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英雄的摇篮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ps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万米的高空,川航3U8633航班客机的驾驶舱右前风挡玻璃突然爆裂,强风、低温、缺氧、仪表失灵……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危在旦夕。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身为机长的刘传健和机组人员沉着镇定,凭借高超的技艺,驾驶飞机安全返航。这是发生在去年5月14日震惊中外的“史诗级飞行奇迹”。
  去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川航“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高度评价他们的壮举:“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你们化险为夷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
  这位获得“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的刘传健,就是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培养的高才生。
  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是培养优秀飞行员的摇篮。当我们来到这里采访时,又看到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
  王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年轻的空军“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飞行员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
  张积慧,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击落击伤敌机5架,击落美国号称“空中一霸”的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打破“美国空军英雄不可战胜”的神话;
  韩德彩,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时突遭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切尔驾机偷袭,在油料即将耗尽的危急时刻,勇猛地冲向敌机,在距敌300米时开炮,打得费切尔跳伞被捉。
  在一连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中,我们还看到了誉满神州的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时代楷模”郝井文、“改革先锋”蒋佳冀等等,他们都是在人民空军和航天事业中立下不朽功勋的杰出飞行人才。
  走进空中英雄的摇篮,人民空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钢铁军魂,在这些空中英雄的身上得到体现。一条“红色传承、忠诚使命、强军报国”的办学主线也呈现在我们面前。
王海
张积慧
韓德彩
杨利伟
费俊龙
郝井文
戴明盟

抗美援朝战绩卓著,厚植人才培养沃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17架各式战机从天安门上空呼啸飞过,接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检阅。不久后,初生的人民空军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击落敌机330架的战绩,在世界空战史上写下一鸣惊人的传奇。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几乎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批空军力量都出自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这是我党创建的第一所航校。今天的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在2012年由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第五飞行学院合并组建而来,二飞院和五飞院的前身都是东北老航校。
  至今,在学院院史馆里,还能看到这段历史场景:1946年3月1日,吉林通化二中操场上,600多名官兵队列严整。东北军政大学校长何长工宣布:“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了!”创办东北老航校遇到过难以想象的困难,最为突出的是没有足够的飞机和航材。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一锤定音:“当年,贺龙元帅靠两把菜刀闹革命,今天,我们靠破铜烂铁创建空军。”
  在3年零9个月时间里,东北老航校培养出100多名飞行员、4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非常神奇的是,几乎所有的飞行员都没有经过初级教练机训练,而是从几架缴获来的高级教练机上经过简单训练,直接飞上了蓝天。他们驾驶战鹰参加开国大典,他们驾驶战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10月21日,25岁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长王海率队飞抵安东浪头机场。此前,经过5次战役,志愿军地面部队已将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并将战线暂时稳定在这一地区。但并无诚意的对手一边开始停战谈判,一边发动新的攻势,企图凭借空中优势取得军事和谈的有利地位。
