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完皮皮,坐完月子,我回到学校做班主任,教一个班的语文课。
上班后的每天是这样的,起床,洗漱,吃饭,喂奶,上4节课,9点半和14点半的大课间回去喂奶。第一周赶上学生合唱比赛,第二周恰逢教师优质课比赛,第三周要去区里讲个公开课,还有层出不穷的表要填。放在休产假前,我觉得这都不是事,以前工作量比这大多了,我回家还有时间玩。可休产假回来,我极度不适应这样的工作。
学校发的通知经常看不到;讲课说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接到讲课任务,迟迟写不出教案,快到“死亡日期”了才行动;看到日益临近的讲课时间,感觉自己要完蛋了。可是对孩子该添置什么东西,几点吃奶,怎么睡觉,我却记得清清楚楚。
我意识到自己发生角色冲突了。新手妈妈、语文教师、班主任、比赛选手的角色同时出现在我身上,我难以胜任。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感一天天加剧,我常常晚上回家后头昏脑涨。工作半个月后,我感冒了,我意识到我需要调整,解决角色冲突,找回工作状态。
产假前,我看到通知会立马把任务的截止日期在日历上进行标记,现在一天都不看一次办公群里的通知。打开手机刷的是淘宝,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婴儿衣服、有趣的玩具、搞活动的纸尿裤,还以为自己在休产假。我和放了长假的小学生一样,回来工作需要收心。我决定先从记录任务截止日期开始,找回原来的工作心态。看到任务在日历上一天天铺满,紧张感油然而生,我每天有这么多事要干呢,我得专注呀。
上班第一件事,是坐下来列出一天的任务清单。任务列出来后,需要排出完成的先后顺序。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被分为四类,“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的事情优先做,比如疫情统计、学生安全问题;做完了“重要紧急”的事情再考虑“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周内必须完成的合唱比赛排练;“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规划好时间来做,不要拖延,比如备课、上课、改作业、找学生谈心;“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闲工夫再做,比如和别人倾诉工作压力。
排出事情的优先级后,再按照课程表规划时间,对新手妈妈、语文教师、班主任、比赛选手的角色任務进行统筹规划。一天有几个时间点是必须做固定事情的,比如一天的六个喂奶时间点,每天的语文课。我把课程表的课进行了调整,让喂奶时间和工作时间不要重叠在一起。固定的时间点一确定,一天就被截成长短不一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里,优先处理“重要紧急”的事情,预估持有的各段时间长短和各项任务所要消耗的时间,进行任务与时间的匹配,就如同玩俄罗斯方块一般,使时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每天晚上,我会对自己一天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复盘,将效率不高的时间段摘出来思考原因。比如某天下午没课,我只需要喂一次奶,但一下午却没干多少事。一开始我在写教案,写着写着看到一个让我统计数据的通知,截止日期是第二天。我没写完教案就去统计数据,捣鼓半天,学生进来反馈班级状况。我还没来得及去班里处理,又到了喂奶时间,喂奶回来已经快放学了。本来是一个长时间段,被突发事件又切割成好几段,这种情况我就乱了阵脚。
我好好反思了下,统计表格的通知下来后,第一要做的是确定这件事的完成优先级。我把它判断成比写教案更紧急本没有错,但对完成它所需要的时长估计不足,应该全面预估所耗时间,再决定把它放在这个下午到明天上午的哪个时间段。如此这般,每天想一想,优化前一天的工作,节奏才能慢慢调整好。
保持理性的生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生活才能少一些慌乱。工作节奏调整好了,生活才能多一分惬意。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我和刘先生的日常”)
上班后的每天是这样的,起床,洗漱,吃饭,喂奶,上4节课,9点半和14点半的大课间回去喂奶。第一周赶上学生合唱比赛,第二周恰逢教师优质课比赛,第三周要去区里讲个公开课,还有层出不穷的表要填。放在休产假前,我觉得这都不是事,以前工作量比这大多了,我回家还有时间玩。可休产假回来,我极度不适应这样的工作。
学校发的通知经常看不到;讲课说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接到讲课任务,迟迟写不出教案,快到“死亡日期”了才行动;看到日益临近的讲课时间,感觉自己要完蛋了。可是对孩子该添置什么东西,几点吃奶,怎么睡觉,我却记得清清楚楚。
我意识到自己发生角色冲突了。新手妈妈、语文教师、班主任、比赛选手的角色同时出现在我身上,我难以胜任。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感一天天加剧,我常常晚上回家后头昏脑涨。工作半个月后,我感冒了,我意识到我需要调整,解决角色冲突,找回工作状态。
产假前,我看到通知会立马把任务的截止日期在日历上进行标记,现在一天都不看一次办公群里的通知。打开手机刷的是淘宝,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婴儿衣服、有趣的玩具、搞活动的纸尿裤,还以为自己在休产假。我和放了长假的小学生一样,回来工作需要收心。我决定先从记录任务截止日期开始,找回原来的工作心态。看到任务在日历上一天天铺满,紧张感油然而生,我每天有这么多事要干呢,我得专注呀。
上班第一件事,是坐下来列出一天的任务清单。任务列出来后,需要排出完成的先后顺序。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被分为四类,“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的事情优先做,比如疫情统计、学生安全问题;做完了“重要紧急”的事情再考虑“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周内必须完成的合唱比赛排练;“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规划好时间来做,不要拖延,比如备课、上课、改作业、找学生谈心;“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闲工夫再做,比如和别人倾诉工作压力。
排出事情的优先级后,再按照课程表规划时间,对新手妈妈、语文教师、班主任、比赛选手的角色任務进行统筹规划。一天有几个时间点是必须做固定事情的,比如一天的六个喂奶时间点,每天的语文课。我把课程表的课进行了调整,让喂奶时间和工作时间不要重叠在一起。固定的时间点一确定,一天就被截成长短不一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里,优先处理“重要紧急”的事情,预估持有的各段时间长短和各项任务所要消耗的时间,进行任务与时间的匹配,就如同玩俄罗斯方块一般,使时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每天晚上,我会对自己一天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复盘,将效率不高的时间段摘出来思考原因。比如某天下午没课,我只需要喂一次奶,但一下午却没干多少事。一开始我在写教案,写着写着看到一个让我统计数据的通知,截止日期是第二天。我没写完教案就去统计数据,捣鼓半天,学生进来反馈班级状况。我还没来得及去班里处理,又到了喂奶时间,喂奶回来已经快放学了。本来是一个长时间段,被突发事件又切割成好几段,这种情况我就乱了阵脚。
我好好反思了下,统计表格的通知下来后,第一要做的是确定这件事的完成优先级。我把它判断成比写教案更紧急本没有错,但对完成它所需要的时长估计不足,应该全面预估所耗时间,再决定把它放在这个下午到明天上午的哪个时间段。如此这般,每天想一想,优化前一天的工作,节奏才能慢慢调整好。
保持理性的生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生活才能少一些慌乱。工作节奏调整好了,生活才能多一分惬意。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我和刘先生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