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伟大儿童”:提升教育与文明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是人类生活和文明的原点、根基.对儿童的发现是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童年的损毁、儿童的异化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发现儿童”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要补上这块短板,同时树立新的目标,即不只是要发现儿童,而且要发现“伟大儿童”.面对儿童所体现的天命天性,成人应当心存敬畏.永恒的儿童引领我们前进,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发现儿童,追随儿童”,将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教育、新的文明.
其他文献
由于新闻与历史都是“实学”,故存在“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一说.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的价值并非作为历史资料归档,而是让“受众获益”.新闻学与历史学分属不同学科,二者有不尽相同的事实基础,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历史的本质是史实的真实,二者对时效的要求也不同.虽然新闻学继承了史家精神的衣钵,但是在新闻观念和新闻体制层面依旧有其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在新媒介环境中,由大众书写的新闻与由史家书写的历史已经相去甚远,全球文化的碰撞更让史家传统面临巨大的挑战.“今日新闻是明日的历史”是对新闻与历史关系的大而化之,抹杀
意识三态观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析框架.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教育、多元共生的意识生态建设和由内而外的意识心态修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种基本路径.当前民族地区学校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化、意识生态建设表面化、意识心态修养被动化.今后要重视意识三态的相互融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基于“政治认知”向基于“利益共识”“文化了解”“情感交融”和“生命自觉”深入转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生活化和生命化,促进师生植根于生活实践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