  当时,志愿军地面部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大轰炸,每天都有900架以上的飞机在头上抛下成千上万吨炸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紧急致电北京,要求空军立即入朝参战。随即,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师为单位,轮番进入一线机场作战。   与王海一样,匆匆赶赴前线的飞行员,还有24岁的张积慧、19岁的韩德彩等。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飞行员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此时,在朝鲜上空横冲直撞的美国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飞过上千小时,再加上6年的太平洋战争,他们骄横而不可一世。
  而王海和他的战友们,在喷气式飞机上的飞行训练还不到20小时。出发前,他们刚刚飞完高空中队(四机)编队和单双机攻击等训练课目,八机编队只飞了几次。有相当数量的飞行员,在飞赴战场前尚未来得及操作机炮。
  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年轻的中国飞行员,却“初生牛犊不畏虎”,敢于和野蛮的强盗在空中较量,这是一批为了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勇士。王海、张积慧、韩德彩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的空中战场留下一段又一段神话般的辉煌战绩。
  英雄的光芒照耀着空军西安飞行学院这片广袤的大地,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继者开拓进取,东北老航校留下的育人精神、技术和作风,一直传承至今。

不忘初心赓续血脉,人才辈出剑指空天


  1991年刘传健高中毕业招飞进入学院,后留校任教。当教员时,他先后带教过30名学员,个个都是好苗子,没有一个被淘汰。那些年里,他带着学员就处置过战机座舱盖爆裂、发动机空中故障这类特情险情。他说:“飞行员的事业就是勇敢者 聪明者的事业。培养飞行学员先要在忠诚担当的意志品质上下功夫,政治素质过硬、飞行技术过人,这是老航校一以贯之的传统。”
  毕业于空军西安飞行学院、三夺“金头盔”、被空军授予“矢志打赢的模范飞行员”荣誉称号的“80后旅长”蒋佳冀,在回忆自己成长经历时说:“我学飞行时,就多次听过老一代飞行员王海的故事。朝鲜战场上,空军的实力敌我悬殊。面对强敌,王海喊出了一句誓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今天,这也是我们空军新一代飞行员的战斗誓言。”他告诉记者,和自己同一批的学员中,很多已在空军、海军战斗部队挑起了大梁。一旦战争来临,我们也会像王海那样英勇战斗,志在打赢,不怕牺牲,去夺取胜利!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航天英雄杨利伟说:“严师出高徒,优秀学员离不开优秀教员的影响。”为了培养出能够担负打赢重任的空中战斗员,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涌现出一大批甘于艰苦环境、甘于寂寞生活、默默无闻埋头任教带飞的教员。
  回想起在飞行学院的学习生活,杨利伟说:“这段学习经历对于学员的成长太重要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技术本领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实际上,飞行教员也是战斗员,他们随时可以飞上蓝天投入战斗;可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飞行人才,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蒋佳冀
刘传健

  “英雄航天员”费俊龙是学院1983届学员,在学习训练期间成绩突出,毕业后经组织挽留,自愿放弃回内地条件好的九航校任教机会,选择留在大西北任教,一干就是15年。任教期间,费俊龙全身心投入教学训练,以“为祖国培养出最好的飞行员”为座右铭。当时学院曾安排给他3名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较差的学员,带教难度很大。费俊龙放弃了周末、休假、疗养,甚至为此推迟了婚期,给学员“开小灶”,反复传授示范。后来,这3名学员除1人因身体原因离开学校,其他两人都顺利完成学业。当送别毕业学员登上火车时,两名学员紧紧抱住恩师泣不成声。
  蒋佳冀是2001届学员。自加入空军开始,他就始终牢记使命责任、苦练打赢本领,在同批学员中第一批放单飞,第一批任教员、长机和指挥员,第一批执行重大任务,先后13次打各型导弹、火箭弹、炸弹,均取得较好成绩。在飞行训练过程中,他悉心研究信息化空战战法,多次在重大任务中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他参加空军首次组织的三代机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在对抗中击败所有“一对一”对手,被空军评为“空战能手”,荣获空军颁发的“金头盔”奖;2012年、2015年在空战对抗中又获佳绩并再次荣获“金头盔”奖。201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7届学员张超,从学员阶段就体现出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热爱。年轻的他工作热情很高,学习非常勤奋,并且方法灵活,接受能力强,善于总结,技术掌握牢固,航空理论、政治理论、军体项目、飞行技术考核成绩均为优秀,是一个品学兼优的飞行学员。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分到了“海天英雄”王伟生前所在部队。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急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飞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壯烈牺牲。
