作用机理,MRI 造影剂可分为顺磁性阳性造影剂和磁化率性阴性造影剂。顺磁性阳性造影剂主要是通过缩短质子的 T1驰豫时间,而使含造影剂的部位在 T1加权像上的信号增高;磁化率性阴性造影剂主要是通过缩短质子的 T2驰豫时间,而使含造影剂的部位在 T2加权像上的信号减低。近年来,学者们不仅对第一个 MRI 顺磁性造影剂 Gd-DTPA 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研究,而且许多新型的 MRI 造影剂不断问世,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细胞特异性及组织器官特异性造影剂等。这些造影剂的应用为磁共振成像这一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展示了更广阔的前景。本文着重介绍了 MRI 造影剂的作用原理及其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脏、胃肠道、骨骼肌肉系统等方面临床应用的一些进展。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造影剂。此外,加速其国产化进程对扩大其临床应用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