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o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戏曲融入了各地的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民族烙印和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地方戏曲本身所带有的一些局限性,其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戏曲目前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地方戏曲也能在新时代下谋求新的发展,焕发新生。
  关键词: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37-02
  一、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一)剧种的数量不断减少
  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我国有明确记载的剧种数量高394个,但是到1949年建国初期统计时已经有部分戏曲流失,尚有360个剧种,1982年第二次对地方戏曲进行普查时,记录在案的戏曲总类有317个,到2004年,只有260个剧种仍有演出,戏曲总类逐渐减少。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戏曲剧种最多的山西,1982年时剧种统计有48种,而到了2012年就仅剩15种!在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流失至此,其消亡的速度可以说是骇人听闻,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的地方戏曲随时都有可能会失传。(二)受众的范围逐渐缩小
  地域性是地方戏曲的最大特色,通过表演来诠释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整个的表演体系中,观众主要是通过唱词来了解剧情和人物角色的,从而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听不懂方言,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各色花脸在舞台上跑来跑去,难以体会到声腔音乐中带来的美感,令观众十分尴尬。可见,方言音韵将很多喜欢、关心地方戏曲的观众拒之门外,制约了受众范围的扩大。
  (三)受地方文化环境的影响极大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程度,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对地方戏曲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在曲艺活动的开展有规律有保障的地区,或是拥有精品剧种的地区、尤其有经典剧作品的地区,地方戏曲的发展就相对比较活跃。如:东北的二人转、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等等,剧团借助《天仙配》、《刘海砍樵》等这些经典作品就能够轻易获取观众的支持。同时,演员对于地方戏曲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小觑,若能有一个“台柱子”就有可能使一个剧种重新焕发生机,如梅兰芳、严凤英、常香玉等,所以要重视对演员的栽培,来带动一个地方对于戏曲的热情。但是尽管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戏曲的保护措施,全国的很多剧种都只有寥寥几个演出团体,并随时都有被撤销的危险。
  二、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需寻求多条途径
  (一)培养地方戏曲的文化传人及受众群体
  演员和观众是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要想在社会转型期站稳脚跟,地方戏曲必须要着力培养一批戏曲文化的传人,将地方戏曲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近年来,文化部开始重视起了戏曲艺术上的人才培养和保护,比如在京剧和昆曲方面实施的“名师收徒传艺”工程,打破院团限制,给各行当的顶级大师带徒传艺提供经费支持。同时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也联合起来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但笔者认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加大对地方戏曲学校的投资力度,让戏曲兴趣课走进幼儿园、小学、初中,并在职高、大学中开设戏曲专业,建立健全戏曲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不仅能为地方戏曲培养和输送演员、导演、编剧、作曲等各类人才,同时也营造一种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提高了青年学生对于地方戏曲的欣赏水平及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地方戏曲的受众范围,为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地方报纸、新闻等媒体的力量,对地方戏曲进行广泛的介绍,从而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关注和喜爱地方戏曲。
  (二)扩大地方戏曲的传播和推广渠道
  如今,我们正从新媒体时代迈向自媒体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要使地方戏曲得到较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拓展地方戏曲的传播渠道,利用新兴媒体传播地方戏曲,突破地方戏曲发展困境。
  近二十年以来,伴随着无线广播、电台、电视、网络等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对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戏曲必须要利用科技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传统形式的羁绊,让地方戏曲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来。我们可以将地方戏曲的保留剧目和热门剧目制作成CD、视频上传到各门户网站上,积极参加各类电视节目、晚会、巡演等,把那些优秀剧一代一代地演下去、传下去,经久不衰。各剧团可以通过注册微博、建立网站、驻扎论坛、开发手机APP等多种形式进行自我的宣传和推广,打响名声、树立招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戏曲的韵味和魅力。这种宣传不仅可以面向本省市、本地区,还可以面向全国,乃至是面向世界。同时,文化部也应大力促进民营戏曲表演团体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业余演出团的建立,为他们搭建一个网络戏曲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在上面可以开展优秀地方剧目的评选工作、优秀工作人员的表彰工作、发布相关的文化政策、各地的演出信息等,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
  (三)推动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和创新化
  戏曲生于民间,表现的是普通大众的生活,满足的是人民百姓的精神需求,就其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本身来说,地方戏曲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形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草根”文化。那么,今天的地方戏曲也应当反映现代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只讴歌才子佳人、讲述神话传奇,也就是熟话说的“接地气”,赵本山的小品二人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赵本山以东北农民的日常生活为创作素材,把小品元素融入到了二人转表演中,并借助剧场、媒体等手段使二人转这一东北典型剧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可见,为地方戏接“地气”是其市场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地方戏曲进行移植和再创作。比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和陶喆的《susan说》,都是在保留子啊部分京剧曲目、唱词和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使经典京剧曲目容光焕发,令观众耳目一新。以此为鉴,我们可将戏曲文化、现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相整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谋求新意。总之,各剧团要加强对地方戏曲剧本的挖掘整理和出版,加强对地方戏曲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推动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和创新化,让地方戏曲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找到归属,重新焕发新生。
  戏曲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艺术载体,而地方戏曲是最贴近地方民众的娱乐文化活动,属于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丢不得。在新时代下,我们要看到地方戏曲在传承和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积极寻求对策,为地方戏曲培养传人和受众,并拓宽传播渠道,促进地方戏曲的市场化和创新化,将地方戏曲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荣兰,浅谈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8)
  [2]侯克娜·康乐,地方戏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地区为例[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3]秦时髦,地方戏曲如何传承与发展[J].中国演员,2013(2)
其他文献
脑卒中后会导致脑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产生障碍,线粒体呼吸功能丧失,造成氧摄取率下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轻至中度的高碳酸血症可改善组织器官灌注和氧合,并提出允许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