  他们为国防建设鞠躬尽瘁,他们是国家的骄傲、空军的骄傲,更是空军西安飞行学院的骄傲。如今,学院大力开展“学英模见行动,做新时代奋斗者”活动,号召全院官兵学典型、当典型,以实际行动为空军转型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汇聚磅礴力量。

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培育新时代空天英才


  学院院长杨光福说:“回顾人民空军70年历程,忠于党、忠于人民是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老航校的光荣传统不断融入新内容,老航校的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杨光福强调,现在学院已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英雄机组成员的重要讲话和英雄机长刘传健的事迹列为“育鹰先锋”党建活动新内容,旨在激发飞行人员临危不惧、果敢刚毅的战斗精神。“建设一流创新型飞行学院,培育一流实战化空天英才”,这是新时代赋予西安飞院的使命重任。   2017年6月,学院某旅教员章锴作为院校教员代表前往吉林四平机场参加中俄两国空军“航空飞镖-2017”国际军事比赛。四平山高林密,天气多变,对于章锴这个长时间在西北高能见度飞行的硬汉来讲有不小难度。
  备战当中,章锴驾驶僚机进行实弹训练,返场途中遭遇连片云层。指挥员在询问云中能见度后,果断下达指令:“编队穿云!”他观察好长机位置,稳杆保持好队形后,棉花团般的云层瞬间扑面而来。开始云层稀疏,他还能清晰地看到长机位置,随着越飞越深,云层也越来越厚,整个飞机都被云层团团包围。“长机看不到了!”章锴内心“咯噔”一下,他立刻稳住心神,保持好飞机状态。就这样,他驾驶的僚机与长机“失联”。待飞出云层,再度看到长机,他的手心已沁出细密汗珠,心里却如释重负。
  如此,每天都要在陌生环境中进行训练,自我挑战、自我突破,在正式比赛中,章锴以满分成绩完成第一阶段比赛。
  谈到飞行学员的培养,学院政治工作部主任梅德沛说:“一名飞行学员能否成为担负作战任务的战斗员,要经过飞行院校和飞行部队接续培养。在飞行学院培养阶段,学员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员,教员的素质必须过硬。”他介绍,对于学院建设来说,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善谋打仗、甘为人梯的名师队伍,始终是一项长远性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加速空军战略转型全面展开。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在飞行学员培养上也经历了时代拷问——如何为部队输送能打胜仗的战斗员?对此,学院某旅政委张志强告诉记者,目前学院所有工作都在向备战打仗聚焦,如飞行大队评比“金牌教官”、机务大队争创“先锋机组”、场站开展“优质保障”活动,都与教育训练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我们培养的一定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员,是瞄准世界一流空军建设的飞行员。”
  说起袁廷春,大家都竖起大拇指,他执教19年来,不仅飞行技术精湛,荣立过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而且教学水平高超,蒋佳冀就是他带教出的学员。
  “高原机场能不能飞,敢不敢飞?”去年,面对俗称“死亡陷阱”的高原失速尾旋训练,就在一些飞行教官心存疑虑的时候,袁廷春说道:“我觉得能飞,只要准备充分,技术和飞机都不是问题。”从那之后,袁廷春一有时间就窝在宿舍里研究。短短3个月时间,他翻烂了好几本教材、看遍了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飞行视频资料。翻开袁廷春的笔记本,一行行小字记得密密麻麻,仅这次飞行准备,他就记了满满七八页纸。
  “说实在的,刚进入尾旋真的有点害怕,这个是真怕,没体验真没话语权,那时候的飞机完全失去控制,拧麻花一样往下落,外面的一切都在旋转……”最终完成失速尾旋训练,袁廷春直言道,“大胆、心细……有了第一次体验,之后的飞行就会更加顺利。”
  面对艰苦的环境,面对艰巨的任务,空军西安飛行学院始终坚守着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赓续相传。
  当年的东北老航校创建于吉林通化冰天雪地中。今天的空军西安飞行学院依旧驻守在秦岭北麓的村落间,其下属的几个飞行旅大多驻守在风沙弥漫和交通不便的戈壁沙漠之间。1997年,费俊龙被选调成为首批航天员,恋恋不舍离开这茫茫荒漠。2005年10月12日,他和航天员聂海胜一起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2010年,他利用出差空隙专程回到老部队。他说:“多少次总想着回家看看。学院很多方面都在变,没有变的还是艰苦奋斗精神,这也是老航校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费俊龙回忆,当年一到大西北,两眼望去一片荒凉,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而为什么能够坚守十几年,为什么还把小家安在大漠戈壁?“原因就是不能割舍这一片红色土地,不能丢掉守卫红色战场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学院某旅,办公大楼墙壁上12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锻造戈壁劲旅,培育空天英才。”营区道路两侧的“英模走廊”上,悬挂着该旅从创建之日起涌现出的飞行英模。该旅党委以培育飞行人才为目标,通过打造特色党建文化,激励官兵鼓起扎根西北、建功戈壁的激情干劲。
