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凸显文学性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sw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认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二多”:首先是多读。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其次是多写。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时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创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创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三更新”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做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更新”:第一、教学理念新,这是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传统的已经落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说“不”;第二、教学语言新。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创新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第三、繁琐地分析、一味地灌输、机械地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的《雷雨》(第二幕)时,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与表演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简明扼要地介绍《雷雨》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剧中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语言特色等;再让学生装扮成不同的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表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此剧的矛盾冲突、人物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完成对这篇课文的整体认知。这样授课,效果比教师唱独脚戏要强得多。对其他的戏剧作品与故事情节强的小说,也可采取上述教学法。现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其显著特点在于形象直观,有利于在教学中凸现文学性,是值得语文教师“拿来”的。
其他文献
一、品德美    品德美即心灵美,也可称之为精神境界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任务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年龄低思想单纯的少年儿童。如今的少年儿童富于模仿,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做什么人。”要想更好地把这些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内心世界美,也就是教育者先要为人师表。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说,自我
<正> 25例病人均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0人,女15人,年龄最大78岁,最小59岁,平均70.3岁,多菌型19例,少菌型6例。病程最长46年,最短33年,平均40.9年。25例(眼)白内障病人经超声
一、朴实——数学课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认为,课堂真正的精彩体现在朴实无华之中。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堂好课并不在于他用了多么华丽的课件,多么复杂的环节,有时朴实无华的课,恰到好处的引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课才更精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返璞归真。这次到北京听课,对这一点感触也更加深刻。  这些特级教师的课亲切自然,总会在听课者的不知不觉中结束,每次说下课时,孩子们都是恋恋不舍地离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句式,也是使用高频句式之一,更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重难点之一。汉语学习者在兼语句习得方面偏误频出,习得情况不甚理想,但学界对兼语句二语教与学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从兼语句二语习得和兼语句二语教学两方面入手,采用偏误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践法展开研究,分析学习者的兼语句习得情况与教师的兼语句二语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学习者的兼语句偏误类型主要可分为六大类,偏误率
目的 研究早期床旁吞咽功能筛查及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26例,通过GUSS吞咽筛查量表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合结果给予康复护理。结
近年来突发疫情时有发生,因出现急,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明确病原微生物;因责任重,事关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消除危害,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目的探究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将其分
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