  “我们坚守的是红色基因血脉传承,锤炼的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位于戈壁腹地的学院某旅政委冉晓军介绍,多年来学院一直重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旅里定期组织飞行教学员和官兵到西路军革命烈士纪念馆,重温历史,缅怀英烈,让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勇敢担当强军兴军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走过一个伟大的历程。我感受特别深的就是紧贴大地的那种“根”的写作。刚才陈晓明老师其实也谈到了这一点,莫言、贾平凹等作家的乡土经验写作。前一段时间,我主编了一套丛书,对这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作家比较重要的作品进行梳理,从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山东有影响的作家,其实都是有自己的精神根据地的。这里面也包括从山东出发的莫言。莫言写他的高密东北乡,张炜写胶东大地,李贯通写微
苏教版高中《语文》在选文时,虽为努力体现自己的教材理念,在选文的原则、标准、目标、形式等方面与人教版有诸多差异,但本着“新颖为主,文质为先”的态度,还是把人教版中久历考验的选文重新入选。这些约有47篇的文章大都是经典美文,只因长期入选教材,故不妨称之为旧文。尽管对学生来说,这些课文还是陌生的,但教师万不能拿过去用过的教法来应付,而要做到常教常新,富有创意,惟其如此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不是简单的
四十年确实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如何评价这四十年的文學,包括如何表达这四十年里人的生活处境,表达自我的经验、他者的经验,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在我们现有的文学价值谱系里,最迫近的、最当下的经验往往最复杂、最难书写,可能也最不值钱。比如在学术的谱系里,研究文学必须研究历史久远的,才称得上是有学问。厚古薄今的学术传统一直都在。也不奇怪,当下的经验芜杂、庞大,未经时间淘洗,对它的书写,多数是留不
一  那年夏天,我与前妻刚离了婚。那段时间我时常沉浸在失婚的抑郁和愤怒中。每逢有人跟我談论女性,皆心生怨恨,我也不想结识任何新女友。一位朋友看我郁闷生了怜悯,力邀我去他乡下老家玩。他是位画家,叫古僮,清秀,和善,他的家乡叫桫椤古镇。听到这么奇怪的地名,我不由得一愣。关于桫椤,我依稀记得好像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某日,我去百度了一下,不胜惊喜。原来,桫椤岂止是一种植物!桫椤在大约1.8亿年前还曾是地球上
隐 痛  这群麻雀  和重新嫁接的方言一起  来到小城居巢路  委身于一棵不知名的树  穿棕灰色外套,把自己打扮成枯朽  秋天时假装落叶  抱紧细微的颤抖  尽量让自己飞在低处  尽量控制音量  偶尔像淑女一样交谈  更多的时候保持绅士的沉默  警觉于每一次风吹草动  它们的小心翼翼  大多参照了我现在的模样  荡 漾  木芙蓉靠着栏杆 站在湖边  我模仿着她的天真 笑了又笑  无邪地照着水的
1  苏晓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不穿校服的女生,在这个高中校园,一切都要给高考让路,穿校服就是其中一盏最亮的绿灯。  校服统一了着装,也统一了性别,如果可以,还能够统一身高,但它不能统一想法,尤其无法统一差生和优生的学习成绩。这是校服唯一的弊端,也是校长手里那根交通棒无法百试百灵的最大原因。  每天早晨,校长都要透过办公室那扇窗户,去看在操场上做操的学生,然后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每到此时,他就像一个征战
海德堡岁月  【德】尼古劳斯·桑巴特著 刘兴华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5月出版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大师日益稀缺的时代,一再有学者这样说究其原因,在这个世界被祛魅之后,大师的言辞已经被浅薄的理性洗刷干净正如沃纳·唐豪瑟曾言,敬畏才是从一个伟大心灵所写下的伟大作品中学到教益的必备条件当大师身上神圣的光环一旦褪去,我们的敬畏之心已经被蒙昧所遮蔽我们的时代缺少大师,因此我们只能从不断的阅读中寻
晚饭后,天色已暗,月亮慢悠悠地爬上了树梢,风起的时候,让夏夜多了一丝凉意。永树和永长两兄弟早早地在我家门等候着,他们不敢大声叫喊我,生怕我父亲怪罪不读书习字,又到处野去了。但是,他们总有方法让我知道,各种动物的鸣叫声是我们之前约定好的暗号。时常,我听到“鸡鸣犬吠”的声响后,便赶紧地扒了几口饭,急不可待从家门口逃了出去。  生产队的晒谷场是我们欢乐的小天地,一部用轴承做的“滚珠车”可以让大家精疲力竭
惊 蛰  那地里  不饮不食的蛰虫因雷惊动  无言苏醒  生机破土而出  那山里  一季桃花又开  妖妖雾灼灼露  围绕一栋孤零零老屋  那众人  表情生动或僵硬  他们呼吸的唯一意义  宛若草木  那春天  春天的深度已毋庸置疑  万物哗然复苏  我哗然复苏  小 满  艳花之上厚云之下  春天收敛所有忧伤  夏天已至小满已至  百草丰盈麦穗渐黄  这风和日丽的日子  一步一景满地芳香  这
今年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60周年,也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0周年。60年前,我们党在西藏领导的民主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意愿,深刻改变了西藏发展的历史进程,是解决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改革乃至整个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6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昂首阔步迈入全面小康的新时代。  一、 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在西藏实行民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